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开始尝试“减重”
2025/08/25 | 特约撰稿 田桐(凤凰卫视) | 编辑 张轶骁
摘要:我自己也是高度近视,从初中开始戴眼镜,喜欢收藏眼镜,所以觉得最适合来做这个事情。
2025年,“百镜大战”在AI热浪中打响。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根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2029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智能眼镜赛道骤然升温,集体进入高密度交付期。2012年就推出Google Glass的谷歌,带着Gemini大模型和更成熟的硬件供应链“卷土重来”;Ray-Ban Meta、Apple Glass、Samsung也持续发力;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也相继上市智能眼镜。
在一众喧嚣中,Even Realities显得尤为克制。努力让技术学会“隐身”,服务于人,而非打扰人。
与主流厂商把摄像头、扬声器、麦克风和AI大模型一股脑塞进镜腿的做法不同,Even的第一代产品G1早在2023年底就舍弃了摄像头、扬声器。30多克重的整机,外观与普通光学眼镜几乎没有差别。可以说Even是最早一批把减法做到极致的玩家。
不刷存在感的眼镜,如何让人“看见”?
对此,凤凰卫视主持人田桐走进Even Realities,专访了创始人兼CEO王骁逸(Will Wong),分享智能眼镜的前景和Even Realities的市场定位。
王骁逸
眼镜的核心功能,是让人“看清世界”
田桐:我在香港语言环境下,佩戴智能眼镜,用翻译功能的时候(粤语转普通话),总体感觉很不错,但地方俗语的准确性不高。翻译俗语是个很小众的角度,未来你们是否打算使用大模型、开源方案来做改进?
王骁逸:我们翻译功能上线后,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反馈。他们在刚需场景下会遇到语言翻译的问题,比如跨国婚姻中,家庭成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而且很多语言都有方言系,无法很准确地捕捉。所以我们也正在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来完善这一功能,也逐步将部分代码开源。
田桐:在你的公司中,很多员工包括你自己都戴着这款眼镜。通常的智能眼镜戴久了会眼睛疲劳,看电脑屏幕时会有一些视觉上的错位。你的眼镜可以做到日常化舒适且长时间佩戴吗?
王骁逸:说实话这非常难,但我们做到了。我们的员工和我自己,都是全天候工作的。眼镜的核心功能是让人看清世界,叠加显示会让“看得清世界”这个事又变难了。我们花了很多心思设计镜片,将光波导镜片尽可能做到不影响普通视野,同时还要兼顾屈光镜片与光波导片的结合。
田桐:我在试戴对比多款智能眼镜后,发现绝大多数智能眼镜有“彩虹纹”现象,且比较严重。戴Even的眼镜时,这种情况也有,但相对较轻。这意味着能解决彩虹纹的智能眼镜目前不多?
王骁逸:在Even开始做智能眼镜之前,行业对这个问题相对忽视,认为这个无足轻重且难以规避。但我们认为,日常佩戴的眼镜在显示内容之外,80%甚至90%的时间消费者还是把它当成普通眼镜使用,因此不能让用户为了一点数字信息去忍受彩虹纹的频繁出现。所以我们就要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田桐:还有一些功能我使用得不多,比如转录。但我在社交平台看到有人给自己80多岁的母亲试戴,帮助听力损伤的人实时看到大家的对话。在收集用户信息时,你有留意来自这方面的反馈吗?
王骁逸:我们最初设计并没有转录功能,当时觉得这个需求有些小众。但产品上线后,收到了非常多相关的用户反馈。我们调研后发现,有很多听障人士群体(HOH community),他们一直没有很好的设备来帮助自己。
很多听障人士会使用手机进行转录,但这样无法直视对话者的眼睛。有用户反馈,他用了智能眼镜之后,第一次可以在交流时看着人的眼睛说话。甚至他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真的让我很感动。
希望物理现实&数字现实可以达到平衡
田桐: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从2012年Google Glass推出开始就存在,后面还有苹果的Vision Pro。但似乎没有一个标杆式的创新能让我们马上想到智能眼镜。有媒体认为智能眼镜是一个“理想跑在现实前面”的场景,你怎么看?
