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剖南京经济“加速度”现象
“4266”产业体系有何魔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焕新传统产业?
2024/12/23 | 作者 马戈 | 收藏本文
中国城市的GDP十强,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从2020年起,一座在改革开放后长期徘徊在11至15名的城市跻身全国十强,并在随后4年守擂成功。
这座城市就是江苏省会南京市。
南京有复杂的多面,标签众多,十朝都会,科教重镇,新中国化工摇篮,人文绿都,物价便宜,有盐水鸭、鸭血粉丝汤和皮肚面,一座有接近100万在校大学生的城市……甚至南京在大量国人心目中有一个刻板印象:底子不错,发展也不慢,就是好像拔尖的不多。
但以上这些都难以解释一个现象,南京何以在近年实现了经济发展加速度?GDP榜前十,竞争何其激烈,为什么是南京脱颖而出?
秦淮水韵
记者近日深入南京进行多方探访,试图破解发生在该城的独特经济现象,以及剖析其发展模式对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
记者发现,南京市近两年将其经济发展秘诀总结为“4266”产业强市战略。“4”是指石化、钢铁、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发展,“2”是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个近期目标分别达到万亿、5000亿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两个“6”是指六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
南京模式的核心,是走出既往舒适圈,成功发展十几个新兴产业集群并挺进高端制造业,以新质生产力夯实了经济基座。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新质南京”正在成型。
南京已是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与杭州接近的软件名城,2023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超8000亿元,正在向万亿级冲击;南京也是中国最“懂电”的城市,其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超过3600亿元。
南京还培育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和新型材料等六个超过或接近2000亿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基因与细胞等六大未来产业已蔚然成型。
——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昔日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石化、钢铁、汽车、电子,发展模式已去低向高。国有和民营高端制造业成色已深,出现大量制造业单项冠军。南京的方向之一是成为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并且,南京历经十余年找到了一条“以转代迁”的传统制造焕新之路。这对许多面临产业转型难题的城市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新质生产力近年成为中国的“网红词汇”,具体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5%,高于全国、全省。南京,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成功践行者。
万亿“软件”产业助力南京“软崛起”
在许多人印象中,南京经济一直是偏“硬”——服务业占比在全国大城市中不算领先,石化、钢铁、汽车、电子等传统制造业在经济中占比较高。
但在近年,一个“软南京”正在崛起。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十多个新质生产力代表产业的崛起,才真正促成了南京近年的经济加速度。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和智能电网产业更是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
南京有一条梧桐大道,因其独特的风景之美扬名中外。其实南京还有一条长达5.3公里的软件大道,随着南京软件产业的崛起而扬名中外。
软件大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东西走向,是中国(南京)软件谷内的主干道之一。这条路有三大特色,一是路侧遍植桂花树,秋天飘满桂花香;二是道路沿线分布着众多软件企业,例如润和软件、中兴通讯、华为软件等上百家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三是路上软件工程师密度可能是全国之最,他们往往穿着男士短裤、运动鞋乃至拖鞋,背着双肩包或仅拿一部手机走在街道上。
这座城市已用绝对实力给自己打上了“软件之都”的标签。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1.74万亿元,南京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达8064亿元。两组数字虽然不能直接换算比重,但也足以说明南京涉软之深。
更为厚重的是,南京拥有重点涉软企业3600余家,其中中国软件百强企业8家。更“离谱”的数字是,200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为954.7万人,而软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85万余人。
相比北上深甚至杭州,南京并没有本土互联网大厂来进行带动,为什么就成了全国前五的软件之都呢?但话如果反过来说,或许也能彰显南京软件之都的实力:没有互联网大厂,南京也成为了软件之都。
时间回到20多年前的2001年,彼时南京这座工业大市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瓶颈。为了推动传统产业的淘汰和转型,南京开始“腾笼换鸟”,选择了尚且稚嫩的软件产业,出台相关培育政策。那时的南京堪称“互联网荒漠”,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不足18亿元!
