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公共事业垄断带来的隐患
2025/03/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2月16日,重庆燃气发布公告表示,针对重庆市监局对公司燃气收费问题的通报一事,“公司诚恳接受调查处理意见,深刻反思,并向广大用户致以深深歉意”。此前两日,重庆市监局调查通报显示,该公司自2024年4月被查处多计多收燃气费问题以来,落实整改责任不到位,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推进不力,仍存在抄表周期混乱、违规估抄、错抄、抄表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已是重庆燃气第二次被查处燃气费多计多收问题。2024年初,重庆“燃气费用暴涨”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年4月13日晚间,重庆市政府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重庆燃气集团等企业开展调查,十多天后重庆燃气发布公告,承认公司多计多收气费1182件,涉及金额超过285.85万元,已全部清退完毕,并承诺整改。
本以为那次事件后,重庆燃气能改过自新,哪知彼时承诺的道歉还在耳边回响,新的调查结果却令人咋舌。人们不禁要问,过去一年的整改,到底整了些啥?是选择性整改,还是根本就没把整改当回事?面对问题,重庆燃气似乎已“轻车熟路”,又是道歉,又是承诺整改。可这些道歉和承诺,如今看来就像一场闹剧,公众的耐心和信任也可能因此被消磨殆尽。
从监管层面看,也让人怀疑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2024年的处罚似乎并没有让重庆燃气长记性,这处罚究竟是隔靴搔痒,还是另有隐情?难道就不能拿出点雷霆手段,让这些无视百姓利益的企业,真正付出代价?监管部门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如何才能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让企业不敢再犯、不能再犯?
细究重庆燃气敢于一再犯错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它作为区域内主要燃气供应商,依靠管网的物理垄断,手握燃气供应的“独家大权”,在区域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据其2022年财报显示,重庆燃气手握市内26个区县的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按国家市监总局《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特许经营权意味着运营、维护和供应燃气的独家权力。这表明重庆燃气依靠行政权力,获得了此26个区县独家经营燃气的权力,此经营明显排他,具有垄断性质。如此格局下,某些城燃企业背离行业公益属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在国家近年的反垄断执法中,频现燃气企业的身影。国家市监总局发布的2020-2022年度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中,江苏港华燃气等9家城燃企业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处罚。有报道显示,这些年度报告指出:“供气行业垄断案件持续多发”“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主要集中在供气行业”“供气领域存在市场垄断与行政性垄断交织现象”。这些报告还指出,“拥有特许经营权的城燃企业为在土地、规划、定价等方面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往往通过与当地政府股权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利益捆绑。而政府为了增加收入,提升对城市燃气的控制权,对燃气企业的规划和监管等存在一定的倾向,实际上形成了对特定企业的行政保护”。
这种自然垄断虽降低了重复建设成本,但也隐患无穷。在垄断的“温床”里,重庆燃气无需为争夺用户而提升服务质量,也无需为了吸引市场而优化管理。抄表员人均每月要抄录4500户,这不是在为用户服务,不过是应付差事。也正因为垄断,重庆燃气可以像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一次次挑战用户的底线。因为它不用害怕失去用户,不用担忧市场份额被抢占,自然敢对监管部门的要求阳奉阴违,对用户的投诉置若罔闻。重庆燃气屡罚屡犯,说明罚款等处罚措施未能真正触及它的痛处,垄断企业似乎把罚款当成一种可接受的“成本”。
要改变这种因垄断带来的隐患,需对公共事业治理进行系统性的改革。首先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燃气供应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其“特权思维”。比如分割管网运营与气源供应,在一个区域内引入市场竞争要素,形成多家供应商竞争的格局,同时允许用户自主选择燃气供应商。
其次要对监管技术进行革新,构建全新的监管体系。如推行计量设备开源认证,建立燃气表算法审查机制。有报道显示,北京、上海等多地都使用了燃气“计量数据区块链存证”技术,将加密技术、分布式数字账簿、不可篡改等技术用到了燃气计量中,使燃气数据去中心化,不仅能实时监测,形成可永久追踪、无法篡改的数据账簿,以建立企业与政府、用户的信任关系,搭建政府主导的能源大数据平台,对计量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同时,设立跨部门的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整合市场监管、住建、大数据等部门职权,统一对公用事业企业进行监管。
其三需建立消费者赋权机制。各地在对公共事业的监管中,应建立用户代表常任制,让他们在价格审议和服务评估中有话语权。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在推进各类公共事务时,一定要先确立与用户的沟通与参与机制,从“事后灭火”转向“过程民主”,这样才能了解用户的利益诉求,提高公共事务的质量。
要打破公共事业领域的垄断困局,不能止于个案的处理,需在制度层面推动系统性改革。只有打破垄断的藩篱,重建公共利益优先的治理逻辑,才能避免类似重庆燃气事件的治理窘境。毕竟,燃气管网输送的不仅是能源,更应是看得见的公平与摸得着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