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36亿,“优等生”京东2021年为什么考砸了
2022/03/12 | 作者 王涵 | 编辑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当了一年“优等生”的京东,交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
3月10日晚,京东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据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759亿元,同比增长23.0%;2021年全年净收入达到9516亿元,同比增长27.6%。
看似还不错的成绩之所以被判定为“不及格”,原因是,挣钱狠,花钱更狠。说得再简单点儿,就是亏了。
2021年,京东全年的净亏损达到36亿元,其中第四季度一个季度就亏了52亿元。
考砸了的京东,在财报的“业务亮点”中率先提及了自己的环保成绩,例如,提升了绿色建筑标准,选择了低养护成本的材料,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等等。
这波操作,宛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把卷子递给别人看时的模样。
从财报来看,京东的底子还是有的,基本盘依然稳固,只是重点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营业成本、营销开支、行政开支等分别上升了20%-80%不等。
只是,拓宽更多的业务面,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投入,京东业务间竞争的冲突与矛盾,也随之而来。
自有品牌的困局
作为京东的核心业务,京东零售今年的业绩依然可圈可点。
据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京东零售实现营收8663.03亿元,较上年的营收6939.65亿元,同比增长24.83%。
京东在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日用百货商品、平台及广告服务、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均有明显增长,这也说明了其电商平台的盈利能力。
但电商进入存量时代是不争的事实,最明显体现出京东焦虑的一点就是,去年“6·18”促销,京东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活动时间。
无论是抖音、快手等新兴直播电商带来的压力,还是传统电商流量饱和,商家面临获客难、获客贵的问题,都促使京东零售的摊子只能继续向内挖掘潜力。
零售能再“变”的方向,一是渠道,二是品类。
财报中,京东重点强调了“全渠道”创新项目带来的新增长。
电商渠道、实体门店、即时零售、企业业务、餐饮业务等多种线上线下业态,让京东基本形成了品类完善、规模庞大的全渠道布局。目前,京东零售全渠道业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京东的全渠道GMV同比增长接近80%。
这也意味着,京东通过开放自身的供应链能力、数字化运营和整合营销能力,并将其运用到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场景里,可以极大地带动商家特别是线下门店的增长。
除了为更多外部商家提供商机,京东内部也在为自己铺路,借助数据支撑与电商背景,下场成为零售商。
2021年底之前,京东有两个动作最引人关注,一个是上线“小时购”,另一个是将京东京造单独成立事业群,成为独立的业务单元,和京东零售处在一个级别。
前一个动作,是为了依托刘强东的十几万快递员兄弟和庞大的供应链,试图用外卖的速度完成电商购物的过程,当传统电商刚爬到楼顶的时候,京东已经上了云端。
后一个动作,是为了打造自有品牌,不仅要开设一个京东购物平台,而且还要卖“京东牌”的商品。以获得更大的品牌效应。
恰好,这两件事都是第四季度干的,投入的力度,在之前三个季度的财报中完全没感受到什么风声。
京东京造。
2021年双十一期间,京东自有品牌总成交额同比增长122%;京东京造总成交额同比增长156%。去年下半年,京造还成功入选毕马威新国货品牌50强榜单。
问题也随之而来,京东自有品牌原本是为了做成补充类别及爆款产品,但新品牌的出现必然会对已有品牌产生威胁,两种产品存在实质性的竞争关系,冲突由此产生。
京东的策略是聚焦SKU(一款商品)、单点做专,关注单个SKU的产出多于整体SKU的产出,关注单个合作伙伴的采购规模多于整体采购规模。
但无论产品做的有多专,也改变不了自有品牌依附于京东商城的流量入口,内部商家进行流量争夺的事实。
目前,京东自有品牌产品体量占比依旧很小,停留在消费者树立品牌定位的阶段,难以成为零售的核心优势。
若京东自有品牌体量今后日益增大,势必就会与入驻平台的商家间争夺流量,这一矛盾如今已经显现,需要京东去面对。
下沉市场,又想接着烧钱
开拓新市场和新用户,就需要烧钱。
下沉向产品,是目前京东最能拿得出手的新流量引擎。但无穷无尽的烧钱模式,是京东的一块心病。
社交电商京喜App、社区团购京喜拼拼、线下门店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京喜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京喜快递,是京东在下沉市场主要的布局。
没有奇迹,京东的新业务依旧是亏损的。2021年,京东新业务亏损达105.99亿元,比上年亏损超出一倍不止。
2021年,京东新业务亏损达105.99亿元。
