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从南京走向世界
2021/11/25 | 作者 夏婷婷 郑格格 | 收藏本文
初秋的紫金山山峦叠嶂,层林尽染。10月24日晚,紫金山麓,树木环绕的音乐台,2021南京和平论坛开幕式现场,30多个小学生用纯澈美妙的声音为开幕式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在夜幕和光影的渲染下,梧桐元素与音乐相结合的女子群舞《梧桐的记忆》《天·地》《空·境》《水·生》等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生动展示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是2021,从南京,向世界传递的和平的声音。
2021年10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南京和平论坛举行,以“和合共生:与自然和平相处”为主题,分享展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行动案例与解决方案,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积极和平建设,是南京拥抱未来世界的美好行动。
不囿于过去,不困于苦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和平的基因植根于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融入到创新发展核心理念里。近年来,南京一直在探索超越战争范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和平之路。面对全球风云变幻,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是新格局下和平与发展的内核之一。
源于和平基因
和平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份和约,是公元前1283年,赫梯国王哈吐什尔三世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达成的——这份和约因为被刻在银板上,又被称作“银板和约”。当时的人们舍得用贵金属充当和约的载体,足见和平对于人类的珍贵。
古往今来,热爱和平的南京都在思考关注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付诸行动。有记载,早在公元230年,东吴使者从南京出发,开启了南京主动向外和平交流合作的探索之路;公元1405年,郑和从南京启航,率领2.7万余官兵,驾驶宝船62艘,开始第一次远航,贯通起一条经济与文化交往密切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已然是这座城市最凸显的基因,早已渗入城市的血脉中。
曾几何时,这座有25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数度饱受战火的摧残。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南京既受益又罹难于其绝佳的综合优势,历史上多次遭受兵燹之灾,又一次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历经战火淬炼、灾难深重的南京对和平有着更深切的体悟,更懂得和平的珍贵,更能理解和平的深意。
南京和平论坛开幕式现场
自2014年国家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来,南京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和平对外话语体系,以高站位、强担当、实举措助力和平中国走向世界。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正式加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为推动国家与民族记忆走向人类共同记忆迈出重要一步;201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南京设立了国内首个和平学教席,致力于和平学在中国的系统性发展,推动研究、教育与传播等领域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为纪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平民生命的丹麦英雄——辛德贝格,南京以“艺术致和平”的极致匠心和东方美学诠释中国和平发展理念,2019年8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出席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并接受了传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寓意的城市信物——“共筑和平”城砖拓片。
2020年9月21日“国际和平日”至10月24日“联合国日”期间,南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南京和平论坛,南京这座渴望和平如同渴望阳光与雨露的城市,以“构建全面、多元与持久的和平愿景”为主题,向世界发出和平行动的倡议与呼吁。
自去年首次举办以来,和平论坛已成为世界了解南京的一扇窗口,也发展成为一个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建立友谊、凝聚共识的和平文化交流与共享平台。
今年,南京这座热爱和平的城市,以举办和平论坛为契机,向世界展示了热爱和平、追求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中国城市形象,再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本届南京和平论坛,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绿色投资、环境挑战与青年行动、全球绿色复苏与商业向善、和平行动与国际实践等主题开展热烈的讨论与思想碰撞,让热爱和平的人们有机会绽放智慧的“柔光”。
和平始于敬畏。在对生物、自然和生态的讨论中,“敬畏自然”一词被参会者反复提及。“敬畏自然,才能让下一代的孩子善良地长大。”智渔创始人韩寒如是说。
今年,南京向世界发起了《2021南京和平共识》,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影响、反对不平等和歧视、力争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同时呼吁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秉承开放和宽容的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践行多边主义,共同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
南京和平论坛开幕式现场
引来万物生
和平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之间,还存在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和平事业,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范畴,更是大自然全部生命体之间和平共处、和谐相处的永恒命题。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到,“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人类正在向自然发动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今天,人类面临三大地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衡量成功的标准:在生态多样化的环境中,生活更健康、更平等、气候更稳定。
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人类活动,75%的陆地环境、66%的海洋环境受到影响,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21年2月18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提到,全球可以改变与自然的关系,来共同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危机,以确保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预防未来的大流行病。
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首次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等三个“地球家园”的愿景。
大力倡导自然生态的保护、生态文明和合共生等成为时代的呼吁。
曾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就像是硬币的正反面,必然有对立的存在。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南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的和合共生。在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确立“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再次表明绿色转型决心,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表示南京将实施“双碳”行动方案,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空间结构,积极推进能耗“双控”,加快钢铁、石化、建筑等行业绿色化转型,全领域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努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南京将对和平的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人与自然和合共生推动和平发展,并凝聚起维护全世界和平的力量。
一直以来,南京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丰盛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然而,因长江滨江岸线功能布局失衡,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对此,南京重新审视人与江、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看作是左右手,尝试让双手达成“和解”与“共赢”。
