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横扫俄罗斯后,为何要急着“扎根”?
2025/10/16 | 记者 赵昱 | 编辑 郝琳
摘要:性价比已不足以满足俄罗斯消费者需求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生活近11年的李亦非(化名)有个很直观的感受,近两年,这里的中国汽车较前几年明显增多。除长城哈弗、奇瑞、吉利品牌旗下面向大众市场的车型外,理想L系列、极氪009、问界系列等高端新能源车型也并不鲜见。
受地缘因素影响,曾在俄罗斯市场热销的欧洲汽车品牌集体外撤,中国品牌迅速填补市场空白。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发文称,2021年初,中国自主品牌已在俄罗斯市场显现崛起态势,但彼时市占率仅维持在5%左右。至2023年,中国车企敏锐抓住俄罗斯国内汽车需求相对旺盛、市场供给却存在缺口的机遇,在俄市占率突破50%。
哈弗品牌车型作为出租车行驶在当地街头 《凤凰WEEKLY汽车》拍摄
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延续,当年6-9月在俄市占率突破60%;不过受政策影响,四季度这一份额回落至54%。进入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俄表现重回上升通道,1-8月市占率回升至57%,持续巩固了在当地市场的优势地位。
另据俄天然气工业银行汽车租赁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2025年7月,在俄市场销量前五的中国品牌分别为奇瑞(1.35万台)、吉利(0.84万台)、长安(0.79万台)、贝尔吉(Belgee,吉利和白俄罗斯的合资品牌,0.65万台)和广汽(0.28万台),销量环比增幅均在两位数。
但优势光环之下,政策限制、体系化能力缺失、产品适配性不足等关乎长期发展的隐忧已开始显现。在俄推进更加体系化、本土化的布局,或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实现从“短期占位”到“长期扎根”转型的关键跳板。
“平行出口”退烧,中国品牌性价比优势待巩固
莫斯科市中心到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沿途,一系列汽车销售门店格外引人注目。有俄罗斯本土品牌LADA,也有悬挂着长城坦克、欧拉、吉利、岚图、理想等中国品牌标识的店面。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的身影也赫然出现在当地汽车杂志上。
悬挂有理想汽车标识的展厅 《凤凰WEEKLY汽车》拍摄
在俄罗斯最大的两座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街头可以直观发现,吉利、奇瑞等中国品牌越来越多取代了起亚、马自达等日韩品牌,进入当地出租车网络。李亦非称“国产车性价比高”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因。
崔东树分析指出,受技术与产品力限制,俄罗斯本土汽车产品主要聚焦大众消费市场,2024年销量冠军LADA的核心畅销原因便是价格低廉。而在同等价位之下,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力更加突出。
但性价比优势背后,关乎长期发展的隐忧已开始显现。
政策层面,俄方管控持续升级,不仅逐年上调进口汽车报废税,更通过OTTC认证(俄罗斯车辆型式认证)的本地化要求,大幅增加单车进口成本。
此前,中国汽车品牌主要通过整车官方出口、平行出口、本地化建厂、合资组装等方式在俄销售产品,平行出口对销量的贡献格外突出。不同于官方出口,平行出口是指品牌方或授权经销商之外的第三方主体将商品从生产国或某一销售区域,出口到另一未获得该品牌官方授权销售的区域。第三方主体通常将新车经由中亚国家中转至俄罗斯,并以二手车的形式在俄销售,以此规避高昂的税收成本。
不过这一“漏洞”正被逐步封堵。2024年开始,俄罗斯规定从中国经由中亚国家中转,再运往俄罗斯的车辆需要补齐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各类税费。根据规定,同年10月1日起,进口车辆报废税上涨70%-85%,并以每年10%-20%的幅度上涨,直至2030年。
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进口汽车报废税已提高至66.7万卢布(约合人民币6.04万元),较2023年翻倍。此举直接增加中国等进口车型的成本,导致终端售价上涨10%-15%。
俄方此前还曾点名部分中国品牌车型存在缺陷,对相关车型实施销售暂停措施。一系列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中国车企在当地的经营风险。
据崔东树分析,受俄经济衰退、消费信心低迷、税收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总量为28.8万台,同比大幅降低。
除政策压力外,产品与当地需求的适配短板也日益突出。极寒环境下发动机预热慢、电子设备失灵等问题频发,低温专用零部件供应链仍存在明显缺口。部分平价车型未配备座椅、方向盘加热功能,不足以匹配当地气候需求。
价格之外,外国消费者同样关注品牌力
《界面新闻》此前援引俄罗斯最大搜索引擎公司Yandex旗下Yandex Ads的数据报道称,俄罗斯消费者一般通过汽车经销商官网(50%)、汽车生产厂商官网(43%)以及搜索引擎(44%)查询可选车型信息。2025年,俄罗斯用户在Yandex Search上提交的汽车相关查询量达到近7000万次,其中68%的用户仅关注自己熟悉的品牌车型,这一比例较去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反映出俄罗斯消费者购车时“认品牌、重熟悉度”的特点。
中国品牌登上俄罗斯汽车杂志《凤凰WEEKLY汽车》拍摄
平行进口既为俄罗斯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中国品牌选择,也因部分进口商逐利,导致一些区域出现售后网络空白、维修备件难寻的问题,消费者遇到车辆故障后,往往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
加之少数进口商“换名销售问题车”的短视操作,不仅损害自身信誉,更拉低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口碑。有业内人士认为,若企业未能推进深度本地化布局,未来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更大风险。
为应对上述情况,中国车企正在俄罗斯加速本土化生产与供应链重构。
崔东树分析称,针对俄罗斯进口关税阶梯式上调,中国车企深化KD组装模式(如长城、奇瑞),建立区域生产基地,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并缩短交付周期。企业还要做好产品提升技术适配与极寒环境专项研发。针对俄罗斯零下50℃极寒气候及复杂路况,需强化低温电池管理系统、全地形底盘调校及防腐蚀工艺,以降低产品故障率。
针对俄罗斯偏远地区维修响应滞后问题,车企要做好全渠道售后服务体系升级,构建“ 中心仓+移动服务车+授权修理点 ”三级网络,提升服务覆盖率。
为扭转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低价低质”的刻板认知,企业还需通过技术背书与场景化营销建立高端形象,同时开发欧亚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线上选配、线下提车服务,利用人民币结算体系降低汇率波动影响。
蔚来于今年8月宣布,将于一两年内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与当地知名综合性集团阿布萨黑 (Abu Sahiy Motors) 合作,计划推出蔚来EL8(中国市场ES8)、EL6(中国市场ES6)、ET5、ET5 Touring(中国市场ET5T)和乐道L60等车型。
理想汽车也在日前宣布,其海外首家授权零售中心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零售中心正式开业,面向当地市场主要销售三款增程电动产品理想L9、L7和L6。今年11月,其在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和首都阿斯塔纳的零售中心也将陆续开业。该公司方面表示,将为通过授权零售中心购车的海外用户提供官方质保,以及专业的检查维修、高效的原厂备件配送、技术支持、OTA升级等官方服务。
俄罗斯虽不是上述品牌海外布局的“首站”,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品牌入局中亚市场,依托中亚对俄罗斯的辐射作用,不仅能拓宽其产品与技术的展示空间,更助力其发掘更多的市场机遇。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