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各国积极征收碳税
2025/04/05 | via.媒体 《日本经济新闻》 | 收藏本文
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采取征收碳税的措施,即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泰国于3月启动征税,马来西亚将在2026年之前引进碳税制度。除应对全球变暖外,此举旨在促进本国企业脱碳,提高国际竞争力。
泰国政府1月下旬在内阁会议上批准碳税法案。对生产汽油和航空燃料等石油产品的企业,在产品出厂时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200泰铢(约合6美元)。新政策最快于3月生效。
据泰国政府介绍,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将以碳税取代现有物品税的部分名目来征收,因此不会加重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分析认为,今后将通过提高税率等来增加税负,促进企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
马来西亚政府的方针是,在2026年之前对钢铁和能源行业征收碳税。印度尼西亚最早或将在2025年内实施碳税。印尼2021年制定法律,规定每吨碳排放量征收3万印尼盾(约合1.8美元),但政策实施时间多次推迟。
碳税是对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税的制度。其计算方法因国家而异,通过让企业和个人根据排放量缴纳相应税费,旨在促进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芬兰1990年率先出台碳税制度。以此为契机,这一制度逐渐推广至法国、加拿大等其他发达国家,日本也引入碳税制度。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征收碳税的例子较少,东南亚地区仅新加坡一国引进碳税制度。
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深蒂固的观点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东南亚之所以推进引入碳税,背景因素在于该地区对实现脱碳必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
东盟10个成员国碳排放量在全球总排放量中所占比重为4.9%,按国家和地区来看排在第六位。异常气象和海平面上升对东南亚等地区造成的影响较大,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未来或将遭遇严重经济损失。
东南亚国家引入碳税,目的也在于推动企业脱碳,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盟将自2026年起正式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来自环境监管宽松国家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东南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在出口时或将处于不利地位。
东南亚脱碳面临诸多课题。该地区对以煤炭和天然气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依赖程度较高,适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地区有限。如仅在发电部门采取措施,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有限。国际能源署在2024年10月发布的报告中估算,到2035年,东南亚能源需求增长幅度在全球仅次于印度。预计到2050年,其能源需求量将超过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