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淘天右手云,阿里回春了
2025/05/17 | 作者 王涵 | 编辑 崔陆鹏
摘要:重塑业务格局、打破路径依赖
日前,“阿里日”期间,阿里巴巴CEO吴泳铭与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相继发声,围绕“AI驱动”与“重新创业”,全面勾勒了阿里巴巴在全球AI浪潮下的新一轮战略转型。阿里正以“电商+云+AI”为双核心,重塑业务格局、打破路径依赖,试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突围。
这一战略调整,也在5月15日阿里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提及。
据这份刚出炉的财报显示,其第四季度营收为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经营利润为284.65亿元,同比增长93%。2025财年收入为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经营利润为1409.05亿元,同比增长24%。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行业背景下,阿里传统业务面临增长阶段性承压,正通过战略调整探索新增长曲线。其中,AI被确立为核心战略方向,同时集团推进非核心业务剥离,以优化资源配置、聚焦AI领域投入。
“天花板”上找机遇
阿里找新增长曲线,或与电商业务增长进入平稳期有关。
据财报显示,2025财年淘天集团营收为4498.27亿元,同比增长3%;经营利润为1962.32亿元,同比增长1%。
其中,中国零售商业中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6%,主要因为线上GMV增长和Take rate(佣金率)的同比提升所带动。但直营及其他收入同比下降7%,主要是由于按计划减少若干直营业务导致的直营收入下降,部分被增值服务的收入增长所抵消。
对应来看,中国批发商业收入则增长19%,主要是由于提供给付费会员的增值服务收入增长。
2025财年阿里各板块营收截图
在阿里内部的全力支持下,云业务以AI驱动的算力、模型及解决方案为核心,已经成为了阿里业绩增长的加速器。据财报显示,2025财年智能云集团营收为1180.28亿元,同比增长11%;经营利润为105.56亿元,同比增长72%。
财报中解释称,这主要由更快的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带动,其中包括AI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营收方面,国际电商业务也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2025财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为1323亿元,同比增长29%,这主要是依托于速卖通、Trendyol和跨境业务相关增值服务的收入增长。但由于投入增加,以至于其亏损也进一步扩大88%至151.37亿元。
除菜鸟集团外,本地生活集团和大文娱集团亏损也在逐渐收窄。其中,本地生活集团营收为670.76亿元,同比增长12%;经营利润从-98.12亿元缩小至-36.89亿元。大文娱集团营收为222.67亿元,同比增长5%;经营利润从-15.39亿元缩小至-5.54亿元。
剥离非核心业务
阿里的变化其实不只体现在业绩上,在战略层面亦是如此。
针对非核心业务,阿里正通过提速盈利进程或多元化资本化路径,如股权转让等方式使得资产价值最大化,保证现金流健康,并强化对股东的价值回馈能力。
自2024年2月以来,阿里选择在部分领域“瘦身”,相继减持快狗打车、B站、陌陌、网易云、小鹏汽车、光线传媒等知名公司。
其中,最引人注目是阿里出售银泰百货以及高鑫零售股份。
2024年12月17日,阿里发布公告称,向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100%股权,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人民币74亿元,预计因出售银泰百货而录得亏损约为93亿元。
紧接着,1月1日,阿里又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Paragon Shine Limited订立协议,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总数约78.7%,阿里子公司及New Retail将有权就待售股份收取最高金额为131.38亿港元。
阿里出售高鑫零售股份公告截图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在阿里实施放权让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自主决策和自负盈亏之后,银泰百货和大润发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有行业大趋势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这两个组织已经有阿里依赖症,导致放权后自身的调整和创新仍然迟滞。
庄帅认为,放弃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甚至所有阿里实体零售业务单元,对阿里来说利大于弊:一是减亏,两三年内想让银泰百货和大润发重回盈利轨道恐怕难度很大,但出售它们却可以马上减少亏损;二是减负,出售这些资产就不会持续出现闭店、裁员和组织管理压力,极大减少阿里管理层的经营负担;三是聚焦平台和更开放。
以创业者心态迎接AI
非核心业务投资版图大幅收缩,阿里战略聚焦轮廓更加清晰,即推动资源向核心业务高效集聚。
吴泳铭在内部论坛直言,阿里要放下过往成绩,以创业者心态迎接AI带来的深远变革。此前,他曾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在大量资源涌入后,像是语言大模型通义千问、大模型服务平台阿里云百炼、C端可深度应用的夸克等,都相继变成了阿里可以拿得出手的标志性产品。
截至4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千问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
在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四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中,《凤凰WEEKLY财经》获悉,阿里巴巴之前AI服务大多集中在互联网、智能汽车等企业,目前在内部已将养殖业、制造业作为云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凤凰WEEKLY财经》注意到,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官网首页几乎全部与AI内容相关,如阿里巴巴发布Qwen3 混合推理模型树立开源AI新标杆、宝马与阿里巴巴深化战略合作加速AI大模型“上车”等,可见阿里对AI布局的重视程度。
阿里官网首页截图
外界对阿里未来的AI发展普遍持积极态度。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在5月13日的报告中称,考虑到AI需求激增的背景,阿里作为AI赋能者(云计算)和采用者(特别是电商领域)的双重身份,其云业务收入增长及利润率可能有潜在的上行空间。
另外,摩根士丹利表示,阿里云是中国唯一一家为外部客户提供大量GPU容量的主要云服务商,预计收入增速将在2026财年加速至25%,将直接受益于爆炸性增长的AI推理需求。同时,作为AI早期采用者,其电商市场份额可能企稳,并在即时零售领域开辟新市场。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阿里的通义千问竞争力在市场中很强,这个强不仅仅指自己做得好,它已经拓展到千行百业,如工业生产、农业种植等诸多领域。而在应用端阿里的夸克也已经可以归为第一梯队,实现了深度思考能力的越阶,从侧面证明了通义千问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丁道师认为,阿里系AI板块目前还有上升空间,第一是对阿里系业务降本增效的提升,第二是对阿里之外其他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和合作伙伴的效率提升。“这两点要同步推进,都蕴含巨大价值。前者会让阿里系的几十、几百个业务变得更高效、敏捷,赚到更多钱,后者是帮助中国无数的中小企业、机构、组织实现新的升级。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典型的特征,不局限于将AI能力应用于自身,而是赋能全行业。”
如今,阿里“AI驱动”战略开局顺利,但能否将技术势能转化为持续的商业爆发力,才是真正的决胜战场。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