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出城市发展独特路径
2025/09/05 | via. 媒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
摘要:在概括全球化这一概念时,我们低估了定义长期流动性的语言和文化网络。
我们曾经知道全球化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就是纽约、巴黎、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这些地方既有民族特色,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思想和金钱。
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趋势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这样的地方,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而如果你今天去中国,你会看到一些20年前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现象:拥有千万居民的特大城市,非常现代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但没有太多外国居民。种种迹象表明,我们高估了“全球化”在塑造过去那种全球城市特征方面的力量,未能考虑到历史遗产造就的资金、人员和思想的特定循环。中国的规模使这一逻辑更加有力。
在概括全球化这一概念时,我们低估了定义长期流动性的语言和文化网络。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葡萄牙语这些西方语言曾被用来引导和绘制全球移动的路线。它们创造了像里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悉尼这样的地方。
而汉语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逻辑,他们使用简体中文的能力为至少六分之一的人类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这为大规模移民打开了道路。不少北京人口是近年来从中国其他地区来到这里的。同样,在印度的科技中心班加罗尔,虽然外国人口很少,但该市一半以上的居民来自印度的其他地区。
这些都不是人们曾经想象中的全球城市,但它们是大型创新社会的枢纽和节点,而这些社会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这些城市公民的网络生活进一步体现了这些趋势。中国大城市的居民用智能手机阅读新闻,并获取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所有这些都是用中文进行的。中国在几年前提出“双循环”,它将构建强大的国内消费和创新循环,同时利用独立的国际贸易循环。“双循环”更像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描述。中国的城市不是将世界融合在大熔炉中,而是作为巨大的国家和地区中心,与更广阔的世界密切互动,但保持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