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水土保持能有效降低“黄泛”风险
2023/03/25 | via.媒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 收藏本文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一千年里,黄河泛滥的频率比前几个千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频率的增加不能归咎于气候变化。根据中美科学家对1.2万年来数据的分析,黄河泛滥频率的增加约八成是人类的活动所致,因为这些活动改变了黄河,影响了河流的稳定。
根据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的研究,增加洪水风险的行为包括在黄土高原上发展农业而破坏植被等。黄土高原是黄河下游的主要水源和沉积物来源。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卡罗来纳沿海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在研究中采用了史料记载、沉积物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统计建模等方法。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江苏师范大学的于世永教授指出,自西汉时期以来,由于洪水频发,黄河已经被称为“中国之患”。他说:“历史上,治理黄河成为历代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务。遗憾的是,当时的决策者往往选择一种权宜之计,即只靠沿河修建堤坝的方法来控制洪水。”
但是,在中国2000多年的防洪史上,建堤坝似乎不是一个好办法。他解释说:“如果决堤后没有及时修复堤坝,洪水要么沿地势冲出一条新的河道,要么发生‘河流改道’,涌入一条此前存在的河道。随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泥沙供应持续增加,新河道开始出现淤积,接着就是修建堤坝,开始周而复始地循环。”
于世永说,在当代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水土保持项目如“退耕还林”和“固沟保塬”大大降低了洪水发生的频率。“通过水土保持来进行防洪治水的成功经验为可持续河流治理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思路。中国应该继续实施水土保持,不仅要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还要应对极端降水事件,因为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强全球水循环。”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的洪水和干旱将变得更加严重和频繁。于世永建议,从长远来看,大坝建设应该与已经实施的风险降低策略同时进行。“结构性防洪尽管短期内有好处,但可能通过一系列被称为‘级联效应’的正反馈环,导致长期洪水风险的增加。”
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指出,水土保持可能有利于防洪,但它们的作用不像水库建设那么重要。“当河水下泄的能量被用来发电时,水流的侵蚀作用在水库中就会被减弱,从根本上减少(下游)泥沙的沉积。现代水坝与古代的防御性河流建设有很大的不同。”
联合国去年12月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到2050年,全球约4.7万座大型水坝可能因泥沙沉积而失去超过四分之一的库容。研究称,中国的大坝数量世界居首,2022年前已损失了约10%的库容。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