从保护修复“母亲河”出发,南京主动修正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岸线清退整治、完善岸线配套功能、全面贯通与品质提升“三步走”计划,基本建成江南江北、全长60公里的滨江风光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近30年来,全国长江江豚数量不断减少,目前仅存1012头,其珍贵程度堪称“水中的大熊猫”。
天刚蒙蒙亮,在燕子矶滨江岸线,一支队伍已经整装待发。
这支志愿团队常年在长江沿线清理污染物、捡拾河道垃圾,与山林鸟兽、溪流为伴,用点滴之力守护“微笑精灵”,他们被称为“微笑天使”。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副会长姜盟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江豚,而保护江豚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世界上几乎每一座大城市里都拥有一座独具特质的动物园。它不仅是孩子们走近自然,了解自己在地球上并不孤单的大课堂,更是我们体悟“地球生命共同体”真谛的情感体验空间。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便是典型代表。从注重野生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的人文关怀,到展示农田、湿地、山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探索之旅,“红山”不仅促进了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行为的养成,更折射出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的“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理念。
取消动物表演、将大笔经费投入动物栖居环境的打造和培育人与自然情感体验的景观和场所……目前,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育区已对外开放,希望通过本土物种保育区这一模式,燃起人们心中对自然生命的欣赏、理解和感恩之情。
“人的活动和生存空间与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存在着交融和重叠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如是说。
“和合”两字,深深改变着南京。纵观南京生态环境,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古今文明融贯一城,是一座绿色滋养、资源富饶的生态之城。今日的南京,无论是岸线的生态功能还是入江水质、空气质量,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1.3微克/立方米,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绿,引来万物生。虎凤蝶、江豚、秤锤树……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频频现身南京。乌鸫、灰喜鹊、珠颈斑鸠等野生鸟儿来此觅食、生活,成为都市一道亮眼的景观。
经科考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稳定栖息着一个数量约50头的野生长江江豚种群。中山码头、长江三桥北桥墩下等地成为江豚热门打卡点,时有“微笑精灵”在市中心江段跃水而出,南京也是整个长江流域唯一在市中心江段能够欣赏到野生长江江豚的大城市,也体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南京生物多样化保护合力日益增强。
长期以来,南京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指引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为美好而来?“双碳”目标下,只有致力于把城市建成一个有机生命体,催生更多绿色产业投资发展机遇,才能为我们真正实现所向往的生活提供可能:
和合共生——城市最大的发展机遇和价值所在。
面向未来,南京将和平愿景化为合作共赢之中。近年来,南京着力加深与世界其他城市、地区的友谊与合作,目前已经与95个境外城市建立友城关系,吸引了10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用爱擎起和平之炬
在南京和平论坛开幕式上,五个青少年代表以“种植和平之树”的方式共同启动南京和平论坛,一棵绿苗蔓延生长为参天大树,寓意“维护和平的力量将在这里汇集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场“天人合一”的开幕式,将“和合共生: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理念镌刻进所有关注和平事业的人血脉之中,为“和平的天空”续写下“Z世代”的壮志凌云。这是南京的声音,更是未来的声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和合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和实践操守。但和平学在中国的起步却并不算早。2001年,南京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平与宽恕研究中心共建学术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和平学学科引入中国;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在南京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和平学课程,成为中国和平学发展的源头。
十多年来,刘成组织翻译了国内最早的和平学书籍、出版了首批和平学的教材、组织了第一批和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率先在南京的中小学开设了和平学的课程。此外,还协助山东潍坊、湖南芷江成功申报国际和平城市。以南京为源头,和平学在中国正慢慢散播开来。
刘成表示:“我们希望能通过南京的和平学发展,带动全国甚至影响全世界。把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与南京热爱和平的举动结合起来,形成中国模式向世界推广,更好地树立中国对外的形象,让世界愿意倾听中国的和平之声。”
和平教育如同一粒粒种子,承载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生态环保意识,更加主动参与到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中,汇聚成一股股清泉细流。
中国的和平环境也吸引了海外人士前来学习工作,比如来自孟加拉国的迪皮皮。迪皮皮现在是南京林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来到中国已经有五年多了。求学期间,他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过相关的和平集会与悼念活动,毕业后也想留在南京发展。迪皮皮发自肺腑地认为,南京充满着和平和爱,是生活和工作最理想的家园。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青年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正在逐渐成长为和平实践的中坚力量,推动世界和平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机缘巧合认识非洲朋友,阴斌斌先后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马拉维等六个非洲国家援建学校,足迹向着伟大的梦想延伸。这一切都源于对和平的“执念”——和平不仅仅意味着没有战争,更要通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根源上消除战争和冲突的威胁。
作为“造梦公益”创始人,阴斌斌坦言,他要把自己的梦想变成大家的梦想。公益组织每年帮助数百中国年轻人走进非洲进行文化交流,为贫民窟的孩子修建厕所,处理贫民窟随处可见的垃圾,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等。
积极的和平必须要包括环境保护,不仅是为了人类,而且还是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来自美国的伊莎贝尔作为“Z世代”,致力于促进公众增强全球森林保护意识,携手采取集体行动来拯救全球森林。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十多年间,伊莎贝尔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低碳、绿色的模式,清洁能源得到大力发展、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她说,完达山一号的“放虎归山”、云南大象逛吃团的“一路象北”等,都见证着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
“Z世代”代表伊莎贝尔发言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所说:“我们共同期盼一个更美丽的中国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希望和平之声由此次论坛传出,与全世界民众产生共鸣并展开行动。”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2021南京和平论坛还在伊斯兰堡、中亚、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等区域举办了平行论坛。平行论坛针对气候变化与和平、生物多样性与和平、文化遗产与和平、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和平、水与和平5个方面的和平主题展开了讨论,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思考。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近500人以线上线下交流的方式,探讨通往积极与可持续和平建设的道路。
本次和平论坛举办期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在联合国宪章中,寄托着各国人民渴求和平的梦想。50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本次和平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了博爱之都南京,让和平成为城市之光,如同茫茫世界的一座灯塔,永远明亮。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