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2023/12/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前些日子,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的行动目标是,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在全国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激励政策体系,让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针对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国家近年出台了大量政策和方案。2017年,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300个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去年12月,中办和国办联合推出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从这些政策可看到,国家一直把产教融合视为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重要举措。实践与应用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只有做到了产教融合,才能让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五链合一”。国家的政策和方案虽多,但从媒体的调查看,产教“合而不融”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地方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的这头冷、兴致低;有的项目是合作开始易,学校和企业合作之初还走动频繁,但往往“有头无尾”,想要长久合作难;还有的学校和企业合作,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融合多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解决产教融合的一些难题。
中国目前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有3000多万名在校生,从数量上看,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蕴藏着巨大的人才红利。但由于职业教育机制落后,民众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这些年职业院校虽增长了不少,但大量学校缺乏资金投入与专业积累,在专业设置、教学设备、师资与技术力量方面都相对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差距仍然很大。
此外,因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愿望不强烈,产业需求与教育机制的融合难度极大,即使有合作,也多是实习基地共建等低层次合作,在技术研发、人才共育等方面,并没有摸索出一种可行的模式。这使得中国的产业工人中,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一直在低位徘徊,高级技工缺口很大。中国要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都无法忽视职业教育这个关键环节,这也是国家屡屡出台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动因。只有真正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壁垒,才能培养出与人口基数相符的职业技术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与技术素质。
此次《实施方案》,正视了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然而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顾及产业需求。所以,方案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鼓励职教院校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这个要求的目的,就是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但应看到,职业院校要真正做到这一步,难上加难。首先是师资力量难以跟上产业转型的速度,如今紧缺人才的专业多为新产业和新业态,本就有大量的创新成分,如何让教师对这些新专业有较全面的科学认知?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又如何上升到理论认知的水平?有专家统计,2022年“职业分类大典”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和134个绿色职业,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只有28个数字专业和3个绿色专业。要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只依靠在校的老师肯定是不够的,他们更多是跟随式、浅表式的科学研究,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就需要向社会聘请大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意味着办学成本的升高。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一直远低于普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对产业变化的适应性一直极低。
“产教融合”虽已成社会共识,但如何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各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方案也明确提出了要研究新的激励扶持举措,形成指导性政策,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支持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向金融机构推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中长期贷款项目,二是鼓励银行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和企业的发展,支持相关企业的上市融资。这些举措的提出,都是为了改变过去校企合作支持与激励政策的欠缺,解决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提高企业的热情,真正实现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共治。
2019年开始,国家就启动了产教融合的试点,有21个城市被列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63家企业被列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些年,官方数据显示已培育了5000多家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但也要看到,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当相关部门真正形成合力,改革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让企业可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到办学,并获得相应的利益时,企业对产教融合才会有真正的动力。职业院校要主动打开大门,开放办学,敢于引企入校,也敢于分利给企业,才能让学校真正跟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升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能力。
产教融合已成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但只有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提高对有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提高技术劳动者在身份、社保等方面的待遇,整个社会形成对技术与劳动者的尊重氛围,中国的职业教育才能走向坦途。这既关系到亿万劳动力的就业,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中国只有形成了以技术劳动者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才算持续保障社会稳定。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