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表哥表姐”走出报表“迷魂阵”
2025/04/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困在办公室”、“12名干部90%的时间都耗在填表上”、几年累积下来的纸质报表将七八个近2米高的档案柜塞得满满当当……据《半月谈》报道,当前,填写、核实、报送流程消耗基层干部不少时间精力。重庆市永川区2023年梳理发现,区级部门几乎全有报表需求,其中20余个部门高频下发;街道(乡镇)年报送报表1300多种。
报道显示,不久前西部某省排查街道(乡镇)、村(社区)两级承担的报表台账发现,乡级填报2200多种、村级填报90多种报表台账,仅一个部门就有20个报表系统、500多种报表、9000多个指标。
因填送各种报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不少基层干部戏称自己为“表哥表姐”。报表数量如此庞大,其实暴露了工作流程的混乱与无序。正常的工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本应是简洁高效、精准实用的。“乡级填报2200多种报表台账”这一现象本身,表明不少地方政府的信息收集毫无规划,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都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需求设计报表,全然不顾及其他部门的工作,更不考虑基层填报人员的实际负担。
报道也指出了“表哥表姐”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一是重复报送,基层政府每年收集了大量政务数据,虽有电子存档,但因数据处理方式滞后,这些电子数据处于“沉睡”中,每次需要统计数据时,基层干部又需人工报送报表,“反复折腾”一些信息变化不大的数据;二是部门壁垒、信息孤岛导致多头报送,如关爱困难残疾人工作,民政、残联等部门共有11项报表,绝大多数信息是重复的;三是流程混乱,通知随意,形式繁琐,一些报表既要电子件也要纸质件,手写、电脑录入、签字、盖章后,电子件发到群里或指定邮箱,纸质件还需送到相关部门。
这些原因,使得基层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报表上重复填写这些早已提供过无数次的数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工作时间,更消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这些报表真的都有存在的必要吗?真的能实质性地推动工作吗?恐怕未必。许多报表,不过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要求,为了应对一层又一层的上级检查,为了所谓的“工作留痕”。这些繁文缛节,看似隆重,实则空洞无物,徒增负担。
上级部门热衷用报表来体现工作的“细致”和“全面”,好像报表越多,工作就越扎实,管理就越到位。报表成为一种政绩的展示工具,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迎合上级,下级单位只能在报表的数量和形式上下功夫,精心制作各种报表,而忽视报表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形式主义,用大白话讲就是“假装在工作”“假装在做事”,它只在意形式,不重视内容,不关心实效。不夸张地说,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已成为管理基层的路径依赖。之所以屡禁不止,无非是因为这么做最简单,不用下大力气就能把工作糊弄过去。
要让“表哥表姐”走出报表的“迷魂阵”,首先需认知到谁才是基层和社会治理的主体。民众才是基层和社会治理的主体,而不是基层政府治理的“物”和对象。只有以民众的真实需求为工作目标,才能让基层管理者回归“服务者”本位,这才是基层减负的真正目的。如果减负后,基层干部仍在大搞“纸面功夫”,显然背离了政策初衷。如今一些地方管理者不考虑民众的真实需求,甚至为实现政府的治理目标,做出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更是本末倒置。
其次,地方政府的治理需在法治化、常态化的轨道上运行,不能搞运动式治理。要让基层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弱化一些地方的长官意志,减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机会。基层减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才能真减负,否则,“减负清单”随时可变为“增负清单”。地方政府应放手让民间组织和媒体等监督力量来揭露治理中的一些问题,这样能让地方政府的治理更制度化和法制化,走上依法治理、多元治理的轨道。
其三,需推进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基层信息数据平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流通。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整合,精简报表的种类和内容,提高报表的质量和实用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报表审核制度,对于那些没实际意义、重复繁琐的报表予以取缔,要以民众满意度、工作成果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跟着民众的需求走,而不能反过来,让复杂的工作迁就简单的指标。只有这样,基层人员才有动力深入民众,解决真正的问题。
让“表哥表姐”走出报表“迷魂阵”,不仅是基层减负的需要,更是提高政府效能、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质、增强民众获得感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基层治理,因为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辅助,可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更应该追求简洁、高效、务实的工作模式,让基层人员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
基层减负看似解决的是行政效能问题,实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只有让基层减负,实现从“减量”到“提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局部突破”到“系统重构”,才能让基层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活力之源。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