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接盘滴滴,一场价值58亿的豪赌
2023/09/25 | 记者 陶娅洁 | 编辑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小鹏汽车最近很活跃。继7月和大众合作造车后,紧接着又于8月末牵手出行巨头滴滴。
8月28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以总对价58.35亿港元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收购对价以增发股份的形式完成,最高增发9113万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的5%。而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锁定期为24个月。
此次双方合作的核心,是将推出一个全新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品牌,项目代号MONA,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MONA将与小鹏现有品牌车型形成差异化定位。
同时,滴滴将面向小鹏汽车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支撑。
简而言之,滴滴试图帮助小鹏杀进15万级别的价格区间。
不同于和大众合作时的沉静,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于此次收购显得颇为兴奋。
他在微博上转发了与滴滴合作的新闻链接,并附言称:“在昨天签约的时候,有同事提醒我日子非常巧合。6年前的同一天,我全职投入到小鹏汽车;3年前的同一天,小鹏汽车在纽交所上市;昨天,又代表我们在智能汽车全新的一步开始,既是巧合也是机遇!智能汽车的浪潮即将完全到来,小鹏会继续加速向前!”
资本市场对于这场交易是看好的。8月28日,小鹏汽车港股收盘价报72.2港元,涨幅达到10.91%,其美股盘前也涨近5%。
一个是造车新势力代表,一个是网约车巨头,交易的背后,没有一分钱的现金,只是股权与资产的置换。二者的牵手,正在酝酿一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新“豪赌”。
小鹏,下探至15万元市场
今年上半年,小鹏的日子并不好过。
G9的失利,让小鹏汽车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仅有4.14万辆,不仅输给了蔚来和理想,连哪吒、零跑都打不过。
尽管年中发布的小鹏G6,让小鹏在7月的交付量重回1万大关,但由于产能制约等问题,小鹏想要吃到G6的红利,也没那么容易。
对于小鹏来说,要想扩大规模,就需要覆盖尽可能多的价格区间和乘用车市场。A级车(紧凑型轿车)市场就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在车圈有一句话,叫“得A级,得天下”。然而在新能源车领域,A级车的渗透率却较低,目前也仅有比亚迪元PLUS、比亚迪海豚、广汽埃安 AION Y、驱逐舰05等车型冲了出来,鲜见特斯拉和“蔚小理”的身影。
相比上述车企,小鹏的优势是智能化。自成立以来,小鹏一直坚持全栈自研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系统。
截至今年7月初,小鹏汽车高速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160万公里,用户渗透率达84.32%。今年6月,小鹏汽车宣布城市NGP在北京正式开放,主要适用于北京各环线及主要快速路,由此成为业内首个在北京城区内开放的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
此前,受困于高成本,自动驾驶一直都无缘A级车领域。何小鹏自己也曾放言,15万元左右的车型,不可能有完全的自动驾驶。
但在今年8月的财报会上,他转变了口风,信心满满地表示,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
他解释称,尽管高等级智能驾驶的整体成本非常高,但在未来的一到两年里,小鹏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控制下来。
而今靴子终于落地。在官宣与滴滴合作之后,何小鹏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MONA车型将是小鹏旗下第二品牌乃至第三品牌的开始,以TO C为主,兼顾TO B的网约车市场;MONA品牌的SKU(库存量单位)最主要是打造高等级的无人驾驶,另有少部分针对共享出行。
有分析称,虽然MONA是一个面向C端和B端同时销售的品牌,但B端是其重要的核心渠道。据滴滴2022年的年报显示,滴滴在中国的出行业务有4.11亿名年活跃用户,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这部分活跃司机,也将是MONA车型的潜在用户。
从小鹏的角度出发,此时选择和滴滴合作,可以拿到一个马上就能量产的新车型,还能拿到一个潜在并且巨大的网约车市场订单,帮助自己迅速上量。
在何小鹏预期中,MONA车型年销量至少10万,甚至远高于这个数字。
滴滴,放弃造车执念
