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明星经理卸任背后:“造星”退潮,明星产品亏损高于同行,TOP3地位恐遭威胁
2025/02/20 | 作者 杨依依 | 编辑 曹蓓 | 收藏本文
一季度刚刚过半,多家公募基金发生人事变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5日,约40位基金经理在今年宣告离任,涉及34家基金公司。2024年全国公募基金行业共离任了359名基金经理,创下了26年来的历史新高,这样的高流动态势到了2025年仍在继续,而且轮到了头部公司的网红经理。
2月12日,目前非货基金规模排名第三的广发基金发布两则基金经理变更的公告,张东一与张笑天管理的三只基金全数转交李耀柱接管。变更之后,张笑天在广发基金不再管理任何基金。至此,广发基金近三年已有超10位基金经理离任或调岗。
张东一与张笑天是前几年各大基金公司“造星”潮中诞生的两位明星经理人,前者扎根大消费十余载,后者以股票投研见长。
“对基金公司而言,过度造星可能带来短期激励,但不利于长期的人才建设和投研体系稳定。”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凤凰WEEKLY财经》说,“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通过搭建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培养年轻基金经理等方式,减少对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
明星基金经理跑输同行
广发基金的张东一此前管理的多只基金里,以2021 年5月25日成立的广发沪港深价值精选混合A为例,其初始规模达 16.80亿元,起点不可谓不高。但到了2024年12月31日,规模却大幅缩水,仅剩下 6.11亿元。自张东一接管该基金起,任期回报为-34.75% ,与同类基金平均-14.70%的回报相比,还要低了超过一半,在行业内多达4488只基金中,仅位列3471位,处于末流。
在2021年下半年至2024 年上半年间,这只基金亏损金额达6.1亿元,即使在亏损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广发基金收取的管理费仍有4580万元,引发投资者的不满情绪。
张笑天的情况类似,其管理的基金“广发沪港深龙头混合”,成立规模为80.72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规模6.84亿元。张笑天自2021年5月17日离任前,任期回报为-52.68%,同类平均为-13.41%,行业排名4346/4443。张笑天任期,亏损金额14.41亿元,管理费5860万元。
“前几年明星经理吸金,公募造星就是为了卖基金。不过现在饭圈化已经不提了,过时了。”某总部在上海的头部公募的销售经理告诉《凤凰WEEKLY财经》,“现在是被动投资的天下,投资者不看经理了,都是看持仓买的啥,追热点、追赛道。”这家头部公募在2024年也有网红经理卸任全部在管产品。
公募基金“造星”曾在2019-2022年间风靡一时,尤其是2020年初,全球股市经历了剧烈的下跌,中国股市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百亿基金经理通过抗跌能力和灵活的投资策略,在疫情期间成功规避风险或抓住了市场反弹的机会,获得了高业绩回报,例如易方达基金的张坤、景顺长城基金的刘格菘、中欧基金的李晓星等,广发基金的张东一和张笑天也名列其中。
随后,他们的名字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不少基金公司开始一批批主动造星,他们通过媒体宣传、推广基金经理的形象,来打响自己的品牌。
鼎盛时期,基金行业出现了“饭圈化”现象,易方达的张坤因持仓规模超过千亿,打破了公募基金成立23年来的纪录,粉丝在微博成立“易方达张坤全国后援会”,如追星一般追基金经理。还有传闻称某电视台将邀请网红经理参加综艺节目,很快,中基协发文要求严禁娱乐化。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2020年曾撰文认为,在当时那个阶段,追星式炒基的积极意义大于负面影响。“随着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甚至个人IP在基民投资选择中的权重凸显,有助于打破当前基金销售过程中渠道为王的现象,引导行业转向产品为王的新阶段,鼓励基金公司关注投研本身,专注于提升产品业绩表现。”薛洪言在文章中称。
