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国华人移民百年苦难与抗争史
2025/07/15 | via. 媒体 美联社
摘要:这是因为针对华人移民的种种限制措施代表了现代美国联邦政府首次大规模行使边境管控权。
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特定族群的故事。正如罗明瀚在《异乡客:排外、归属与美国华人的史诗故事》中所展示的,理解美国当年如何竭力排斥华工,又如何暴力对待留下的华人,对于理解当今美国移民体系的演变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针对华人移民的种种限制措施代表了现代美国联邦政府首次大规模行使边境管控权。华工成为首个因国籍来源而被整个国家禁止入境的群体。涉及他们的诉讼案常常可以被当做对宪法自由的重要检验——最著名的当数1898年最高法院对黄金德案的裁决,该案确立了“出生公民权”的原则。
这个少数族群的遭遇,一次又一次考验着美国能否践行其人人平等的理想。正如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乔治·弗里斯比·霍尔在19世纪80年代公开反对排华立法时所说:“我们夸耀自己的民主制度,夸耀自己的优越,夸耀自己的实力。我们的国旗承载着所有民族的希望。然而,当10万华人登上加利福尼亚的海岸时,一切都变了……那不言而喻的真理,成了不证自明的谎言。”
罗明瀚的书涵盖了从19世纪40年代到1965年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起初,来自中国的移民几乎不受限制。华工对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系统至关重要——这是故事中真正具有史诗色彩的部分。书中生动描述了工人们如何悬吊在吊篮中,在悬崖上作业,如何引爆炸药劈开整座山脉。
然而,19世纪70年代的失业危机,使白人劳工将华工当作经济困境的终极替罪羊。华工面临的是持续的仇恨和骚扰:从孩童每天的投石羞辱,到愤怒暴民赤裸裸的屠杀。罗明瀚细致记录了19世纪在旧金山、洛杉矶、丹佛和西雅图等地,针对华人社区令人不安的迫害事件和种族骚乱的细节。
尽管暴力肆虐,罗明瀚也用心记录了那些挺身而出对抗暴民的正直男女的事迹。例如,1885年,加利福尼亚州尤里卡镇73岁的牧师查尔斯·安德鲁·亨廷顿帮助阻止了一场针对华人的屠杀。
排华情绪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中都颇为盛行,并在国家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排华被认为是赢得西海岸各州选举人票的关键。从1875年的《佩奇法案》开始,国会逐年通过日益严苛的排华法律。《佩奇法案》首先针对的是华人女性,这是由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偏见,认为她们大多是性工作者。
排华狂热在1892年的《吉里法案》中达到顶峰。该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华人必须向政府登记,否则将被驱逐出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友,移民限制才开始松动。
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罗明瀚用了大量篇幅记录华人移民所遭受的苦难,相比之下,对他们自身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作为个体的身份和贡献着墨较少。不过,书中仍有一些鲜明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如:热衷橄榄球运动的耶鲁毕业生容闳,他毕生都致力于帮助中国男孩接受西方教育;为女儿争取进入旧金山公立学校权利而斗争的赵洽;洛杉矶的谭罗兰,她是首位在主流大报工作的亚裔美国记者。
尽管面临普遍偏见,华裔美国人最终还是在美国扎根下来,这本身就彰显了这个群体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