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加速,风光储这边独好
2023/01/25 | 记者 江淼 | 编辑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距离英国约克郡海岸130公里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项目——Dogger Bank正在进行基础安装,中国风电龙头企业大金重工的Haliade-X海上风电塔筒将在这里登场。
2022年11月17日,大金重工公布,公司收到了协议内英国Dogger Bank B海上风电项目海塔的中标通知,中标产品:41套Haliade-X海上风电塔筒,合同金额:约73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
这是大金重工继中标Moray West欧洲12套海上风电塔筒项目,打开欧洲从中国大陆采购海塔的先例后,再次中标欧洲海上风电批量性海塔订单,标志着公司由过去的出口欧美陆上风电产品全面向出口欧美海上风电产品转型。
短短17天内,大金重工签订的订单金额就达到14亿。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和大金重工一样,明阳智能、金风科技、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协鑫集成等企业在海外市场也订单不断,产品出口逐年攀升。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世界领先。”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中国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给出了这样一个判断。
他透露,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链,现有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量。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
此前,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也曾表示,中国在风光储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风电在全世界总装机和技术最为领先,光伏从材料到整个全产业链都已经排在了全球第一,储能领域在材料、储能和动力电池等相关技术也是全球领先。
转动的风机席卷海外
离意大利塔兰托港不远处的蔚蓝海域上,有10台超百米的白色风机,正迎风旋转,将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输入意大利电网。
这些风机是由中国企业明阳智能生产的。该项目是意大利以及地中海地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中国整机商首次将风机竖立在了欧洲的海域上。
在海外,转动着的中国风机已经越来越多。
2021年中国首次实现海上风电机组的出口。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和东方电气共72台海上风机出口越南。
此后,明阳智能拿到了日本的海上风电订单,中国风机首次出口至日本;中国能建包揽了越南最大陆上风电及海上风电项目,均使用国产机组;远景能源则在印度拿下了中国风机品牌迄今最大的单一海外市场订单。
中国最早出口风机,要追溯到2007年。
当时,华仪风能向智利出口了3台780kW的风电机组,这是中国风机可追溯的最早的出口记录。彼时,由于技术基因源于海外,长时间内中国风电整机商无法与国际巨头匹敌。
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风电在海外赛道的“长跑”已经越来越稳健。
根据CWEA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向海外出口风电机组886台,容量超3GW,同比增长175.2%;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经出口风电机组3614台,累计容量达9.64GW。
凭借着“稳重”的硬实力,中国风力发电设备牢牢地站稳了海外市场,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中国风电年装机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而且从早期的整机进口到如今风机及其他部件,包括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核心部件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配套。
风电也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高端绿色装备制造业之一,形成了涵盖风电开发建设、设备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完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中国风电整机厂商在彭博能源公布的2021年全球前10大风电整机排名中占据了6个席位。而且,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国风电机组零部件及整机产量已经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从而使得中国世界最大风机制造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对媒体表示,“加快开拓海外市场,会带来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国内风电企业将打开新的增量市场,并加速我国风电技术标准的输出,促使国内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风电全产业链优势将为各国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
光伏出口再创辉煌
刚刚结束的卡塔尔世界杯,精彩的比赛吸引了全球目光。人们察觉不到的是,照亮世界杯赛场的电能,是来自中国制造的光伏发电站——卡塔尔阿尔卡萨800MW光伏电站,这是卡塔尔有史以来首个全容量并网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对“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三的卡塔尔来说,大力发展和使用清洁能源,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不过,这就是卡塔尔的承诺——举办全球首届“碳平衡”世界杯。
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承诺的正是中国企业。阿尔卡萨光伏电站EPC由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项目于2020年7月开工建设,2022年10月18日正式运行。
该项目也是世界最大运用跟踪系统和双面组件的光伏项目,其中,组件全部采用隆基“Hi-MO 4”双面组件,阳光电源为其提供全套的1500V逆变解决方案。
阿尔卡萨光伏电站每年可为卡塔尔提供约18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满足约3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每年。卡塔尔能源部长表示,该项目开创了卡塔尔新能源光伏发电领域的先河,为卡塔尔举办“碳平衡”世界杯的承诺提供有力支撑。
阿尔卡萨光伏电站是中国光伏出海的典型案例。近些年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规模持续走高,光伏产业体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3.6亿千瓦,同比增长29.2%。
“2022年前十个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再创辉煌。”2022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介绍国内光伏产品出口成绩单时,特意强调了“再创”二字。
数据显示,2022年1至10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高达440.3亿美元,超出2020年和2021年同期出口总额之和。这其中,组件出口总量为132.2GW,同比增长61%。