江苏省各市素有培育产业链的传统,如苏州培育了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产业,无锡培育了先进机械行业,南通培育了建筑业。南京选择软件业其实也有底气,全国第三的高校之都其时拥有数十所高校和数十万的在校大学生,且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位,交通便利城市宜居。
实践证明,南京的路走对了。到了2005年,南京仅用4年,就实现了软件行业产值冲破百亿。当年,南京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战略目标。至2010年,产业产值即突破千亿,同年9月,南京被工信部认定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此间的2009年,宁南大道更名为“软件大道”。2011年8月,南京建设软件名城战略再升级,出台文件规划打造“一谷两园”[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的软件产业格局。规划面积达73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软件谷最终成为国内知名的软件产业集聚区,软件大道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道路。
2017年,南京已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926亿元。2021年,南京荣获首个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同年,南京吹响软件产业5年破万亿的号角,出台《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 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到2025年,形成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升级全国示范。”
经过20余年的聚力发展,南京不仅聚集了华为、中兴、小米等一批万人级规模的研发中心,还“跑”出一批细分赛道的领头企业,如在智能交通空管领域的莱斯信息,物流领域的运满满、福佑卡车、中储智运,还有在基础软件领域开发工业级操作系统的翼辉信息,以及服务于大型制造企业的科远智慧。
智能电网的“王者”
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是南京“软崛起”中的另一个传奇。
从高铁南京南站向南,20分钟车程可到达位于江宁开发区的中国(南京)智能电网产业谷。这块约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200多家智能电网关联规上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5家。这里有南瑞集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菲尼克斯、西门子等一个个新型电力领域响当当的名字。
该行业在南京崛起,是典型的城市与产业双向奔赴。设在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电力专业优势明显,因此南京素有世界级的电力学术集群。这成为电力央企将科研企业设置在南京的一大原因,最终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龙头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崛起。
仅南瑞集团一家,近年就“裂变”出2000余家上下游企业。目前,集群涵盖578家规上企业、9家独角兽企业和64家瞪羚企业,以及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
2023年该行业业务收入突破3600亿元。该集群已全面覆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九大关键产业链环节。2021年,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据显示,南京市智能电网领域核心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其中,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占有率90%以上;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占有率达80%以上;市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占有率40%以上;变电站监控设备占有率30%以上;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占有率70%以上。
除了在产品上出类拔萃外,南京更是智能电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据了解,南京掌握了全国自动化继电保护90%以上技术标准。
2022年,南京发布《南京市全力打造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预计到2025年,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达90%,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电网创新策源地。
新经济“六龙六虎”
南京近年发展出的软实力,远不止软件和智能电网产业,还有六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其中已有四大新兴产业的产值超过2000亿元大关。
因南京有虎踞龙盘之形胜,该12个产业在民间也被开玩笑地称为“六龙六虎”。
在智能装备领域,南京企业2023年实现总营收2708.0亿元,其在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增势迅猛。全市2023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56万台。其中,龙头企业埃斯顿2023年实现营收46.5亿元,国内市占率已上升至8.5%,连续五年成为中国市场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仅次于日本发那科。
据介绍,埃斯顿是国内罕有的,在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装置等机器人核心部件具有自主技术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也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实力最接近外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企业之一。
多年来,南京一直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重镇,现拥有三迭纪、先声药业等1100余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南京近年已建成从上游的原料生产供应,到中游的产品研发制造,再到下游批零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条。
2024年前8个月,南京新获批药品55个品规,占全省1/3,正大天晴顺欣制药、圣和药业、传奇生物的3款I类创新药先后获批上市,目前全市已有8个Ⅰ类创新药,数量居全国前列。
南京近年还建成三个“药王谷”。其中南京生物医药谷经过13年发展,已建成110多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已集聚生命健康领域企业1000余家。
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营收2400亿元,同比增长12.3%。
南京7家整车制造企业全部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350余家。
