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从疯狂到平稳,再进蓄力周期
2025/01/15 | 记者 宫靖 | 编辑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AI大模型的发展不及预期。AI成为诺贝尔奖的“主角”。这两件事,可以代表2024年全球AI领域的主旋律。
前者,显示2024年并没有成为AI大模型的爆发年,AI大模型可能只是AI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浪高潮。后者,意味着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认可AI的作用和潜能。
总结成一句话:大模型输,但AI赢。
2024年前8个月,AI领域足够疯狂。在AI大模型最为火爆的6月份,AI大模型的主要显卡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市值一度升至3.34万亿美元,超越微软和苹果等科技巨头,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企业。在五六两个月,围绕AI大模型,全球举行了20多场大模型迭代发布会,中美两国成为了“百模大战”主战场。
进入2024年最后4个月,AI领域归于平稳。9月13日凌晨,全球AI大模型市场终于等来OPenAI的新发布,并不是革命性的或进步较大的ChatGPT 5,而是推理能力更强、可以像人类一样“深思熟虑”的OpenAI o1。12月6日,距离ChatGPT正式发布过去两周年,OpenAI再次发布新产品,依然不是ChatGPT 5,而是性能比GPT 4更好的GPT4.5。
这次发布会长达12天,被大量网友吐槽“他们总是用繁复的礼节来掩饰内容的贫乏”。人们似乎通过AI大模型的老大哥,看到了大模型的“天花板”。
对于AI大模型来说,没有好消息就是坏消息。但事实上,下半年着实“坏消息”不断,全球的AI大模型创业者日子并不好过,融资困难,变现困难,烧钱难以为继……
但这并不妨碍2024年依然是AI大年。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都更加向AI靠近;AI更坚定地成为中、美等大量国家的国家战略;AI大模型虽然没有出现爆款产品,但融合大模型技术的AI应用依然在G端(政府端)、B端(企业端)和C端(个人端)更加深入。
2024年的诺贝尔奖,堪称人类最高学术奖项对AI技术的加冕。物理学奖直接颁给研究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的两位先驱,化学奖的一半干脆给了开发AI模型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程序员,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研究同样离不开AI的帮助。
AI最喧闹的一年
2024年AI领域的喧闹,主要来自掀起新一轮AI热潮的AI大模型。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发布,引发整个AI业界的欢呼,被认为是人类最接近AI技术爆发的时刻。经过2023年一整年的持续进化、发展后,业界普遍认为2024年应该是AI大模型的爆发之年。
业界对AI大模型在2024年的表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期待:一是出现技术奇点,即在一个时刻发生极大甚至是接近无限的进步;二是出现覆盖地区人口多数的爆款级、现象级应用;三是看到盈利前景。至少,出现其一。
怀着这样的期待,2024年前八个月的喧闹可想而知。每个AI玩家都想参与,都不想下车,生怕错过那个伟大的爆发时刻,起码要确保自己在风口之上。
喧闹首先来自“千模大战”。2024年7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截至当时,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有1328个。其中美国占比44%,中国占比36%。粗略计算,美国有580多个,中国有470多个。
2024年8月,中央网信办对外透露,我国当时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上述大量大模型密集的发布和迭代时间,即在2024年前8个月。
“千模大战”的一个副产品是“打榜之战”。在大模型密集的宣发声音之外,中外大模型纷纷走进各个打榜平台,开始打榜之路。有条件的,对标老大哥ChatGPT综合能力或某些单项能力,条件差些的,对标国内知名大模型或其几个单项能力,行业模型对标行业龙头的模型。
在我国,数百个大模型还掀起了“价格大战”。刺刀见红的价格战号角在2024年5月响起,头部所有互联网企业,“大模型六小虎”中的多数,凡有些影响力的大模型几乎都主动、被动参加。大模型的一些基础功能一夜之间呈现“白菜价”。
事实上,公众难以看见的烧钱大战也在继续。大模型需要巨量的算力GPU,这是英伟达股价飙升主因。谁能烧得更久,谁还有弹药,在这个行业不是虚话,而是“活下去”的重要支撑。
抢人大战也引起了一阵喧闹。根据央视财经报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招聘市场在2024年十分火爆,第一季度相关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300%。高端人才的争夺更是屡见不鲜,2024年后半年,大量创业公司高管被互联网大厂挖走的新闻时而曝出。
2024年11月,阿里欲通过法律手段问责前通义千问大模型技术负责人的新闻沸沸扬扬,理由是其违反竞业协议,7月以创业为由辞职后,随即于8月加入另外一家大厂。
暂别喧闹后,AI走向平稳
接近2024年末,中国AI行业终于暂别喧闹,归于平稳。
首先是AI大模型领域趋向平静。技术奇点、爆款应用和变现前景,三大期盼一个都没实现,整个业界都需要时间消化一下。
多方预计,2024年创收了40余亿美元的OpenAI,亏损额也有40亿至50亿美元。而在国内,业界公认的AI龙头企业之一百度,2024年文心大模型以及AI汽车即自动驾驶汽车屡次释放利好,但其股价在拉升后依然落回低点,其营收更是未见明显增长。
AI大模型的融资不再容易,就连OpenAI也采用可转债方式融资。尤其下半年,国内鲜有大模型企业融资成功消息传出。
悲观的声音在行业内回响。尽管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近期仍在暗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就在2025年,但他也表示,“其实际影响却可能远低于大众想象”。
2024年7月5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观者在百度展台体验交流。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乐观,例如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近期就预计,距离AGI还有约7年时间,AGI出现的大致时间点会是在2030年左右。
其次是2024年在AI大模型之外,AI相关行业也在平稳运行。AI大模型开启了AI2.0时代,但AI行业不是只有大模型。
据2024年11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截至当月,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共发生504起与AI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合计金额约812亿元。
该报告还列举了大量AI技术赋能政府端、企业端和个人端的案例,显示我国的AI应用仍在持续深化。
活着,就是AI公司的好消息
2024年尾声,整个AI行业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时刻。此时,梳理一下行业主体的生存现状,更有利于看清行业的方向。
2013年至2017年,全球第一轮AI技术热潮——计算机视觉热潮掀起。在这轮热潮中,我国的“AI四小龙”——依图、商汤、云从、旷视诞生。但该轮热潮最终未能带来AI的爆发,大量资本投资失利,大量创业者艰难维持。
那么,“四小龙”如今生存现状如何呢?
