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退市,并非坏事?
2021/12/04 | 作者 余适 | 编辑 张硕 | 收藏本文
摘要:滴滴“市”途坎坷,能否重整旗鼓,再次赢回资本市场的青睐?
上市仅5个月零三天,滴滴要从美股退市了。
12月3日,滴滴官方宣布,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据了解,滴滴将在未来的适当时间按照必要的程序组织股东大会,对上述事项进行表决,董事会亦授权滴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其A类普通股。
在以不到20天时间完成美股一系列上市流程后,滴滴又创造了最快退市的新纪录。
6月11日提交招股书,6月30日登陆纽交所,后因涉嫌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7月3日滴滴被暂停新用户注册,7月4日并按国家网信办要求下架相关App。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在滴滴下架接受调查的这段时间内,网约车市场重启又掀起新的争夺战,新老玩家虎视眈眈,伺机抢夺滴滴的市场份额。
退市消息是否意味着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对滴滴网络安全审查已尘埃落定,还有待官方宣布。对滴滴来说,至少这是重整旗鼓迈出的第一步。
“市”途坎坷
截至美股12月2日收盘,滴滴股价报收7.8美元,据14美元的发行价已接近腰斩;总市值376.21美元,自上市以来,市值已经蒸发超过400亿美元。
再加上随着监管审查进入尾声,滴滴还将面临来自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这对滴滴来说都将是不小的打击。
与此同时,以当下滴滴的处境,港股上市也面临诸多挑战。除了估值和IPO价格将会大打折扣,港交所能在多长时间内批准其上市申请也存在极大的未知。
有接近滴滴内部的人士对《凤凰WEEKL汽车》分析,滴滴此次退市是“转板”而不是“私有化”,如果以私有化方式退市,滴滴或将以14美元的IPO价格收购市场上的流通股,以补偿投资者,否则将引发股东抵制或诉讼。以滴滴目前的股价来看,这必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所以滴滴会先实现在香港挂牌上市,之后再从美股退市,届时美股投资者可以转换为滴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但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滴滴当下股价和港股的估值都是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滴滴当初选择美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估值的考量,香港市场预计给出的估值上限仅为8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市场给出的估值可达到1000亿美元。除了估值的考量,此前也有财关公司透露,滴滴原计划筹备港股和美股同时上市,但是港交所由于某种原因拒绝了滴滴的港股上市申请。
同样是移动出行平台的嘀嗒出行,自2020年10月8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截至目前,其招股书已经第二次失效,上市进程依然没有实质进展。甚至有接近嘀嗒内部的人士对媒体透露,“或许未来1到2年都看不到能上的机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嘀嗒本身的业务盈利能力及多元化发展的空间,限制了资本市场对其预期。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对顺风车的相关法律及法规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嘀嗒在招股书中表示,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此外,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且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除了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滴滴最大的业务板块在嘀嗒不具备的网约车市场。相比前两者,网约车面临的监管规定和限制也更严格。比如当地的运营资质、司机和车辆是否合规等,这些都将成为滴滴以及嘀嗒在港股上市的影响因素。
不过,一旦在港股完成上市,滴滴将获得重新返回市场的机会。随着政策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的解除,滴滴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和市值也将回归到更客观的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滴滴从美股退市并非一件坏事。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于12月2日规定,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披露其是否由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证据,否则SEC有权命令未能满足审计要求的公司退市。这或将导致一批中概股公司选择退市。
《凤凰WEEKLY汽车》了解到,除了滴滴,同样于6月前后在美国上市的满帮集团、BOSS直聘都将面临退市风险。
网约车市场竞争加剧
就在滴滴下架期间,网约车市场又掀起新的市场争夺战,包括T3出行、美团打车、曹操出行、高德在内的平台趁机在司机端和乘客端加大补贴力度,通过多种优惠方式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6月国内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有13家。在10月,该数字增加至18家,蓝道出行、妥妥E行等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平台,都是在今年7月后月订单量首次突破30万单。
据了解,高德平台7月的日均单量就上涨了100万单,美团打车的整体订单量相比6月也有30%左右的增幅。
互联网行业咨询机构极光发布的《2021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曹操出行及T3出行订单量增速大幅提升,两者月活用户均接近1000万人。T3出行CEO崔大勇曾对外透露,其日订单峰值已超过200万单,与今年二季度的日订单峰值相比增幅超过100%。
相比之下,滴滴只能依靠存量用户保持市场活跃。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其日均订单仅1800多万单,在整体网约车市场依然占据将近80%的份额,但是相比招股书中的日均2500万已经流失近三成。
与此同时,出行市场的融资热潮也在这几个月达到新高,多家出行平台都获得了新的融资,为抢夺市场补充弹药。
9月,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宣布获得38亿元融资;10月26日,T3出行完成77亿元A轮融资,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11月,大众出行拟增资扩股引入投资人阿里,阿里共计投资4000万元,持股比达10%;同样在11月,哈啰出行完成2.8亿美元新融资,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阿里。
网约车市场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滴滴接下来要以双倍的付出来面对多元化势力的博弈和角逐。
还有更多硬仗要打
不可否认,在新增客源为0的情况下,尽管市场份额有所流失,滴滴仍是网约车出行市场绝对的“霸主”。
不过,在监管部门入驻审查这段时间,滴滴曾在招股书中强调的“四个核心战略版块”(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其中多项业务也处于停滞或暂缓状态。
比如滴滴与比亚迪联合研发的首款定制网约车滴滴D1,承载着滴滴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的多重战略意义。按照程维最初的规划,D1每18个月会迭代一个版本,预计到2025年推出D3,届时将普及100万辆,并且会搭载自动驾驶系统,到2030年,新推出的车型则会取消驾驶舱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目前看来这一计划已经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据接近比亚迪的内部人士透露,D1的开城计划已经放缓,滴滴原本已提上日程的造车计划也严重推迟,至于未来是否与比亚迪继续合作也存在未知。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D1日均下线400辆,今年一季度仅售出5000辆。随着开城计划放缓,大量D1的库存也开始面向滴滴司机之外的市场。此前有用户反馈,滴滴D1也在比亚迪的4S店里开始面向私家车用户开放,售价15.18万元。 滴滴曾“投入不设上限”的社区团购——橙心优选,自今年9月开始,服务区域已经从全国 31 省份收缩到 9 省份,员工人数从 1.6 万人减少到 5000 人,日单量则从高峰时的 1200 万单下跌到只剩 200 万单。
在应对监管部门审查及后续的合规化整改的同时,滴滴已无暇顾及更多业务拓展。
就在滴滴宣布退市消息的前一天,有“东南亚滴滴”之称的Grab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约345亿美元,刷新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SPAC交易纪录。作为Grab的股东之一,这样看来,滴滴在美国资本市场也并非一无所获。
投资Grab,曾被视为滴滴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此刻,滴滴应该庆幸从2015年就开始对Grab进行了持续投资。
接下来的滴滴,还有更多硬仗要打。随着退市、上市、审查结束的尘埃落定,滴滴能否重整旗鼓,再次赢回资本市场的青睐?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