对滴滴来说,造车已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从美股退市后,滴滴都在寻找柳青口中“发展的1.5曲线”。造车业务就是其中之一。
滴滴的设想是,将造车接入自家网约车矩阵。这样既便于管理,还能摆脱长久以来“帮租赁公司养司机”的困境。
而乘客端的体验,也会成为其未来是否会买一辆滴滴汽车的重要衡量指标。这相当于,滴滴每天都在为成千上万个乘客精准推送自己车辆的试乘广告,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滴滴每一次尝试,都被扼杀在摇篮里。
2018年,滴滴和理想汽车合作成立桔电出行,计划共同推出一款纯电MPV。车没等到,桔电出行却于去年申请破产,负债逾5000万元。
2020年11月,滴滴发布了定制款网约车D1,由比亚迪代工,搭载了为滴滴司机设计的智能车机系统。
在D1的发布会上,滴滴透露了10年目标:2025年推出D3,普及100万辆,搭载自动驾驶功能;2030年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现实远比理想骨感。D1在2021年的交付量仅有1.02万辆,2022年1000辆都不到。D1还可以租赁给网约车司机,但租赁费也不便宜,一个月4000多元。最终,D1渐渐没了声音。
时间来到2022年初,滴滴又被曝出内部的自研造车项目“达芬奇”。项目定位15万A级纯电车型,面向主力电动车消费市场。
但据交易公告,在2021和2022年,滴滴造车项目分别亏损7.63亿和26.38亿元,其项目负责人也于今年年初离职。达芬奇,也难以避免地走到了烂尾结局。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即便是手握资金和资源的玩家,也渐次倒在了路上。对于至今还在亏损的滴滴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据滴滴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滴滴净亏损为9.18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11.60亿元。
更何况,滴滴的主业已经快卷疯了。聚合平台兴起,网约车公司越来越多,乘客显得愈发不够用。社交平台上,关于网约车一口价问题的热烈讨论,也折射出激烈竞争下司机、平台的生存困境。
此情此景之下,滴滴急需剥离造车这个“烫手山芋”。至少,需要有个帮手。
据虎嗅网报道,有小鹏汽车内部人士透露,在双方的合作分工上,小鹏方面负责推动项目的量产研发,滴滴则从生态上进行运营工作的支持。
通过与小鹏汽车合作,滴滴解决了造车资质和研发投入问题,相当于换了一种形式将项目推向市场。
一场没有“现金”的对赌
就在人们为小鹏滴滴的“情谊”动容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合作背后其实是一场对赌。
首先,这场收购中,双方一分钱真金白银也没有掏。小鹏付出的是增发的股份,滴滴则通过出卖资产,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
公告中58.35亿港元的总对价,也并非小鹏最后实际付出的成本,而是包含了四个对赌协议目标,几乎每一个都对业绩有硬性要求。
对于滴滴来说,最确定的是首次交割日当天,小鹏将以发行价增发5800多万A类普通股作为交换,以获得滴滴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的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随着产品正式上市,滴滴将利用自身平台和生态系统来推动MONA项目销售,相关销售数据将决定滴滴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小鹏汽车股份。
据交易公告,在规定期限内达到SOP(小批量生产阶段)里程碑,小鹏需向滴滴发行 463 万股;新车交付后13个月内,如果MONA销售达10万辆至18万辆,小鹏将继续发行股份,最多发行1405.46 万股;新车交付后第14个月至第25个月,如果MONA交付量达到10万辆至18万辆,小鹏最多需向滴滴发行约 1427.65 万股。后三次股本发行的禁售期均为12个月。
只有当上述对赌都达成时,滴滴才能获得小鹏9113万股的全部股份。但这些股份的价值也取决于小鹏当时的股价,可能比公告中披露的58.35 亿港元要高,也可能低于这个数字。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对记者表示,这种设计很巧妙,将小鹏和滴滴置于“共进退”的状态,让二者能够彼此制约,相互赋能。
而落到实处,滴滴越来越像造车界的华为,不下场造车,而是用自身能力赋能车企。但考虑到滴滴此前与比亚迪深度合作的网约车型D1销量扑街,最后成为爹不管娘不理的车型,滴滴又如何为MONA赚来10万销量?
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很少会关注到网约车业务。因为网约车虽然能带来足够大的规模,同时也会损伤品牌形象。如何让人们接受一台散发着“的士”气息的私家车,是小鹏要做的功课。
可以说,滴滴和小鹏的合作,是各有各的谋划。盘子铺得越大,也意味着接下来的压力和挑战越大。这场合作,到底结局如何,还很难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