获客成本过高,也是导致京东去年整体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更让京东难过的是,它在下沉市场没能获得预想的成绩。
以社区团购的京喜拼拼为例,在互联网巨头中,它一直处于垫底的尴尬位置。
有数据显示,京喜拼拼日单量在200万单左右,远不如美团、拼多多,甚至离盒马集市也有不小的差距。
京东也为止损想过办法。比如上季度的电话会中,京东曾表示将收缩新业务的投入,减少亏损,京喜拼拼也已经关停了福建、甘肃、山西等多个省份的业务。
但如今,京东又想接着烧钱了。3月10日的电话会上,京东集团总裁徐雷表示,对于京喜和创新业务将坚持5到10年的长期投入。
不难理解京东的决定,毕竟如果没有下沉市场作为支撑,京东难以找到更有利的增量点和获客渠道。
而且,钱确实烧出来了流量和新用户。2021年,京东集团的用户规模和质量继续保持同步提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约5.7亿,一年净增了近1亿,新增用户中的70%来自于下沉市场。
长期投入也就意味着,京东要更努力地花钱,对比用户数量直逼9亿的拼多多和12.8亿的阿里巴巴而言,京东用户积攒的速度较慢,但这也代表京东未来还有较强进步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其中的挑战在于,下沉市场增量逐步见顶,同时,大幅亏损换取的下沉市场是否可以给平台带来足够的价值。
电商战略分析师李成东告诉媒体,相比城市用户,这部分下沉增量用户的购买力比较弱,主要参与的是淘特和京喜的拼团、拼购业务,客单价都不高,只是数字比较好看,实际能贡献的GMV和利润可能并不理想。
“不忙赚钱”的京东物流
作为供应链的根基,京东物流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也是冰火两重天。
喜的是,2021年京东物流总收入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达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比例达56.5%。提前完成了2017年制定的“五年收入规模过千亿,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过半”的战略目标。
忧的是,京东物流亏损扩大,2021年全年亏损156.6亿元,2020年好不容易快看到的盈利希望,又被打回原形。
2021年京东物流业绩报告。
京东物流全年的亏损主要来源于上半年,原因在物流基础设施、技术和人员等核心资源的战略性投入布局。
京东一直相信,投入的钱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着1300多个仓库,总建筑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京东物流开放式仓库平台管理的云仓库空间。
这虽然是京东的经济负担,却也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护城河。
2021年下半年的业绩,让京东物流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伴随业务量的提升、技术迭代升级和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得到释放,京东物流盈利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实现了盈利。
不过,京东物流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不然也不会忙着亏钱。
刘强东曾说,“未来国内物流行业可能只有两家快递公司能活下来,一家是京东,一家是顺丰。”
想要做到真正的龙头,京东物流需要获取更多外部客户的订单,找到更多电商之外的新出口。
近日围绕京东物流的最大新闻,就是京东物流收购德邦物流的消息。
3月11日晚,德邦物流公告称,京东卓风合计将受让公司99.987%股份,股票复牌。如本次交易顺利实施,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崔维星将不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京东集团控制的京东卓风将成为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间接控制德邦控股所持有的上市公司66.4965%股份。
而德邦不是京东第一个收入麾下的物流公司。
此前,京东物流借京东智能产业发展的手,花费四年时间得到了中国物流资产87.19%的持股比例;又在2020年以3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跨越速运。
几次的并购,让京东物流满足了京东自建仓库的需要,补齐了在大宗货运领域的短板。
京东物流CFO马越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说,京东物流会持续保持对并购机会的关注,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标的,肯定会积极参与。他透露,对于标的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能对京东物流现有网络能力提升有帮助的标的,二是更加关注技术方面的并购标的。
这也说明,京东物流未来依旧以扩充市场,增加外部订单量为首要目标,盈利将会是次要考虑条件。
只是,京东投入越多,模式也就越来越重,抢市场和盈利之间的矛盾,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求解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