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白领金”史
2022/06/15 | via.媒体  经观书评,节选/ 2022.05.14 | 收藏本文
如果你在日本城市中心较大规模的车站前稍加留心的话,一定会发现一栋或几栋特殊的大楼。它们虽然地处闹市,但其一层到顶楼的表面都被雷同的“单色背景+店名”式的招牌覆盖。这些建筑在日语里被称作“白领金大楼”。
所谓的“白领金”来自于日语里的“白领上班族”和“金融”的复合,作为一种主要面向个人的小规模商业贷款,它有些类似中文语境里的“消费金融”。
有意思的是,因为围绕着“白领金”的负面印象以及它自身服务对象的多元化,近两年来,日本社会也更倾向于用近似的汉字词汇“消费者金融”来称呼它。可正是“白领金”这个逐渐消失的“旧词”,却在最近又得到全国范围的关注。
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日本学术出版界最知名的“三得利文艺赏”中,东京大学副教授小岛庸平凭借着《“白领金”的历史》一书成为“社会·风俗”类别的赢家。在著作中,小岛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这一金融产业的历史,更是靠着对它的分析进一步刻画出了整个日本中产阶级的诞生、成长以及困境。
对于该书的介绍正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不管把日本经济的腾飞、泡沫和停滞视作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还是走错方向的偏离,“白领金”的故事都拥有着超越日本本土的意涵。
在小岛之前,并不存在对于“白领金”的系统性研究,有的也只是针对几家业界巨头社史的简单概说。这可谓《“白领金”的历史》一书的首要意义。小岛开宗明义提出,现代“白领金”的原型并不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放款,而开始于熟人之间的借贷。这种借贷从日本现代化的“起点”明治维新时就已开始,而它又特别盛行于都市底层的贫民窟之中。
作者根据历史记录指出彼时出现了利息超过400%的“超高利贷”,但即使这样,客源仍然络绎不绝。和一般设想不同,贫民同样有着广泛的资本活动,但他们又不像其他阶级那样享有丰富的资金途径。贫民熟人之间的借贷不管如何活跃,其范围总是有限。对于借贷金融的发展来说,拥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即“白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随着“白领金”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大公司逐渐形成推广/签约与债务清算两种分离的业务。前者充满笑容迎接每一位申请者,后者则利用包括暴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威胁没有及时还债的客户。久而久之,一种逼迫客户自己结束生命从而利用保险来买单的氛围开始充斥业界。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白领金”受害者协会在日本各地陆续成立。当事人及其家属开始了对于过高利息以及过度追债行为的申诉。在社会的压力之下,日本国会在1983年4月通过“贷金业规制法”,将“白领金”的利息上限从109.5%强制降低到40%。此后经过2003年和2006年两次修改,如今以“白领金”为代表的消费者金融最高的利息只能是20%。
经历了这些限制以及日本经济本身的长期低成长,如今规范了许多的“白领金”行业基本被几家大公司垄断,而它们的背后通常又有大型银行支撑。作为一个掌握了客户日常资金明细的机构,银行显然能更有效率地选择“安全”的客户。
(黄小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