南京聚力发展的六个新兴产业中,另三个分别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和集成电路。三大产业目前均已形成相当规模,其中,新型材料产业规模稳步发展,优质企业快速成长,产业总体规模超过2000亿元。
在工信部2024年11月公示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全国共有3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榜,南京市牵头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参与的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分别入围,这代表着南京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成就。
在六大新兴产业之外,南京近年还规划发展了六大未来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
为何会选择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六大新赛道作为突破口?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未来产业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通过多年发展和前瞻布局,南京在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这些优势,再次指向人才、科研优势,以及软件等新兴产业的溢出效应。
例如,南京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日趋完备,相关产品和服务已涵盖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和应用示范层等产业链各领域,集聚了相关企业近500家,在人工智能软件、算法,传感器及芯片、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无人系统等细分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
以转代迁换来新制造
过去十几年,一道经典城市发展难题一直横亘在南京市的决策者面前,那就是在发展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在新时期如何对待传统产业?南京的解题之路曾十分曲折和挣扎。
多年以来,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子一直是南京的传统支柱产业。其中化工产业拥有南化、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巨型企业。南京拥有百年化工史,南化公司的前身是解放前就存在的全球著名化工企业永利铔厂。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中,毛主席曾打电话给前线指挥员,要求炮火不能打到永利铔厂,“如果毁坏了永利铔厂,就毁坏了半个南京城。”在钢铁、汽车和电子领域,对于南钢、跃进牌卡车和熊猫电视等老企业或老牌子,国人印象深刻。
但当时间来到新世纪,这些传统产业之“重”显而易见,化工围城、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成为传统产业身上撕不掉的老标签。北京、上海对大量传统产业作出的选择是“搬”,尤其北京的首钢重工业基本搬至河北等省外地方,本地主要发展服务业和新经济。
南京一度在2014年作出“搬”的决定,但历经周折后,南京转变了思路。
传统产业是南京经济的“压舱石”,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照习近平总书记“不能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指示要求,南京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
2023年6月16日,南京市官方发布了《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推动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南京的四大传统产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挺进,大量产品、产能已改变了“傻大笨粗”的旧印象,贴上了“专精特新”的新标签。可以说,南京的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北京、上海的新路——以转代迁。
在石化领域,2023年金陵石化经营效益蝉联中石化炼化生产企业第一,连续三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2024年3月29日,金陵石化在江北新区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高端日化品项目,推动企业生产从表面活性剂向洗涤行业中高端产品延伸。烷基苯是生产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原料,金陵石化烷基苯厂占全国烷基苯市场1/3份额,联合利华、宝洁等知名中外品牌的洗化用品中都含有“南京制造”。
2017年,扬子石化成功生产特高分子量聚乙烯,此为国内首次自主成功开发锂离子电池隔膜专用树脂。
2024年8月30日上午,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及下游新材料项目总投资约256.52亿元,产品将广泛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大幅推动南京化工产业焕新升级。
南京化工企业的集聚地——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已是全球最大的醋酸及衍生物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液体蛋氨酸生产基地以及全国主要的环氧及衍生物生产基地。新材料科技园本身的经济规模已列全国化工园区前三。
在钢铁领域,我国有30家千万吨级钢企,南京的南钢和梅钢占两席,并且近年凭借向高端制造转型取得了突出业绩。截止到7月,受供需矛盾影响,全国钢企亏损面超过八成,南京这两大钢企均保持盈利。
南钢的钢铁主业保持较高利润水平,其中厚板及特钢长材广泛应用于油气装备、新能源、船舶与海工、汽车轴承弹簧、工程机械与轨交等领域,高端制造业客户占比大,当房地产对建筑用钢需求大幅降低,南钢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梅钢实现了自2023年7月以来的连续盈利。近年,梅钢聚焦新能源汽车用钢,突破技术禁锢,推出一系列新一代高新型汽车用钢产品。目前,梅钢已经成长为国内市占率第一的精冲钢头部企业。
2023年,全市石化、电子、汽车、钢铁四大重点行业合计完成产值超9000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达60.3%。
随着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南京市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近期,工信部公布最新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南京13家企业上榜,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在赛迪发布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南京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八。
写在结尾:
近两年,全国兴起南京旅游热,尤其2023年出现了“2亿人次来南京”的现象级事件。这是对南京经济和软实力崛起的最好嘉奖。
大量游客并不是第一次来南京。他们惊讶地发现,新南京和过去的相比,“真的是有点新东西”。就连“打卡圣地”,也添了可以Zoowalk的红山动物园,浦东般即视感的河西新城,大量老旧厂区改造而来的民国风城市硅巷,更有丹桂飘香、“硅味”十足的软件大道……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