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折腾员工的路子有多野?
2018/07/31 | 作者 甄苗条 | 收藏本文
摘要:为了找一家不折腾人的企业,竟花光了我所有力气。
最近,一些魔幻现实的企业文化又钻出来了。
在某知名房地产售楼处的誓师大会上,人们现场杀鸡取血,一起“喝鸡血"打气。
两列水杯依次排开,一人抓住鸡,鸡头凑近杯口,往杯里倒血。
在“15天冲刺4000万”的大字前,员工们端起杯子,一饮而尽,颇为豪迈。
虽然事后相关人士回应说,喝的不是鸡血是雪碧。但我还是忍不住想给这场“歃血为盟”的大会拍手叫好:
好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
不过,就算真喝鸡血,也没什么大不了。中国员工的吃苦耐劳程度是世界一流的。
为了训练职工的吃苦耐劳能力,一些企业什么都干得出来。
下面这家公司,就亲手把11个新员工“练”进了医院。
让新员工扛着100多斤重的圆木做深蹲,一口气做300个,奥运冠军都不敢这么玩。
身强体壮的欧美男人做一个圆木深蹲都够呛,不少人膝盖着地,踉踉跄跄
300个圆木深蹲实在完不成,于是新员工们被罚每人做100个俯卧撑、抬圆木绕场跑2000米。
第二天,员工小宋就发现,自己膝盖打不了弯,小便成了酱油色。
最后,38个参加训练的,有11个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这哪里是上班啊,怕不是要上战场吧?
要在这样的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就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颗符合要求的螺丝钉。
中国企业折腾员工的路子,就是这么野。
鸡血团建:考验演技,盘剥休息时间
集体喝鸡血,300个圆木深蹲,这些都来自于让不少人深恶痛绝的团建活动。
团建,顾名思义就是团队建设。
好的出发点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许多团建最后都成了考验员工演技和身体素质的炼狱。
以至于“团建”有了新释义。
团建的第一种模式,主要以员工间互助式折腾为主,既零成本又减压。
把员工集中到一起,跪下互扇耳光。公司负责人陶醉了:瞧,我的团队多么“狼性”。
鸡血的一天,从早上疯狂地跺脚、摆手、喊口号开始。
至于喊什么呢?当然是振臂高呼——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感谢公司养我全家!
这家公司还特意放了柔软的红毯让大家跪,兼具狼性和人性,不进世界500强简直是全人类的损失。
跪着还不够,还得如朝圣般,在人多的广场花坛边,边哭边跪着爬行。
公司经理一副“你们凡人都不懂”的表情,自豪地说:这是狼性文化!
可别侮辱狼了,狼才不干这种蠢事呢。
有网友分享说,自己每天早上都要跳抓钱舞(好直白的名字哦),声情并茂地向公司和领导表忠心。
想在这种团建中活下来,要么是有精湛的鸡血派演技,虽然内心嗤之以鼻,但迫于穷,只能磨炼演技。
要么是心甘情愿地接纳这一套企业文化,并成为它的传承者。
另一种常见的团建方式,是户外素质拓展。
比如周末去爬个山,美其名曰“磨练意志”。
在会当凌绝顶时,让领导跑出来做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鼓励大家:天高任鸟飞!
然而,很多员工都在行前祈祷:一定要下雨,最好下得比依萍找她爸要钱那天还大……
为了逃避周末的爬山,我一个朋友不惜在周五装了一天瘸,左脚走路1米6,右脚走路1米7。最后顺利请到假。
拄拐的范老师都忍不住要为她的演技点赞。
周边没有山可爬的情况下,那就用跑的,公司有100种方法让你流汗。
顶着37度高温,环太湖跑:
没有湖可以环,那就室外十公里跑:
要是一个人跑太无趣,那就两两结对,背着对方跑。
苦了这个80斤的小姑娘,要扛起160斤的小伙儿……
本来户外团建少有的优点之一就是工作日不用上班,结果突然弹出通知:周末补班。
果然,宇宙间一切都守恒的,假期也是如此。
除了累人,户外团建受人诟病的一点是占用双休日。知乎高赞一语中的:
没错,周一到周五忙前忙后,周六日还得参加团建。
而且是不能请假的那种,这不就是变相加班吗?
