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为纲,擦亮“金字招牌” ——看“示范区”如何为山西转型综改先行探路
2020/03/03 | 作者 张弛 | 收藏本文
“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准备引进的生物基新材料制造项目,谈判已基本结束,相关协议正在起草中”。在年初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金旺在致辞中透露,“这个项目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利润率也相当高,有望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一面旗帜。”
春寒料峭,黄土高原仍寒气逼人。不过,横跨太原、晋中两市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却已春潮涌动,处处是抓项目、谋改革、促转型的火热场景。承载着山西转型综改新希望的这片约600平方公里土地,正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成立三年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对表”中央,对标先进,对接国际,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制度性成果,取得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初步构建了以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破解资源诅咒的必由之路
2019年12月2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深入示范区调研,对深化转型综改再动员、再部署、再提速,这是他上任山西省委书记后的首次调研。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现任山西省省长林武一同调研。
省委主要领导调整后,把调研的第一站选在示范区,向全省发出了“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强烈信号。在调研中,楼阳生再度重申,要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四条路径:“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而如磁石般吸引而至的项目、人才、资金纷至沓来,正是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坚持上述发展理念取得的成果。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的“煤炭依赖”因子不断渗入经济肌体,“资源诅咒”正越来越变成现实瓶颈。转型综改,无疑是一条指引山西未来走向的金光大道。
2010年12月1日,全国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这是中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由此,山西也开启了落实新发展理念、拓开转型综改路径的崭新尝试。
2016年12月1日,山西省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如果说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谋布的一盘大棋局,那么,建设转型综改示范区就是下好这盘大棋的第一硬招。
当时山西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25个,但长期处于低、散、小、乱状态,管理体制机制落后,发展严重滞后。2016年7月7日至10月下旬,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代省长楼阳生密集调研开发区情况,提出了建设转型综改示范区的战略构想,明确了示范区的范围、内涵和定位,并组建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尽管有宏观经济换挡减速的大背景,但“山西经济自身素质不好是主因,‘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一股独大’的体制性矛盾、创新不足的素质性矛盾,是病根所在。”这是当时领导小组研判后得出的结论。
2016年11月4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筹委会成立,全面接手示范区工作,各园区开始按新体制运行。
“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再度强调指出,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并提出了“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具体要求。
而在破解经济困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践过程中,山西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开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综改试验区就是山西最大的金字招牌,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他们的“尚方宝剑”。2017年11月,在接受央媒采访时,时任省长楼阳生语气坚决地说,“我们必须沿着这条金光大道,坚定地走下去、坚实地走出来,舍此别无他途。”
“要转型就要进行综合改革,没有改革怎么转型?因此示范区就正式定名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张金旺给记者讲述了示范区名字的由来,“这是一场从理念、产业、科技、要素到体制、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
构建适应转型的制度体系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位于太原都市区的核心区域,横跨太原、晋中两市,由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太原工业园区、山西榆次工业园区(含山西中鼎物流园、新能源汽车园)、山西科技创新城等3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山西大学城,共8个园区整合而成,并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作为全省深化转型综改的重要抓手、重要载体和重要引擎,示范区从谋划之时起就注入了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基因。
从2016年11月4日召开管委会筹委会成立大会,到2017年2月25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成立,仅用3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8个园区的机构整合,实现了扁平化、高效率管理。
新组建的示范区,承接了省、市政府赋予的1184项经济和行政管理权。围绕企业项目谈判、引进、审批、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委会调整优化了机构职能设置,形成了投资合作、项目促进、创新发展、园区保障等“一条龙”服务机构,实现了由“权力型结构”向“服务型结构”转变,破解了机构职能设置与项目落地、企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真正发挥效率,真正搞好服务,真正实现能够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的架构设计和运行。”张金旺这样解释示范区的改革举措。
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牵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管委会由原来的6个减为1个,内设机构由52个减为12个,事业单位由79个减为29个。领导班子成员由34名减为8名,人员编制缩减了10%。而全部工作,都要在示范区正式揭牌前的1个月内完成。
根本没有时间犹豫。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示范区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迅速对机构职能、权力运行、人员管理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完成了人员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全面实施了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制定了容错机制和改革创新引领人才培养办法等细化配套措施,健全了考核机制,将薪酬分配、岗位聘用、考核奖励与转型成效、企业评价、廉洁从政直接挂钩。
这些举措,真正实现了干部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
