最“复杂”的露天煤矿,迈出无人驾驶“黄金一公里”
2025/05/22 | 作者 曹蓓 | 编辑 江淼
摘要:大多数中小型煤矿,更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呼伦贝尔的五月,是风的季节。动辄七八级的大风里,普通人都很难站稳。
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伊敏露天煤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首批建设的露天矿之一,每年产原煤3000万吨。作为内蒙古煤炭主产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优质煤。露天采煤要把表土分离开,让煤层露出来。风沙、扬尘、团雾、雨雪这种恶劣的天气,人的视线不好,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停止作业。
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只是其中之一。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风险,高企的燃油成本,还有因为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苦而难以复位的卡车司机……这些难题一直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凸显。
伊敏露天煤矿的难题,在整个煤矿行业普遍存在。无人驾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近两年智能矿山建设也开始在多地推进。但对于伊敏露天煤矿来说,难度远不是一个量级。
极寒、富水、软岩、风雪周期长,每一种复杂的地质条件所带来的问题,解决起来都不简单,而伊敏全占了。“我们伊敏(露天煤矿)对于无人驾驶,可以说是最不友好的地方。”伊敏煤电公司露天矿副矿长赵耀忠说。
但这个对无人驾驶“最不友好”的露天矿,5月15日这一天迎来100台纯电动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正式投运。这是全球首个极寒地区百台规模无人电动矿卡集群,也是中国首个取消驾驶室的无人矿卡项目,同时还是全球首个应用了5G-A技术、云技术、端测融合感知技术的露天矿。
整个项目从2021年开始,由华能蒙东公司联合徐工集团、华为、国网公司、北科大等国内科技创新的头部企业共同研发。像这种由矿方来主导,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同研发的模式,在国内还是第一家。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国内目前很多无人驾驶是固定线路,点到点的运输。“我们每台车上都装有雷达,自动更新周边环境,向云平台传输现场情况,同时把数据整体给所有车派发。在我们机控室的地图可以看到,现场数据一直在更新。”
他所提到的系统,是基于华为云网络,使用了全球领先的5G-A技术,将云平台和端侧技术结合,保障无人驾驶矿卡自主、安全、高效运行,依赖高可靠通信支撑。
无人电动矿卡作业的现场,华为油气矿山军团Marketing副总裁陈文丰接受了《凤凰周刊》的独家专访。“第一次现场看到的时候,确实震撼。”他说,相信未来的两三年,规模效应就会逐渐显现。“可能5年之后,中国所有的矿产都实现了无人驾驶,因为单车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达标了。”
但同时他坦言,“国内将近有4000个煤矿,伊敏露天煤矿这类大集团旗下的、高产量的煤矿数量事实上并不是很多。那些500万吨、100万吨、50万吨以下的煤矿,其实更需要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帮助,来向智能化迈进。”
最难啃的骨头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和预测,2024年国内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约2500辆,较2023年增长超120%。2025年预计将超过5000辆,2026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1万辆的规模。
目前已部署无人驾驶矿卡的露天煤矿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新疆已有6座露天煤矿配备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总计达619台,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应用场景。
”新疆无人驾驶规模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道路条件非常好,煤矿开采的难度跟在水泥路上差不多。”副矿长解释。
而伊敏露天煤矿的冬季,气温最低可达到零下48.5摄氏度,夏季则高达43.5摄氏度。软岩条件下,冬天是冻土,夏天雨季泥泞,对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
“我们无人驾驶成功了,到哪都可以复制。各个矿的情况不同,主要就是地质条件不一样,南方水多、北方低温。”
从研发到推广的几年时间里,要经过不断的测试运行,优化改良迭代升级,“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矿长舒应秋说。据他介绍,整个团队对无人驾驶软件系统进行了50多次调测优化,提高了极端环境适应性和换电协同效率,使无人驾驶效率综合运输效能达到人工效率的120%。基于华为5G-A技术,研发高效的车—云—网协同调度系统,集成无人驾驶调度和自动换电调度云平台,网络全部下沉,平台管控能力超过1000台。同时,实现无人电车在作业过程中秒级采图分钟级地图更新,也创新研发了工作面混编模式。
“今年是推广阶段,直到5月之前,还有一部分需求,使其更加贴近人工效率。到未来也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大规模运行需要不断迭代。”副矿长赵耀忠透露。
目前,伊敏露天煤矿的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中在运输环节,现场工作人员解释,因为露天矿的安全风险基本上全部集中在运输上,两头的环节推土机和环铲的风险非常小,因为固定,不需要走,不需要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相关负责人称,他们正在向集团申请,研究100台运煤车从剥离作业面,到进入坑下运煤,“这涉及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跟有人车混编,今年年底会落地一部分。”
“从0到1越艰难,从1到100就越简单。”矿长舒应秋说。
必走之路
虽然在推广无人驾驶的难度上不同,但在此之前伊敏露天煤矿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煤矿的“通病”。
