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护濒危物种初见成效
2024/08/05 | via.媒体 每日新闻 | 收藏本文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放弃任何物种。”当前被称为“第六次大灭绝时代”,据估算,地球上约有3000万个物种,每年都有4万个灭绝。保护濒危物种并使之数量增加是人类一直面临的挑战。生物陷入灭绝危机与环境开发、外来物种入侵、全球变暖导致的生存环境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过,人类也有可能挽救危机。日本根据物种保护法,将国内面临灭绝危机的动植物指定为“国内稀有野生动植物物种”(稀有物种),限制对其进行捕获等行为。截至今年2月,有448个物种被归于这一类别。
稀有物种之中,针对那些必须促进其繁殖并保护栖息地的物种,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应计划,通过实施具体措施增加物种个体数。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已针对西表山猫等76个物种制定了保护计划。具体措施包括防范交通事故、驱逐外来物种、保护繁殖地等。朱鹮、丹顶鹤等一些物种的数量已开始恢复。
自项目启动以来,日本环境省相关名单上10个物种的濒危程度得到了改善。虎头海雕是日本最大的猛禽之一,翼展超过2米。它的身体呈黑棕色,部分羽毛呈白色,拥有亮黄色的喙和眼睛。它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冬季飞到北海道东部等日本各地过冬。
虎头海雕需要傍水捕鱼,因此常在周边森林栖息。但由于森林减少、交通事故、触电以及食用被铅弹击中的鹿尸体导致铅中毒,其数量不断下降。
松鸡被称为“冰河时代幸存者”,从欧亚大陆迁徙到日本,定居在高山地带。其冬羽呈现与雪相同的白色,夏季又会换上黑、白、褐色相间的夏羽,使其在高山植物中不那么突出,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天敌伤害。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前高地上没有的貂和狐狸等捕食者的出现使松鸡栖息地受到威胁。日本一直通过动物园繁殖再放生野外的方式进行保护。
河氏小鲵体长约10厘米,是日本的本土物种,栖息范围狭小,仅包括京都等日本海沿岸地区。它们生活在山间溪流湿地和休耕地旁的溪流等处,以蜘蛛和蚯蚓为食。由于它们的栖息地与人类居住场所重叠,人类开发行为导致其栖息地减少。再加上克氏原螯虾、浣熊等外来物种的捕食,以及人类的非法捕获行为,其生存状况十分堪忧。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