短短几个月时间,示范区正式揭牌运行。为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省政府出台《关于落实建设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实施方案的若干意见》。在3个省级政策大框架下,示范区管委会同步配套了26项政策制度,涵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企业孵化、园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并动态修改完善,基本破解了与先进地区政策落差大的问题。
打造适合转型的营商环境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发展新兴产业,困难是很大的。”张金旺分析,一来资本是逐利的,到了山西这样的地方,投资资源获利很快;二来没有为新兴产业配套的产业链条,相关技术、管理人才也极度缺乏。“整个大环境都是这样,不具备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要转变观念很难,包括我们一些干部。”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善投资大环境。“这牵涉审批、政策、人才引进以及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往大了说是整个山西的营商环境,往小了说是建立贴近企业深层需求的服务体系,也就是怎么真正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
这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着力在做的事情。“优良的营商环境愈来愈成为显性生产力和不可复制的竞争力”。省委书记楼阳生认为,山西自古有诚实守信的“晋商精神”,从现实看,环境竞争见效最快、大有作为,是赢得后发优势的路径选择。
为此,山西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先进做法,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提出全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六最”营商环境。“‘六最’不是形容词、副词,而是一个动词,包含系列行动和制度创新;是一个名词,最终要成为山西最响亮的品牌。”楼阳生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探索实施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创新举措,打响了示范区营商环境品牌。
首先,实现了“三个一”:一个大厅管服务,只进政务大厅一个门,就可集中办理企业登记、行政审批、政策兑现、税务办理等9大类246项政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取代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26颗印章。2019年上半年实施了“一颗电子印章管审批”,撤销所有审批窗口,企业办理业务全部在网上进行,做到了“不见面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将原来12支队伍整合成为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原住建、城管、规划、安监等9个行业领域的338项行政执法权,统一协调派驻机构行政执法。
其次,搭建了深度服务企业的“六大平台”,诸如企业服务热线、咨询中介服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金融综合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平台,为企业解决自身无力解决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示范区国内首创“一网通办”,依托政务服务“一张网”,可快捷实行网上行政审批、网上企业开办、网上企业投资项目双承诺审批、网上政策兑现、网上企业服务、网上政府采购、网上智慧办公、网上公车服务等。实现了服务企业内容最多、量化最深、服务最全,走在了全国前列。“一网通办”,打通所有运行环节,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消除了“肠梗阻”。
“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2-3个工作日,企业投资审批、验收压缩至33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效率走在了企业前面。”具体负责示范区“一网通办”的张小芃主任说。
跑出转型创新“加速度”
“要让资源型地区的资源产业比例下降,培育创新生态,就需要引进大量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张金旺认为,搞好生态需要企业,企业来了就能带动生态发展,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所以楼阳生书记讲,‘项目为王’,就是这个意思。”
三年来,采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关键配套企业”和“产业基金+项目”等模式,示范区新引进项目计划投资额达到整合前5年总和的5倍,实现了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的历史性突破,初步搭建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新材料及加工等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主体架构。
其中,山西首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山西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等项目已投产,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电科(山西)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配套项目完成主体验收。由山西中安融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局建设和招商引资实现双丰收,其5.4万平方米的厂房已于去年投产,二期运营园区面积约41.5万平米,三期潇河产业园区建设并运营园区面积为116万平米。全球独家掌握生物基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完整技术的生物材料产业园、有望形成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航空科技再制造中心、世界独创Ⅲ型人源胶原蛋白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在全球经济低迷、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示范区经济实现了逆势快速增长。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8%,工业投资增长303.6%,增速高出全国、全省数十倍。2019年持续快速增长,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分别比全国、全省高5.8和5.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1%,分别比全国、全省高40.9和37.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52家,增长32.8%。
今年以来,为了服务更便捷、治理更高效,示范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应用为手段,启动实施了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测试运行。
这一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为“123N”,即建设1个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实现对园区的一张图态势感知、运行监测、决策分析、综合治理和联动指挥;构建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协同的数据支撑体系两大数字基础;推进政府治理、兴业发展、园区建设管理3大领域N个智慧项目工程建设。
记者在综合运营管理中心看到,电子大屏呈现的一级平台,犹如一株扎根沃土、蓬勃向上生长的大树。智慧政务、智慧工地、智慧城管、智慧环卫、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执法、智慧公安和智慧交警等9个已建成的二级平台如坚实的根系,为园区各部门及企业、公众提供智慧化、便捷化服务。且一级平台可直接穿透二级平台,实现全过程监督。
据悉,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5G网络的全面建成,到2021年,示范区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可实现高效精细的政府治理、精准服务的兴业发展、集约可视的园区建设、智能协同的园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