“十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变成世界第一后,国外企业整合和破产的消息不绝于耳,但现在不一样了。”王勃华称,目前国外发展新能源制造已经上升到政府层面了,而且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国外不仅支持国内本土企业制造,而且设法掣肘中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欧盟和印度。这应该引起我们光伏行业的密切关注,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层面更加努力。”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王勃华表示,光伏企业将面临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一边是国内光伏产业呈现出持续扩产和跨界现象,另一边是大国之间光伏制造端的竞争,这些都需要中国光伏企业引起足够重视。
2022年1月9日,张家口坝上地区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内的风光互补发电场。
储能“加速出海”
“比亚迪储能产品已覆盖全球6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超6.5GWh。2022年以来,比亚迪储能全球订单总量超14GWh。”2022年12月12日,比亚迪储能销售中心常务总裁尤国在2022高工储能年会上透露。
此前一个月,由比亚迪供货的全球最大单期储能电站在美国西海岸成功投入商业运营。该独立储能电站由比亚迪提供1500V的电网级储能产品BYDCubeT28,储能容量近1.7GWh。
2022年是中国储能企业加速出海的一年。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有走向全球市场的愿望与需求,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情况变化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019年以来,韩国企业LG、三星等三元锂电池事故频发,加速了海外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的认知。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国际储能项目开发商与集成商进一步加大从中国购买储能电池的力度。
与三元电池不同,中国的磷酸铁锂被公认为更具价格竞争力、更具安全性。根据上半年电网侧储能项目批量电池组招标采购信息中已公布的中标价格计算,中国的储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1.57元/kWh,比国际市场上储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低。
2022年以来,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储能相继宣布拿下美国储能项目大单,阳光电源、派能科技、远东电池、晶科能源等频传欧洲户用储能市场捷报,科陆电子拿下南美洲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中国企业正加速出海“拥抱”全球储能市场。
储能产品“产在国内,销在国外”趋势越发明显,海外市场已成为国产品牌提升营收毛利和品牌价值必争之地。以户用储能赛道为例,全球巨头集中“厮杀”,“红海”趋势明显。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派能科技等国内储能锂电池龙头企业与LG新能源、特斯拉、三星SDI等海外巨头同台竞技。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分析,相较日、韩同行,储能锂电池国产品牌具备以下发展优势:
第一,产能规模与供应链优势。截至2022年,中国已建成全球体系最全、产业链配套成本最低的锂电池产业链,在锂电池降本空间和规模效益方面无出其右;第二,技术迭代与创新优势。能快速进行材料体系和结构设计更新迭代;第三,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021年仅次于美国市场,拥有丰富的应用和技术场景,能为国产品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储能企业两大超级厂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2021年均实现高速增长,尤其是海外市场在能源电力价格高企,叠加碳排放政策严格执行之际,两大巨头无论是储能锂电池还是储能系统销售规模均明显上升。
作为最早进入北美市场的中国企业,比亚迪自2011年就开始进击北美市场。其在欧美市场的成绩,业已成了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新标杆。目前,比亚迪储能已在全球56个国家完成16万套家用储能产品安装。
早在2018年,阳光电源对光伏、储能业务进行了整合,依托海外光伏营销渠道的优势,阳光电源储能业务2018年相继在美国、德国、日本市场完成了突破,已经连续多年在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中国企业第一。
而在户用储能领域,派能科技在与特斯拉、Sonnen等全球竞争对手竞逐时,脱颖而出。派能科技出货量自2020年开始位居全球第二,并逐年缩小与排名第一的特斯拉之间的距离。而便携式储能企业华宝新能80%营收来自海外。
面对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可谓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一方面,中国企业具备成熟的以锂电池为核心的储能产业链,拥有众多大规模锂电池生产基地,具有产业链、成本等方面强劲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在电池技术的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大多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日后在成本控制、电池性能、安全、技术演变趋势等方面拥有先发优势。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海外使用三元电芯的锂电池储能电站失火爆炸事故影响短期难以解决,2023年国内LFP储能电芯及系统供应商将会迎来更多GWh级别的采购订单,国内储能电芯及系统出口将进入GW时代,国内储能市场“生产在内,对外出口”的外向型特点在未来仍将继续。
此外,伴随着海博思创、阳光电源、科陆电子等专业系统集成商加快对储能系统研究,为出海做了一定准备。比如阳光电源针对大型地面、工商业电站应用场景,推出业界首款“三电融合”的全系列液冷储能解决方案PowerTitan、PowerStack;海博思创针对户用、储能电站及工商业等不同应用场景推出了新一代HyperSafe系列本质安全固态电池储能系统产品。
中国储能产业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顶层设计激活万亿市场,储能行业也迎来了东风。”亿纬锂能旗下储能电池子公司亿纬储能总经理陈翔表示。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接连出炉,提出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预计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2030年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能源储能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其中,“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一新提法是中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南,擘画了中国能源体系发展新的蓝图。
中国新能源企业加快“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实际行动,成为了这一蓝图坚实的注脚。可预见的是,凭借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新能源产业“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将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