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的“规划拆除病” 得改一改了!
2024/04/2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想不明白!”3月22日,在河南南阳宛城区新建成的儒林临时农贸市场内,37岁的王先生眉头紧锁。他说,实在想不明白为何才建成开张没几天的市场,就要面临拆除,“当初可是催着我加班加点赶工期。”
媒体报道显示,这家农贸市场在南阳市城管委办公室的批复下,由王先生个人斥资数十万元建成,并吸引了一批商家投资入驻。然而,市场正式开张仅5天后,王先生就收到一份来自当地城市综合执法局的限期拆除通知。通知后的两天,当地执法人员带着钩机到现场准备拆除,因商户们力阻才暂时作罢。该事件被报道后,当地政府发布情况说明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就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到目前为止,对为何要拆除,拆除是否合法合规,及如何分担农贸市场的建设成本及赔偿入驻商家,官方都没明确答复。
此事件之所以引来媒体和网友的热议,确实因为太过戏剧化。一个市场只开业5天就被要求拆除,而且批复同意建设与拆除的都是当地城管部门,建设过程中相关领导还两次到现场催促工期。这种一会儿要求“快建”、一会儿要求“拆除”的政府指令,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民众对此种“儿戏”般的作为不解。更让人不解的是,当地政府部门未说明拆除缘由,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对媒体,均三缄其口,让人觉得背后似乎藏着什么。
近年来,因规划更改而拆除刚建不久建筑物的事件,屡屡发生。有的是因过度规划,建筑项目超出了地方及投资者的能力,因烂尾不得不拆除;有的是批复建设项目时,未走完全部流程,或省略了评估论证程序,使得有关项目与上一级规划发生冲突而不得不拆;还有的地方只要换一任新领导,就会改变上一任领导的规划,不断折腾,前后不一,使一些项目成了“短命建筑”,让企业和民众无所适从。
这种朝令夕改的“规划拆除病”,不仅给社会、企业和民众的财富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中央高层也知道地方治理中的此类问题,国家发改委去年8月曾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宣示要加强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该通知明确提出,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信用建设中具有表率作用,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要求建立违约失信投诉渠道,受理本辖区涉及政府部门的违约失信投诉,包括政府部门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各领域与民营企业签订的协议合同中的违约毁约行为。情况属实的,将督促认定部门立即推动整改;拒不整改的,确认为违约失信。还明确了以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等理由不履约的,均属于违约失信情形。南阳宛城区农贸市场这戏剧化的一幕,显然属于违约失信行为。
城市发展,规划很重要,但规划也不能任性,更不能因领导的变换就随意更改。城市管理部门应该明白,城市的本质是文明,这种文明首先意味着城市要实现与市民的对话,要保护市民权利,尤其保护市民不被迫从原来生活中离开的权利。文明的城市化,会尊重每个个体的空间权利,进而让市民实现自己的全部权利;而不文明的城市化,意味着只尊重权力和资本的逻辑,随意侵害市民的空间,让市民被各类问题困扰。
所以,城市规划要让市民发表意见,更要尊重市民已建成的建筑和空间。我们过去常常言及市民权利,简单说,就是要让市民有参与制造与使用城市空间生产的权利,而不是一切皆为规划让路。好的城市规划,一定是尊重市民意愿来改造城市的规划。
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城市规划及旧项目拆除,都需要建立论证制度,引入外部机制对相关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让专家和社区市民有更多的发言权和监督权,才能让城市规划更有科学性。同时也需建立对城市规划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随意更改规划、造成重大损失的官员,需用倒查追责的方式,让他们守住不折腾城市规划的底线。城市规划要尊重城市生态进化的自然秩序,否则打破了原来经竞争而自然形成的城市生态平衡,可能伤害到城市或整个社区原有的生机。只有尊重所有城市人特别是底层民众对多样生活的选择,才是克服诸多城市病、保持城市活力的关键。
说到底,城市化是人类对可能性生活的发现和创造。如果没有对市民权利的尊重,城市未来可能留下的只是一堆堆建筑垃圾。朝令夕改的“规划拆除病”确实得改一改了!保护每个市民在城市的空间权和生活权,才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根本。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