王骁逸: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行业过去十年发生的事情。大家对智能眼镜的最终想象很美好,但现实离理想总有距离,这是预期差的问题。
我们的选择回归打造一副好的眼镜。如果刚好你也戴眼镜,不管是近视还是个人喜好,你会觉得Even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日常佩戴眼镜,同时它有智能显示功能。用户对于这样的预期能够很好地接受。
田桐:你怎么看2025年智能眼镜的这一波浪潮?它会是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王骁逸:我很少关注行业是否有风口、热点或者政策导向。我们做的很简单,就是打造好的产品,看用户是否喜欢。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能做出这样产品的公司,那么到底是2025年、2026年还是2027年,只取决于我们什么时候把产品做出来。
田桐:在我们对谈的时候,你的眼镜里有key point吗?
王骁逸:有的,我有稍微瞄一眼,瞄了几秒。
田桐:我完全没有观察到。我还看到很多名人,比如“硅谷奇才”帕尔默、TEDxParis的发起人米歇尔等等都有戴着它演讲。最好玩的是TED是禁用提词器的,戴眼镜算是一种“打小抄”的方式。那究竟这个眼镜会不会让我们现代人淹没在信息洪流中?会不会让很多人形成惰性,从而不会主动思考呢?
王骁逸: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既然我们拥有离用户眼睛最近的屏幕,就必须谨慎选择呈现的信息。信息要简单,并且要给用户选择权,而不是替用户决定。我们认为眼镜可能是最好的媒介,既能保持连接,又能专注于现实生活。
因为当只有眼镜显示数字信息时,我们仍然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这也是我们品牌叫“Even Realities”的原因,我们希望物理现实和数字现实能够达到平衡。
好产品是克制地“做加法”
田桐:你之前是JMGO坚果投影的CPO,更早之前也任职过OPPO、Anker等公司,包括也在苹果做过两年。你什么时候开始想做智能眼镜的?是什么契机让你发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变化?
王骁逸:我在职业生涯初期参与了Apple Watch项目,第一次接触可穿戴类产品。我发现可穿戴产品非常酷,它能将技术、时尚和健康结合在一起。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样,比手表更普及的可穿戴设备是什么?答案只有眼镜。
大约在2018、2019年,我有了这个想法。我自己也是高度近视,从初中开始戴眼镜,喜欢收藏眼镜,所以觉得最适合来做这个事情。后来我从2020年开始做投影,积累技术和资源,到2023年创立了Even Realities,希望做出最好的下一代智能眼镜。
田桐:从想到到做到之间的距离是非常远的,你们在做眼镜的研发和生产的这段时间里,你最大的收获和成就感来源是什么?
王骁逸:我觉得是把自己认为对的体验给到了用户手里,推动这个行业往正确的方向走了一步。之前的尝试在产品形态、定义和体验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而我们认为Even G1的雏形能牵引到对用户更有价值的方向。
田桐:你的智能眼镜很轻,没有扬声器、传声筒和摄像头。把重点放在日常化、便捷化、轻量化——未来要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吗?
王骁逸:是的,我们去做智能眼镜,大家都知道是智能+眼镜。但关键在于百分之多少的智能加百分之多少的眼镜,这才是每个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消费者视角看,他们现在买的是0%的智能加上100%的眼镜,也就是传统眼镜。当我们想替代传统眼镜时,应该慢慢来,先打造一个足够好的眼镜。哪怕它只有30%的智能,但还是保留70%的眼镜,这至少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日常佩戴产品。这是我们思考的原点。
田桐:如何给产品“做减法”呢?
王骁逸:我觉得好的产品是克制地“做加法”。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在眼镜上添加的智能是足够简单、足够本质的东西。这样才能说服我们自己,也能说服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