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随人走”是亟待打通的民生脉络
2025/04/15 | 作者 周兼明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我国将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让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流动的劳动者,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更加顺畅,切实做到“无论你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这一表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话看似简单,却戳中了无数职场人、流动人员的痛点。
当今时代,人员流动愈发频繁,“跳槽换城”对不少打工人来说已成常态,灵活就业者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高达3.7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将近三成。有专家认为,一个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已经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保关系的跨区域转移接续,自然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体的迫切“刚需”。
然而,当下社保体系在跨区转移接续方面仍存在诸多堵点。由于各地社保政策缺乏统一标准,缴费基数、比例及待遇享受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这种差异使社保跨区“无缝”转移面临很多困难,部分劳动者在更换工作城市后,因参保跨区接续不畅,导致缴费年限中断、待遇核算受阻,不仅损害了自身的社保权益,也影响了不少人的流动意向。一些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年轻人,因工作变动需回乡发展,社保转移却遭遇诸多麻烦,有的社保缴费年限甚至无法累计,让他们的未来保障充满不确定性。
社保跨区转接不畅,带来的负面影响多多。微观看,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参保意愿。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外卖小哥之所以不愿缴社保,就是担心社保未来无法便利地转移,难以变成实在的权益保障,从而对参保有抵触情绪。宏观看,这种不畅会制约劳动力资源在统一大市场中的配置,间接影响经济发展。人才流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社保跨区转接障碍,会使劳动者在选择工作时无法完全依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自由流动,企业也难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吸纳合适人才,这本身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为解决社保跨区转接难题,去年8月,多部门联合发布《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今年1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印发,再次提出健全全国统一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实现25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家医疗机构“一卡通结”;长三角地区已实现“一卡通”统一办理事项52个;川渝地区已开通23项“一卡通”服务。不过,从区域到全国,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去年初,人社部就下文明确到2027年基本实现全国“一卡通”,但大量工作仍须推进。
社保跨区转接实现“社保随人走”,实现“无论你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不只是程序衔接的问题,还关乎职工福利是否受到影响。按目前制度,社保在跨地区转接时,需关闭旧账户,重开新账户,在此过程中,原工作地企业为职工缴纳的金额无法全额带走。以养老保险为例,当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时,个人账户储存额全部转移,单位缴费部分按一定比例转移,这就使转移者损失了部分权益。对很多在大城市工作后返乡的人来说,大城市社保缴费基数高,回到老家后,按老家较低的标准享受医保和退休金时,他们的权益受到了损害。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人们参保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公平。
要实现“社保随人走”,需对社保制度进行改革。需加快实现社保全国统筹,统一各地社保政策、缴费基数、待遇标准等,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减少因地区差异导致的转移接续障碍。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系统,确保各地系统兼容,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传输,让参保人员信息能在不同地区间快速核实,参保人可通过线上平台查询和办理社保转移业务;此外,要保障职工在社保转移中的福利不打折,明确社保转移的具体规则和流程,探索更合理的资金转移方式,减少职工在转移过程中的权益损失。
实现“社保随人走”,还需强化地区和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在地区间建立社保经办机构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转移接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特殊情况和政策争议,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保基金跨区域调剂机制,平衡不同地区的社保基金收支,减轻发达地区对社保转入的顾虑,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对社保历史债务等问题,需明确各地的责任分担,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社保转移接续创造良好条件。社保、税务、财政等部门之间也需有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社保转接中的职责,确保业务衔接顺畅。
“无论你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事关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缩小城乡、区域间的保障差距。虽然目前还面临很多难题,但只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目标。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对人口迁徙现实所必须做出的改革,也是构建社会新发展格局需要跨越的历史门槛。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