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东暴力的多重视角
2025/05/15 | via. 媒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摘要:批评家兼作家潘卡杰·米什拉20世纪70年代成长于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家庭,他曾经无比钦佩以色列,尽管印度领导人支持巴勒斯坦事业。
批评家兼作家潘卡杰·米什拉20世纪70年代成长于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家庭,他曾经无比钦佩以色列,尽管印度领导人支持巴勒斯坦事业。
在其祖父——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的鼓励下,他倾听了以色列寻求建国的故事,尊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克服艰难险阻为犹太人建立国家的决心,认为这个国家既能为犹太人在充满敌意的世界提供安全港,又能为他们提供一支有坚定意志打击敌人的军队。
米什拉在其所著的《加沙之后的世界》一书中描述了这种家庭教育,以及他如何从中脱离的故事。这本书探索了历史、记忆、身份和政治等彼此纠缠的线索,希望以此解释当前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这场战争的意义。
尽管米什拉的思想发生变化,但他认为,中东的暴力不仅仅是某个地区的狭隘教派斗争,更是与世界大战的遗产、殖民主义的垮台和大屠杀的阴影紧密交织,始终背负着作为镜像的其他冲突。钻研得越深,他的反思就越丰富精彩。
2008年访问约旦河西岸期间,米什拉目睹了巴勒斯坦在以军控制下遭受的苦难。米什拉写道,他“心烦意乱”,因为对巴勒斯坦人施加迫害的人“曾经是西方的受害者”。他还感到强烈的种族意味,这震撼了来自前殖民地的他。米什拉认为,巴勒斯坦人是“像我一样的人,他们正经历祖先留在我们身后的噩梦”。他带着一种“被唤醒、被侮辱的感觉”回到印度。
这种愤怒的后殖民态度催生了《加沙之后的世界》。此书写于哈马斯和以色列今年1月开始停火之前,但这并不会减轻他对以色列政府和美国的责难。他批评后者向以色列提供摧毁平民生活的武器。
米什拉的书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回忆录。他希望“减缓那种让我感到沮丧的困惑,免于陷入全面的道德崩溃”,呼吁“人类团结起来”,超越种族和民族分歧。
为实现这个宏大目标,米什拉用浩瀚的参考文献武装自己。他的一些反省相当谨慎,比如当他呈现人们对大屠杀恐怖的断断续续且日益增强的意识时,他认为好莱坞的光彩扭曲了这场悲剧,而以色列的捍卫者则把其变成灵活的挡箭牌,以转移对以色列的批评。
书中其他地方,各类名人语录层出不穷,米什拉的博览群书比他的论点更出彩。他援引的言论出自大屠杀幸存者、历史学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知识分子,以及美国黑人作家杜·杜波依斯和詹姆斯·鲍德温等,伍迪·艾伦也出人意料地露了一面。米什拉这么做似乎是要提供一些批评以色列的意想不到的渠道,从而使读者打开思路,接触了解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米什拉很少讨论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事件及其如何加强以色列的不安全感。他更关注的是,目睹他所说的“由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助长的野蛮行径”对一代年轻人将产生什么影响。他认为,这一结果是某种更大趋势的一部分,即各大洲都有越来越多人把去殖民化看作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他写道,除了政治独立,这一进程还提供“诱人的、可以不断再生的平等承诺”,而这些人中有很多现在把以色列视为殖民者。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