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拉利绿”到“宝石绿”,YU7给小米带来了什么?
2025/05/23 | 作者 爱德华 | 编辑 郝琳
摘要:YU7的登场,承载着重塑品牌力重任
5月22日傍晚,小米发布会开始的16分钟前,法拉利的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推文,题为《法拉利先生的专属Purosangue》。
文章中,跃马标志性的绿色车漆在晨光中流转,并以12个字作为结尾——“色彩之缘,材质之蕴,成就传世之作”。
这条看似常规的推文,与当晚发布的小米YU7主推“宝石绿”配色形成了微妙的互文。
图/小米官方、法拉利中国公号
当然,在新能源战场上,互联网造车军团还是普遍信奉“参数即正义”。这一晚,小米用上百页PPT,从颜色、性能、配置、安全等各个角度构建了小米YU7的技术图谱,展现着互联网企业入局造车的典型方法论——用极致堆料突破认知阈值。
与SU7不同,YU7是小米的第二款车型,也承载着更多的重担。业内人士对《凤凰WEELY汽车》表示,如果说SU7证明了小米能否实现0-1,那么YU7需要证明的,就是小米能不能做到1-100,考验的是小米造爆款车的“可复制能力”。
小米YU7的技术突围清单
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将这款新车的直接对手瞄准了特斯拉Model Y与保时捷。从动力性能到智能生态,小米YU7几乎在所有关键指标上,都试图给潜在用户建立一个“越级对标”的印象。
小米YU7的标准版235kW后驱电机、Pro版365kW四驱系统、Max版508kW高性能套装的组合,直接对标Model Y Performance(393kW)和保时捷Macan EV顶配(450kW)。其中,Max版3.23秒破百的加速成绩,较小米SU7创下的2.78秒纪录有所保留,但33.9米的制动距离已超越Model Y Performance的35.4米。
根据官方信息,小米YU7全系标配了96.3kWh磷酸铁锂电池组,在CTB底盘一体化技术加持下,将标准版CLTC续航推至835km。这一续航数字背后,是小米对800V碳化硅平台的孤注一掷——5.2C超充倍率实现了15分钟补能620km。而这种看似激进的选择,实际上也规避了换电路线所需的基建重投入。
智能座舱生态,则是小米的看家本领。发布会显示,1.1米MiniLED全景曲面屏搭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将手机厂商的屏幕战争延续到车载场景。108PPD显示精度与全局903分区控光,配合米家生态的深度植入。
能看出,雷军在试图复刻智能手机时代的生态黏性。而天际屏之下,“前风挡下黑区投影”方案也尤其值得关注。这类设计此前出现在宝马iX等新能源车上,褒贬不一。但小米YU7做到了在“看起来炫酷”的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交互场景。
或许是受到此前负面舆情的影响,雷军没有在辅助驾驶方面着过多的笔墨。全系标配的200米探测距离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组合,配合英伟达Thor计算平台的700 TOPS算力储备,浅浅暴露出了小米对L3+市场的野望。
行业相关人士对《凤凰WEEKLY汽车》表示,整场发布会下来,小米YU7并没有给到外界太多惊喜。“这场发布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参数表的华丽程度,而在于其能否将小米汽车的市场大环境,重新拉回到小米最擅长的战场。”
YU7如何拯救2025年的小米汽车
2025年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可谓是风雨飘摇的一年。
自此前SU7 Ultra车型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虚标引发大规模维权事件,到智能泊车系统缺陷导致3万余台车辆召回,再到近期SU7订单量因品控争议、交付周期延长及车祸事件出现18%的环比下滑,这家科技新势力正经历着从现象级爆款到成熟车企的阵痛期。
在此背景下,YU7的登场,已经不能简单看作是新品推出,而是承载着重塑品牌信任、开辟战略纵深的历史使命。
与主打“科技发烧友”群体的SU7不同,YU7精准洞察市场趋势,也将目光投向家庭用户这一核心消费群体。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家庭消费贡献了超过60%的增量,而小米此前聚焦的“运动轿跑”细分市场已趋近饱和,增长瓶颈明显。YU7以3000mm的超长轴距打造宽适空间,直击家庭用户对乘坐舒适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痛点。
面对2025年的困境,YU7的意义早已超越产品本身。
可以说,这款车是小米汽车从“网红爆款”走向“成熟车企”的关键一步,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扎实的产品力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小米试图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YU7能否肩负起重塑品牌的使命,不仅关乎小米汽车的未来,整个行业都在拭目以待。
小米帝国的第二增长曲线猜想
在手机业务遭遇华为强势回归、IoT增速放缓的2024年,小米的日子并不好过。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汽车业务正从战略备胎,转为小米集团的主动脉。
用时14个月,累计25.8万台的SU7交付成绩单,或许只是这场生态战役的序幕。
此前,小米已经实现了对于武汉基地30万辆的年产能规划,在SU7+YU7双车战略下面临即时考验。参考蔚来合肥工厂的柔性产线经验,小米能否实现轿车/SUV共线生产,将决定交付爬坡速度。
有车企人士对《凤凰WEEKLY汽车》表示,小米YU7 Max版采用的275mm超宽后胎等非标配置,虽然很极致,但这也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产能陷阱”。
只不过,小米的牌仍然很多,小米YU7或许只是小米“第二增长曲线”的开端。
技术沉淀的二次转化,将会给小米展现出更深远的意义。就像当年美苏太空竞赛推动科技发展一样,V6s超级电机与全域800V架构这些高精尖技术的外溢,也会给小米生态链企业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电动平衡车能搭载该电机同款技术,来提高峰值功率密度;户外电源产品线也可以借鉴车规级快充模块,实现车载电池与储能设备的双向充放电。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估值重构暗流涌动。在港股科技板块整体承压的背景下,YU7若能在7月上市时依然获得10万+大定量,或将扭转外资机构对小米“硬件公司”的固有认知。而Thor计算平台与AI大模型的结合前景,可能成为估值模型切换的关键催化剂。
当YU7的驾驶行为数据与米家能耗数据、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形成交叉验证,这个2.5亿MIUI用户构成的数字帝国,或将诞生全球最大的主动式用户数据库。这种数据资产的战略价值,或许远超硬件利润本身。
随着第二增长曲线愈发清晰,小米能否在速度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比复刻爆款更具时代价值。
而所有的喧嚣过后,汽车工业的本质从未改变——它始终是人类对自由出行的一种向往。可能小米现在才真正懂得,爆款从不是冰冷的大定数。而对人性温度的守望,才是这场科技远征的终极答案。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