居然还把手机给没收了,只能全情投入“同事情深”、“领导说得对”的演技中去……信不信当场“死”给你看?
最可怕的还属随机播放的团建,也不知道团建和明天,哪个先来。
前段时间社科院还提议“一周上4天休3天”,我倒是想提议,能不能先把这种占用休息日的东西给停了……
写不完的汇报、总结
比高考作文难多了
-刚参加完团建呢?那写个团建心得吧,明天交。
-请假没去团建?那交一份周总结吧。
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终总结,公司有100种方法让你重回学生时代,回忆起被《XX读后感》、《难忘的一天》、《第一次XX》支配的恐惧。
没什么事,是一份汇报材料解决不了的。
我一个朋友说,她所在部门加上领导才6个人,但工作流程像是6000人的跨国公司。
每天早上先写一份当天工作计划,下班前交一份工作日报,周末写周报。
领导说了,“多汇报,有利于总结提高。”
领导说的没错,从那以后,朋友利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渐精进,经过加工,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复制粘贴的。
后来,该领导自己编了一本书,要求朋友为他写一篇感人肺腑的读后感。
另一个朋友的公司领导,一门心思致力于日报领域开疆辟土。
这位领导亲手设计了新日报表,每隔半小时就要记录。于是,朋友每半小时就要停下手头的工作,花5分钟回想刚才做的事,再详细地记录下来。
朋友说:我使劲回想的样子,肯定特别像在做脑部康复训练。
深受写总结之苦的职场人,又何止一个两个。
从搜索引擎的贴心程度,也能看出这块需求有多大。
无论是数不清到底有几个零的范文数量,还是按群体、阶段细分的范文类别,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工作报告而哀鸿遍野的职场。
工作总结交上去真的有人看吗?领导还嫌我平时加的班不够吗?
这大概是继“同事A到底每月拿多少钱?”“同事B和领导C到底有没有在一起”之后,最令人疑惑的问题了。
不愿被工作总结折腾的人,大手一挥,写了辞职信永绝后患。
其他仍然在总结里挣扎的人,在复制粘贴的道路上越发精进了。
对此,我只想说:领导,当初应聘的时候没说要写这么多总结啊?这得加钱你知道吗?
朋友圈被挟持:公司动向条条必转
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微信联系人里多了一堆某总,也被拉进了一堆工作群,突然出现的@提醒,让人胆战心惊。
但最烦的,还属朋友圈被公司挟持,条条公司动态都要转到朋友圈。
每次翻看自己发的朋友圈,都想大喊一声:欢迎关注我司官网——我的微信朋友圈!
被强制要求转发的内容,少则一天一两条,多则一小时一两条,活跃度堪比代购和微商。
如果说所在的是销售岗,倒是可以理解,但很多非销售岗位的员工,也面临同样的强制性转发。
除了转发公司的产品、活动动态,有时候,员工还会被强制要求换成统一头像。
这样的朋友圈不被屏蔽,已经是别人对你最大的善意。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朋友圈,当成广告位啊!
但擅长折腾员工的企业,总有办法让你低头。
比如派专人统计转发情况、领导谈话、通报、扣钱、写进绩效考核里……
我们单位几乎每天都有要转发的内容,领导还会派下面的人统计看是谁没转发或者经常不转发之类的。我一直不转发,然后今天下午就被在群里艾特了,说必须转发不然谈话之类的。
来自网友:心碎每到这种时候就觉得为难,一方面不想让工作侵蚀自己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又担心:不转发是不是会影响到自己在公司的发展?