坏消息是,创业十余年,“四小龙”至今均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龙头商汤科技2018年至2023年总计亏掉了500余亿元,虽然登上港股,但股价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云从科技近年登上了A股,但近3年也处于亏损之中,近期发布的业绩预报显示其2024年前三季度共计亏损4.01亿元。旷视和依图近年一直谋求上市,既往招股书也显示尚未赢利。
当然,好消息是“四小龙”依然活着,并且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定的认可度,其相关AI业务持续开展,并相继拥抱了最新的AI大模型技术。
2024年8月21日,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参观者与基于商汤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对弈。
一个疑问是,第一轮AI热潮退却后的“四小龙”的今天,会不会成为第二轮AI热潮退却后被称为“AI六小虎”企业的明天呢?存在可能性,但答案需要时间给出。
“AI六小虎”一般指6家中国大模型初创企业,即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Minimax、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6家企业皆获得过较大的资本投资,技术方面基本也是除了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大模型之外最强的,甚至部分技术可以比肩或强于大厂。
2024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AI六小虎”的6家中国大模型初创企业中,已经有2家逐步放弃预训练模型,缩减了预训练算法团队人数,业务重心转向AI应用。
风波中零一万物CEO李开复的回复反映出“AI六小虎”一些现状。李开复在和媒体交流时表示,据他了解,目前“AI六小虎”做预训练仍不成问题。这6家公司融资额度是够的。他强调:“我觉得中国的6家大模型公司只要有够好的人才和想做预训练的决心,融资额跟芯片都不会是问题。”
B端商机或许是“六小虎”们努力的方向。近期,国内的行业AI大模型龙头企业之一第四范式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从2024年10月底至12月股价已实现翻倍。中信建设给出“买入”评级的理由是其基于“AI平台+行业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公司营收保持高增长,净亏损持续收窄,赢利路径愈加清晰”。
李开复近期也表示,零一万物看好大模型在B端的商机,并预言2025年中国大模型将掀起“应用之战”。
此轮AI大模型热潮中,我国的头部企业仍然是BAT(百度、阿里、腾讯)和华为、字节跳动等五家。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等,基本上都投资巨大,算力强劲,且均有各自数据优势、产品优势。
业内一般认为,五家头部玩家的大模型不太存在生存压力,因为大模型本身可以深度赋能其自身丰富的业务场景,加强其各个业务的赢利能力。尤其,五家企业均有云业务,大模型天然与云业务具有整合性,对后者有强大助力。
在此之外,五家均有孵化出中国的OpenAI的追求,并且追求成为最头部玩家。百度无疑是在AI上使力最大的企业,其文心大模型目前用户使用率占优。
最新的动态是,字节跳动近期对AI大模型投入力度加大,重视程度、人才引进、支持强度都上了新高度。
2025年,AI再返蓄力周期
换一个视角,归于平稳对AI行业未必是坏事。AI大模型发展虽然遇到一定挫折,但这并不妨碍它的AI2.0时代开启者身份。这个新时代,AI大模型将回归它应有的位置,持续给千行百业赋能。
可以预计,2025年的AI行业,存在着以下可能的趋势。
第一,全球范围内“AI+”将进一步被确认,AI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4年诺奖重点奖励AI领域,将在长期内提升国家、企业和个人层面对AI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预见,美国、中国的现有“AI+”战略在2025年将加码执行,美在针对中国的科技战略中,AI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
第二,2025年中国的AI大模型之争,“战场”主要在国内,争夺头部位置的“排位战”将加剧。2025年仍是技术积累阶段,中美大模型暂时主要是技术竞争,直接的市场交锋会较少,所以美国大模型行业发展对中国企业将主要起风向标作用。同时,中国的大模型之间将可能掀起国内市场战。在2025年内,我国的大模型“排位战”将初见分晓。但对大量得不到融资,且对于资金链断掉前找不到应用场景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商战将是“生死战”。
第三,B端、G端的AI大模型应用将继续推进,AI在研发和服务领域继续大展拳脚。整体来看,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B端、G端的落地已呈现出良好势头,其接受意愿进一步提高。
第四,C端依然难以产出爆款式应用,但AI助手类服务将继续深入人心。由于目前大模型依然不够智能,2025年出现技术奇点可能性较小,因此短期内产生覆盖重要地区多数人群的现象级应用难以实现。同时,C端对AI的喜爱程度会继续加深。目前,在我国法律咨询、智慧诊疗、线上客服和智能机器人、智慧政务等领域,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助手”已经十分常见。
第五,AI全行业虽遇挫折,但受需求驱动仍将继续壮大,行业整体进入新的蓄力周期。由于AI的方向已确认,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AI2.0的确有更大潜力赋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发展,因此行业经历阵痛的同时,仍将向前发展,并进入对需求的精耕细作阶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