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城市单独拿地“状元”出炉:20强房企旭辉治“固疾”,曾靠“抱团”破2000亿
2021/07/01 | 作者 作者 | 曹蓓 编辑 | 谢弋 | 收藏本文
“投资踏空了,最多饿一顿,但套牢了,却是会死人的。”就在22城集中供地进入后半程的时候,6月3日,已经在20强的房企旭辉CEO林峰发了一篇长文。
他说,这一轮的土拍火热,更多时候不是市场逻辑在支撑,而是恐慌逻辑。“别人都拿了地,我没有,往后可能要三个月以后,也就是早饭没吃上,可能要等午饭才能吃,万一午饭也没吃上,那就要饿一天了。其实看看百强房企的土储,哪一家冰箱里的存量都够吃好几天的。”
但是在贝壳研究院最新发布的《首轮集中供地总结》中,旭辉以独立拿地13块,排在独立拿地榜首。
对此,旭辉对《凤凰WEEKLY地产》称,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根据内部统计,此轮集中供地,旭辉独立拿地共10宗。
即便按这个数字,旭辉也是跟30强的千亿房企建发一起,并列独立拿地宗数第一位。
一路靠着“合作”模式冲到房企前排的昔日黑马,在新的土地政策下,迫切想要弥补“合作”带来的短板——权益占比低。
这是旭辉在走向其带头人、董事局主席林中心中“千里马”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之一。
现在,好像机会来了。
摘“帽子”
2013年,港企恒基为了站稳内地市场,跟内地一家小房企签了一份合作协议,共同发展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崇贤新城项目。
这家房企就是2000年在上海创立,2012年在香港上市的旭辉。那一年,旭辉的销售额才153亿。
这是两家第一次合作,前后谈判花费半年时间。
就是这次合作,开启了旭辉此后几年的快速扩张模式。在那之后,双方曾多次合作,旭辉的“朋友圈”也从港企延伸到内地,先后与多家房企并肩作战,逐渐在业内有了“合作之王”的称号。
2017年突破千亿,2019年冲过2000亿,旭辉超高速增长的背后始终埋着一个隐忧,权益占比低,也就是说,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太少。
正是旭辉迈过千亿的那一年,其权益销售额占比降至三年最低,从2015年的66%,一路降到53%。
此后的两年仍没有明显改善。
直到2020年,旭辉的权益销售额仅为58%,按照2020年年初定下的权益销售目标,2020年应该是60%,2021年是65%,2022年是70%。
也就是说,过去的一年里,这方面做得并不太好,努力是努力了,但目标还是没达到。
新机会?
“面包”遇到的问题,还得从“面粉”解决。销售权益占比的事,还要从土地下手。
2019年全年,旭辉新增土储1520万平方米,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是1307万平方米,比上一年下降了超过10%。拿地的力度,减弱了。
其中,新增权益地价555亿,权益比63%,也没有达到70%的目标。按照管理层的设想,未来这一指标要稳定在65%-70%。
从首批集中供地的表现来看,旭辉是加了油的。
今年年初,土地市场规则发生重大变化,22个热点城市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招拍挂,一年不超过三次。随后,房企在土地市场展开了一场场博弈和厮杀。
“手头资金宽裕的房企会有比较大的空间,比如央企背景的房企;还有一类房企机会也比较大,那就是调动资本能力强的房企。”一位业内人士对《凤凰WEEKLY地产》称。
不论是机构统计的13块,还是旭辉内部统计的10块,在独立拿地的榜单上,旭辉都是显眼的冠军。
据《凤凰WEEKLY地产》了解,这些地块分布在天津、长沙、合肥、成都、沈阳、南京、济南、重庆、苏州等城市,个别地块的溢价率高于30%。其中,重庆渝北区地块的溢价率超过了57%。
而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报告,首批集中供地的综合溢价率约为14.7%。
此前多家缺席首批集中供地的房企人士曾告诉《凤凰WEEKLY地产》,内部对利润有要求,很多城市虽然参与竞拍,但一算账,做不了,利润太低。
此番旭辉的表现,知情人士分析,“目的就是要提高土地的权益占比。”
但拿地之后,利润的问题怎么解决,将很快变成下一个问题。毕竟在2020年,旭辉的毛利率和核心净利润率,已经分别下降了4.9%和1.4%。
另一个跑道也提速了?
土拍市场的喧闹,让更多的房企望而却步,于是开始在另一个赛道加码——多元化拿地,旭辉也不例外。
2018年后,旭辉开始改善拿地结构,通过多元化拿地提高权益占比。此后林中不止在一个场合称,增强多元化拿地,降低土地成本。
效果是可见的,2019年旭辉的土储权益比已经从58%提升至65%。
今年6月初,旭辉宣布,曾先后就职于万科、阳光城、俊发、易居、升龙等房企的职业经理人张海民正式加盟,担任旭辉集团高级副总裁。
目的很明确,张海民擅长并购和快周转,他的加入,会帮旭辉继续加大通过商业、产业、收并购、城市更新等多元化途径获取项目的力度,获得更好的土储。
2020年,旭辉多元化拿地占比已经超过50%,从引入张海民这一动作来看,高层对于这一比例,应该是仍不满足。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