很普遍的现象是,很多管理层会把“是否转发公司相关内容”,当做判断员工的企业忠诚度的标准,如果员工不从,就是缺乏职场上的“政治觉悟”。
后来的结果你也看到了,受压迫的员工们要么有了专门的工作微信号、要么精心设置起了分组可见。
人就是这样,之所以会纠结,还不是因为他们只能选择向现实妥协。
会喝酒,才会成功?
中国人嘛,感情都在酒里。职场上,酒文化也颇受推崇。
以折腾员工为己任的公司,看你刚入职,那就喝个酒认识认识:
陪领导吃饭,怎么少得了喝酒助兴:
公司业绩好,赶紧来两杯庆祝一下:
对于不喝酒的人来说,掉进逼人喝酒的公司,就像是唐僧进了盘丝洞。
我表妹说,她有次参加公司聚餐,领导一开场就说:“咱们这个队伍,就是要会喝酒、能干活。”然后所有人开始敬酒、回敬,无限循环。
不怎么喝酒的表妹成了“不懂事”的那一个,甚至还被领导教育:你怎么回事?你看那个谁谁谁(同批进来的同事)都敬一圈了。
而且,酒桌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往往晋升道路也更好走。
“握一千次手,不如喝一次酒”、“会喝酒才能混好职场”,这些说辞在崇尚酒文化的公司,尤为流行。
这些企业,非得逼每一个员工喝酒,这样才算给面子,才算通人情世故。
于是,很多职场人不动声色地怒了:我不就是不愿意喝酒吗?又不是工作能力不行!
但生完气,最终还是卑躬屈膝了,毕竟,没人敢跟生活过不去。
破冰互动:刻在骨子里的油腻和低俗
在所有折腾员工的路子里,最野的还属破冰游戏。
所谓“破冰”,就是让员工敞开心扉,解放天性,搞几场从身体到灵魂的亲密接触,从而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让新员工迅速融入新环境。
最常见的破冰游戏是创造肢体接触,引发性联想,比如:
让女员工列队,由男员工用嘴传递一张极薄极小的纸。
虽然看不清表情,但前排第三位女性交叉双臂于胸前的姿势,明显是自我防御。
让女员工趴在凳子上,男员工用力将气球在她屁股上顶破。
虽然看不到女员工的表情,但男员工们都兴奋的顶破了不少气球。
某职场app里还曝光了更多破冰游戏:
破冰游戏还引入了“真心话”环节,顶着“互相了解”的名头,肆无忌惮地窥伺隐私。
性隐私成了首选,不少新员工都没能绕过这一关。
相同的问题,互联网企业问得更互联网化,所有词汇和意象都用专有名词替代。
这些游戏背后,都是有逻辑的——能够迅速加入这个游戏的人,就能在团队里获得身份认同。否则,就是不合群的、不认可团队的。
迫于组织权威,即使再不愿意,许多员工们也放弃了抵触。
但这种把无耻当有趣的企业文化,是对员工的恶意消费,也是僭越尊严的低级趣味。
如果连自尊都要上交给公司,下一步,容忍公司对自己敲骨吸髓也就不奇怪了。
折腾员工,是某些企业必须完成的KPI
许多中国企业都爱吹一句,“我司的企业文化是XXX”。但多数时候,该企业什么文化都没有。
当然了,如果折腾员工也算企业文化的话,那么有深厚企业文化的公司,不在少数。
理想情况下,上述的破冰、团建、写总结等等都有利于团队融合和人员激励;但实际上,是拉员工受罪,逼员工在领导面前装出衷心的样子。
毕竟,谁都不愿意做那个,戳破皇帝的新衣的小男孩。
中国企业用来狠抓团队的法子,用好了用对了,确实能增进同事感情,培养凝聚力。
但现实,却往往是过犹不及。
难道老板们不知道工资、福利、奖金,才是第一生产力吗?
不,他们知道,但他们提供不了。
最后诚意提醒:转发这篇文章时,记得屏蔽领导,和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