盛况之下,易方达、广发基金这样头部公募的明星经理担起重任。比如广发基金的张东一在2023年“一拖九”,单独管理及共同管理基金共9只,这9只基金还有同质化问题,其中5只产品第一大重仓股均为腾讯控股。2021年2月,离开博时基金后的张笑天加盟广发基金,很快便同时管理三只基金。
明星基金带领巨量的粉丝“抱团”押注科技、白酒、医药、新能源等热门赛道,但在赛道行情瓦解后,市场震荡调整,散户投资者开始在公开场合毫无节制谩骂昔日追逐的“明星”经理。
基金公司也遭到反噬,由于业绩低迷、亏损加大,公募基金行业的“去明星化”从2023年的春天开始,在2024年达到顶峰。2024年,据Wind数据统计,公募行业全年离任基金经理数为359名,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不乏邱栋荣等“台柱子”基金经理。一些基金经理被迫离开,还有许多选择向私募等相关行业转行。
前有万亿门槛,后有强劲追兵
广发基金曾是“造星”运动中的排头兵和最大受益者之一,如今也成为“明星”经理营销失效最先被冲击的头部公司之一。
据广发基金披露的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四季度结束,其主动权益产品份额规模合计1882亿份,较年初下降324亿份,降幅14.69%。导致较大幅度下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2024年仅成立7只主动权益产品,合计仅24.57亿份。总资产规模排名第三的广发基金,去年全年新成立产品数量和份额仅占全市场的2.43%和3.17%。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傅友兴、刘格菘、李巍、王明旭等人管理的产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赎回。而造成投资者选择赎回的主要原因就是基金亏损。报告期内,广发基金旗下现存的144只主动权益基金中,共有45只业绩为负,其中跑输基准幅度最大的“广发行业严选”2024年份额规模下降了32.94亿份,降幅为19.89%。
看似稳坐行业第三宝座的老牌机构广发基金,实际上已面临着全行业降费冲击和被后来者追上的风险。
《凤凰WEEKLY财经》通过查阅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在4家披露了相关数据的超5000亿管理规模的公募基金公司里,广发基金的管理费最高,平均管理费为0.88%。去年,广发基金的管理费仍是第三,伴随着今年监管层指导下进行的公募行业降费,广发基金的管理费收入将受到直接影响。
按照截至2024年底的排行,广发基金的非货规模(非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总额)7795.87亿元,比第二名华夏基金还差约4000亿元,而第四名嘉实基金距离追上广发基金只有760亿元的微小差距。
嘉实基金在近几年前进速度很快,非货规模1年增长约1500亿,身位从2021年的第九冲到了2024年的第四名。对比之下,广发基金的非货规模从2022年巅峰期的6200亿元骤降至2025年初的4800亿元,缩水幅度达22.6%,远超同期行业平均8.3%的下滑水平。
照此趋势,广发基金面临着显而易见的压力。
而“造星运动”的深层负面影响还在继续。柏文喜分析:“这可能导致公司内部人才梯队建设不足,一旦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可能引发人才断层。”
张天一、张笑天的卸任,对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吃到“定心丸”,接替他们的仍是老将李耀柱。Wind数据显示,李耀柱目前在管基金总计8只,有2只的任职回报为负,“广发港股通成长精选A”为-41.45%、广发沪港深价值成长A为-24.67%。加上接手的三只基金产品,李耀柱如今的在管规模超过了20亿。张东一仍有5只产品在管,规模为9.78亿元,减少了三分之二。张笑天旗下无产品。在张东一、张笑天之前,广发基金从业时间长达13.9年的邱璟旻离任“广发优势成长”,接替他的是从业时间更长的苏文杰。
从全行业来看,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基金经理队伍已逼近4000人,但平均从业年限只有4.77年,从业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不足10%(362位),超过18年的“长青树”占比不足1%。
与基金经理“老将”接“老将”相似,去年5月,广发基金孙树明退休卸任,广发证券执行董事、副董事长葛长伟接任董事长,葛长伟比孙树明仅小三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