伊敏煤矿每天在现场运行的大大小小的卡车,大约300台左右,防控防范交通运输的风险,是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卡车的燃油消耗是煤矿变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柴油消耗在7万到8万吨,燃油费用能占到变动成本的50%左右。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是露天矿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咱们在公路上驾驶的时候,还有限制,四小时算疲劳驾驶,生产作业的时候,条件要比公路条件差很多。道路条件非常颠簸,会对一些职工的腰椎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把运输的司机岗位定成特殊岗位,能提前退休,因为人员劳动强度确实非常大。”此外,国家还规定,一级标准化的露天煤矿剥离外围不能超过两家,2025年起采煤环节还禁止使用劳务派遣人员,所以人工成本也将持续走高。
无人驾驶的电动化,既能够实现运输环节的本质安全,又能够以电代油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同时也符合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矿产代替燃油矿产的必然趋势。
从伊敏露天煤矿的实践来看,数字显示,按照一台车年运输量24万~25万立方米计算,可以节约的能耗费用是15万~16万,单位成本不到7块钱,将外围剥离的单价降低13%左右,年节约剥离费用2400多万元。
在成本控制方面,系统的总体运维成本和现有的外围剥离全口径基本持平,但是低于国内其他矿山的无人驾驶成本15%左右。“另外我们投入100台车,就无人电动矿卡可以减少用工136名,按人均成本20万计算,年节约人工成本2700多万元。”
除此之外,100台车每年可以减少柴油消耗约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是4.8万吨。
而最重要的是安全,“没有驾驶室,不需要用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露天采矿运输环节的本质安全。”
2024年4月,国家矿山安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将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
下一步,伊敏露天矿矿长称,计划在未来3~5年陆续扩大到300~500台的规模,逐步缩减或者替代外面作业量。“我们可以直接复制到正在开发建设的沙尔湖矿区,实现我们集团内部的成果转化。”
据介绍,去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曾到矿上来考察,巴西淡水河谷、美国铝业公司也表示出合作的愿景。“我们联合徐工集团、华为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跟着资源跑的华为军团
从规模上来看,伊敏露天煤矿是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在内蒙落地的最大的无人驾驶项目。
华为油气矿山军团的前身是煤矿军团,成立于2021年3月,是华为最早成立的五大军团之一。
军团的概念,起源自Google。华为引入这一模式,将基础研究科学家、技术专家、产品专家等专业人士汇集,目的是更精细地管理业务,显著缩短产品进步周期。
华为对军团的定位是: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担负起冲锋突围的重任。通过军团作战,打破现有组织边界,快速集结资源,穿插作战,提升效率,做深做透一个领域,对商业成功负责,为公司多产粮食。
此前,华为高层曾在一次座谈会上称,“从现实的商业角度来看,我们要聚焦在5G+AI的行业应用上,要组成港口、机场、逆变器、数据中心能源、煤矿等等军团,准备冲锋。”
截至目前,华为已分批次组建了20个细分行业军团。这些军团起源于华为企业BG的行业业务部,比如能源业务部包括电力、油气等子行业。军团就是以这些子行业为单位,解决行业特定问题。
而煤矿军团,就是第一批中首先落地的军团。如果说华为的军团是华为内部“尖刀”般的存在的话,煤矿军团可以说是“尖刀中的尖刀”。
华为油气矿山军团Marketing副总裁陈文丰介绍,之前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很多矿运用了华为的技术,“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才做了不到30%。”
他解释,国内将近有4000个煤矿,这些集团类的大型、高产量的煤矿数量其实并不是很多。华为目前对接的都是大矿、大集团公司。“资金有保障,团队有保障,管理层的意愿也很高。”他说,“这很重要。”
“从2021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情况下,伊敏露天煤矿都是小规模商用,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当今天能够做到像有人驾驶效率的120%,规模达到100辆,就会觉得值得。管理层需要在5年前能够看到今天的效益,才去投入。”
陈文丰认为,未来中国有1万多个矿场能够实现无人化,整个单车的成本效益就会起来了。”整个生态不只是华为,还有更多的矿卡公司,更多无人驾驶的技术公司能够参与进来。“
但是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西藏5000米的缺氧环境和零下四十度极寒环境等等所带来的稳定性难题以外,在陈文丰看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跟车的适配。不同的矿卡有不同的型号,整个系统“车—云—网”是一体的,系统植入AI后会有学习能力。当整个系统车型号固定,它就会越来越聪明,很容易投入使用。如果是不同型号,就要从0开始,去做调优措施去做适配,还要去训练它。
2024年初,煤矿军团更名为“油气矿山军团”。
“以前我们叫煤矿军团,只做煤矿。煤矿无非是要么露天,要么是地下矿,后来发现这些技术跟油气的很多技术都是相通的,后来我们把在矿上用的大AI技术,用在了中国石油、中国管网、国家管网这些油气公司,现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前华为已经深入油气行业很多年,去年,油气归到原来的煤矿军团旗下。与煤矿行业不同,油气领域华为更多的合作是人工智能。
“像我们跟国家管网、中石油在合作的,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的一些AI应用,在去年已经有很多成果出来。”
截至目前,华为参与完成了18个大客户的云平台和大模型项目建设,包括矿山大模型、油气大模型、煤气化实时在线优化技术大模型等。
以昆仑油气大模型为例,该模型经过深度学习训练,能够支持多种应用场景下的精准分析。通过地震数据处理大模型,全波形“反演”数据处理周期从3—6个月缩短到2—3周;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大模型,实现全区断层自动识别准确率90%以上,工作效率提升了10倍。
“近期我们在跟鞍钢、宝武合作,都是用了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相信今年像鞍钢、宝武这些头部的钢铁企业会有进一步成果发布。” 陈文丰透露。
据介绍,目前华为油气矿山军团业务主要围绕着资源性行业,包括各种类型的金属、钢铁冶炼、有色冶炼,还有建材水泥。
“公司成立军团,当初目的就是为了深耕一个行业,而且是没有退路。就是说,你做不好,不能解决客户的问题,客户不能成功,你自己也不能成功。”他说。
如何定义“做得好”?
“从业务增长来看,是否有30%-40%的增长;从整个行业来说,能不能解决客户的问题。”
他透露,从2021年成立到现在,军团每年都能有很好的增长,团队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更多资源型产业正在发生新的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