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是治理药价虚高的关键
2023/07/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据媒体报道,对那些无法正常分泌肾上腺激素的患者来说,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一种外源性补充,延续着这些患者的生命,它是很多患者需终身服用的“保命药”。然而,正是这款“保命药”,从去年开始价格涨得离谱。该药原本采购价为54元/瓶(100片),从去年开始上涨,最高达到1000元/瓶(100片),药价翻了18倍多,还买不到药。有患者不得不冒着风险,把原来的药换成了一种替代药。
该药是激素的代表性药品,临床运用广泛。据专家介绍,有多个病患群体离不开此药。一是库欣综合征,据一家关爱机构表示,目前能联系到使用该药的患者就超过两万人。此外,还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少的患者、艾迪森氏病患者及继发性原因造成的下丘脑垂体功能减低患者,都离不开这款药。
记者调查发现,天津信谊津津药业是国内唯一拥有该药生产批号且还在生产的企业,这家药企是上海医药集团的子公司。去年上药集团就向有关机构表示过,过去高毛利的药物可补贴醋酸氢化可的松这类亏本的药物,但集采之后,原先高毛利药品价格下降,无法再补贴其他药品,于是该集团旗下的上海信谊药厂砍掉了这条产品线,移交给天津信谊。对于该药的药价暴涨,天津信谊对外的说法不一,有说药品溢价并非公司行为,是个别药店售价过高,也有工作人员说是因成本上涨。除了上述这些原因,普遍认为与该药生产工艺处在迭代之际也有关——原来的传统发酵工艺成本高,当下合成型原料虽价格低廉,但还未得到推广普及。
由于目前药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使不少药品都面临这种问题,在新老药更替之时,大多会出现药价上涨和保供的乱象。实际上,近几年“保命药”涨价、短缺绝非只有醋酸氢化可的松这一款药。有媒体报道称,治疗心绞痛最常用的特效药硝酸甘油片,因起效快且价格不贵,是很多患者的常备药,也曾在一年内不仅价格涨了十倍,且全国多地药房都面临断货,给很多患者造成了极大困扰。
这些药品价格暴涨或短缺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造成的结果却是趋同的——毕竟药价的暴涨和断供,真的可能会将某些患者置于重病和死亡的境地。
从关于醋酸氢化可的松片的报道看,目前只有一家药企拥有该药的生产批号,这可能才是价格暴涨的主因。假如该药有多家药厂生产,就很难出现断货的情况。故而有专家认为,垄断才是一些“保命药”价格乱象之根。我们看到,在医保改革后,原本一些低价高效的常用药或救命药,要么价格暴涨,要么降价导致供应链断裂的怪象,价低疗效又好的药开始在大医院越来越少,各类高价药却在市场上横行,导致患者吃不起药的投诉不断,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利益。究其主因,确与某些药企的垄断行为有关。从市场监管总局近年不断对药企开出反垄断的天价罚单就能看出,在医药市场垄断某种药品或原料药,已成常态。
2021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先声药业集团开出了1.007亿元的罚单,理由是其滥用了巴曲酶原料药在销售市场的支配地位,排除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该药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各种闭塞性血管病引起的缺血性病症,且没有替代药物。由于垄断了该原料药,先声药企仅2019年销售额就超过了50亿元,而罚款额仅为其销售额的2%。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先后对扬子江药业、天药股份、苏州优合、江苏嘉福等药企开出了巨额反垄断罚单。
今年2月,东北制药因涉嫌对左卡尼汀原料药的销售垄断,被罚1.33亿元;前几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向远大医药和武汉汇海两家药企,开出近3.2亿元反垄断罚单。罚没3亿元对一般企业可能是大数字,但对垄断药企来说,只是“毛毛雨”。比如远大医药,因其获得垄断地位后,业绩暴增,去年的营收已超过85亿元。有业内人称,挣垄断的钱,三年就够了,因为利润会呈数百倍增长。
从这些案例可看出,先垄断后涨价以获取暴利,已是一些药企常规的竞争手段。有媒体统计,2019年到2021年中国反垄断机构共查办医药行业垄断案超过了100件。这些药企垄断手法多样,有横向垄断的,即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串通来达成垄断;有上下游企业之间协议垄断的;还有就是通过控制某种原料药,独家经营后再大幅度涨价的。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成品药的原料药中,有50种只有一家企业获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有44种只有两家企业可生产,有40种只有三家企业可生产。可以想象,这样的市场格局,对有些企业来说,想不垄断都难。
要改变“保命药”暴涨或断供乱象,核心还是要改变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放开对一些原料药的审批,鼓励多家药厂生产同一种药物,以增加市场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才能真正降低药品价格,更不至于出现动辄“断供”的现象;其次应加强对药价和药企的监管,加大对垄断行为和价格操纵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治理药价虚高问题。
药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真正关系民生,也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让民众能吃得起“保命药”,应该不算什么过分的要求。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