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土味微短剧在东南亚逆袭爆发
2025/03/25 | via.媒体 新加坡《联合早报》 | 收藏本文
去年年底,一部讲述中国霸道总裁爱上农村少女的微短剧《总裁夫人来自农村》,让27岁的印度尼西亚观众法兹亚(Suci Fauziah)深深着迷,一口气追完77集。
法兹亚听不懂华语,靠的是英语字幕,但这毫不影响她的观剧兴致。她兴奋地夸赞:“男女主角默契简直太好了,男主角曾辉真的很帅,每集不到三分钟,很快就看完了。”
法兹亚自认是中国微短剧的忠实粉丝,过去一年已观看超过50部。像她这样的海外剧迷近两年越来越多,是中国微短剧走向全球并逐步打开非华语市场的体现。
中国微短剧产业2022年左右开始提速发展,凭借土味、夸张的剧情收获流量。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并趋向饱和,越来越多业者将目光投向海外,东南亚是其重点拓展的市场之一。
活跃于东南亚市场的中国微短剧平台包括九州文化的ShortMax、新阅时代的GoodShort、点众科技的DramaBox等。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观众可通过这些平台观看配上字幕或配音的中国微短剧,或是面向全球观众的英语微短剧,前者占比较大。
据短剧自媒体“剧风营”发布的《2024年中国短剧出海商业生态观察报告》,上述三个平台去年首10个月下载量达1.2亿次,美国市场贡献的收入最高,但东南亚的新增下载量超越美国。
中国微短剧在东南亚受青睐,离不开文化上的亲近感。中国微短剧内容投资与发行公司易漾光橙创始人杨柳受访时说,东南亚市场是微短剧业者的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文化上与中国有较大的共通性,中国的内容可以更方便地输出。
易漾光橙去年6月刚与新加坡串流平台Viddsee开展合作,将中国微短剧带到东南亚。杨柳举例说,一些讲述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女性翻身的“大女主”题材,尤其能引起东南亚女性的共鸣,反映出这两个群体有相近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这类逆袭题材在东南亚吃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中国微短剧制作公司之桃影视内容总监朱古力说,和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一样,东南亚国家整体更偏向集体主义,强调迁就别人、循规蹈矩、服从大局等价值观。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许多关于个人被长期压抑后逆袭、反叛或爆发的中国微短剧,往往更具戏剧性和“爽点”,更容易引起东南亚观众的共鸣。
除了华语剧,东南亚观众也可通过中国微短剧平台观赏英语剧。和华语翻译剧不同,英语剧面向更广泛的全球观众,不少中国微短剧业者采用外地本土制作的模式,出海到欧美地点拍摄并选用当地演员,题材也配合西方口味,包括狼人、吸血鬼等。
东南亚如今是热点市场之一,一些中国微短剧企业开始在泰国、菲律宾等国设立制作中心。不过业者指出,中国微短剧要真正渗透东南亚市场,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论盈利潜能,朱古力指出,相较于美国女性观众,东南亚观众的付费能力较弱。杨柳则说,东南亚市场的挑战之一是国情有别,例如耽美剧在泰国很红,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却不被接受,业者得在文化差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中国微短剧近一两年大举出海,被誉为文化出海的“新三样”(网剧、网游、网文)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受访时说,微短剧的输出肯定有助提升外界对中国的认知,例如对道德感和正义感的追求、家庭观以及职场理念方面,尤其是在东南亚这样一个文化相近的地方。
东南亚观众通过微短剧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印尼微短剧粉丝法兹亚告诉记者,自己因为看剧而对唐朝产生了兴趣,“戏里的汉服很好看”。至于是否有学会几句华语词汇,她笑说:“我懂得怎么讲‘老公’。”
但微短剧提供的毕竟是速食娱乐,尤其英语剧在内容上并无明显中国元素,许多业者的首要考量还是商业价值。放眼西方市场,朱古力指出,许多英语微短剧不算纯粹文化输出,而是为服务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而拍,例如为美国单身女性提供情感抚慰的爱情短剧。
学者胡智锋进一步说,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息息相关,例如日本文化上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流行,正逢中日经贸关系活跃的阶段。此时中国微短剧在东南亚兴起,也离不开中国和东南亚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
《离婚主妇变总裁》《等等!我秘书是我老婆?》这类土味短剧称不上高大上,但仍在东南亚找到不小的共鸣。在胡智锋看来,微短剧最突出的特色正是简单、直白,甚至粗糙,虽然不容易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属性。
朱古力如此看待土味微短剧的商业逻辑:“微短剧本质上是消费品,受众更喜欢快节奏地享受爽感。创作团队也想做得精致,但这必然增加成本,为底层受众增加门槛,所以目前还是土味剧居多。不过行业变化很快,也许往后会有更精致的剧出现,一切还得按照受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