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降费继续,预计今年为投资者节约450亿,业内称进一步压缩中小基金生存空间
2025/02/13 | 作者 杨依依 | 编辑 曹蓓 | 收藏本文
蛇年刚到,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新一轮降费潮。
据《凤凰WEEKLY财经》统计,截至2025年2月6日,已有近50只QDII基金宣布降费,管理费率普遍降至1.2%,托管费率降至0.2%。此轮降费潮始于2025年1月23日,汇添富基金和招商基金率先宣布降费,随后多家基金公司陆续跟进。
另外,作为基金销售的传统渠道,民生银行、交通银行、青岛银行、农业银行在去年12月宣布下调其代销基金产品的手续费率,部分优惠力度低至一折。招商银行早在2024年7月就宣布对代销的公募基金全面实施买入费率一折起的优惠政策,涵盖线上线下全渠道、基金品种全品类和认申购等费率类型。
此前监管层曾表示,2025年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约约450亿元费用。
资本市场改革、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降费倒逼产品转型,加剧了竞争,部分竞争力较弱的公司陷入“价格战”或难以为继。截至目前,仍有46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含QDII基金和浮动费率基金)没有宣布降费。
大势所趋
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在1998年开始起步,当时的基金费率较高,管理费普遍为1.5%-2.0%,销售费率(申购费)普遍在1.5%-2.5%左右,较高的费用结构阻碍了小投资者的参与。2006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募基金销售管理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基金费率改革,部分基金公司开始推出低费率的基金产品。
但之后多年里,监管机构仅对公募基金做降费倡议,并没有强制要求,所以到2022年时,公募基金降费没能完全铺开。
直到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水平费率,要求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存量产品也需在2023年底前争取降至该水平以下。这一政策为基金降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时间表。
此外,市场因素不可小觑。
“近年来,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对投资成本的敏感度不断提高。低费率的基金产品能够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因此更受投资者青睐。基金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低成本投资的需求,不得不降低费率。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逐渐成熟,开始更加注重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选择不再仅仅依赖于短期业绩,而是更加关注基金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产品的性价比。降费成为基金公司提升产品性价比、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
2023年,基金行业正式迎来“降费潮”,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调整产品费率,管理费率普遍下降至1.0%以下,特别是低成本的指数基金、ETF和QDII基金,管理费率降至0.5%-0.8%之间。2024年,监管部门对公募基金市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基金公司进一步降低销售费用,推动低费率基金的推出。特别是在科技类基金、养老基金等领域,管理费和销售费都有显著降低。
2025年新年伊始,1月23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2025年依然要为投资者省钱,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今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全球投资者对低成本的需求上升,公募基金降费都是大势所趋。
“可以对比美国的情况。美国的公募基金降费也是趋势,他们基本上到后面都是ETF的产品。”某国有大型券商公司的分析师对《凤凰WEEKLY财经》介绍。
有数据显示,美国长期共同基金的费用比率在过去26年里大幅下降。从1996年到2022年,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比率下降了58% ,债券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费用比率下降了56%。全球范围内的许多投资者都倾向于选择指数基金和ETF这样低费用的产品。随着被动投资的兴起,传统的主动管理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许多基金公司不得不降低费用,才能保持竞争力。
当然也有例外,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香港的公募基金整体费率会稍高于内地,尤其是主动管理型基金。根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的最新报告,主动管理股票基金的管理费用通常在1.0%-2.0%之间,被动管理基金(如指数基金和ETF)的管理费用与内地相近,大约在0.1%-0.7%之间。
“香港到现在基金费率依然是比较高的,感觉境外不是很缺客户,基金部门的同事过完年之后一直在忙着上产品,货币基金搞个1.8%认购费率,我都没感觉到压力。再就是,香港的渠道固化了。”某香港银行的融资部门经理对《凤凰WEEKLY财经》说。
2022年,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发布的《香港基金业年度回顾报告》曾显示,传统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仍是基金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直至2025年,香港市场也出现了改变。根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和毕马威事务所最新联合发布的《2025年远景—香港基金管理行业的未来》的调研,受访者普遍认为,未来五年,费用压力是对香港基金管理行业影响第二大的趋势。
倒逼转型
“费率是投资中唯一确定的事。”晨星全球基金研究主管Laura Lutton在2024年12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低费率的基金倾向于跑赢高费率基金,其背后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低费率基金的长期表现通常优于高费用基金。过去10到15年,低成本的基金抢占市场份额,这一趋势加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大规模基金还是小规模基金,费率和基金的长期表现都呈反比关系,也即费率越高,基金打败基准的可能性越低。
公募基金降费成为投资者福音的同时,对整个业务链条的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无论是作为发行方又部分拥有直销渠道的基金公司,还是代销的银行、券商等。
首当其冲的就是基金公司。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通常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可能难以与大型基金公司竞争,尤其是在降费后,它们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受最大影响的肯定是基金公司,因为比如说一个ETF产品,它的盈亏线就很高,但是降费之后可能这个成本就会变得更高。这个就会导致很多中小型的基金直接失去了它们的生存根基,因为本来这些机构的规模就比较小。”上述国有证券公司的分析师称。
对代销渠道来说,迎来挑战的同时,也倒逼产品升级。
“最大最直观的影响肯定是收入降低,进而影响到产品的类型和结构。因为一个产品的征收低了,要去提高征收的话,就要搞一个别的征收高的产品。降费会使得银行升级自身理财产品的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率。”某总部在深圳的大型商业银行相关部门员工对《凤凰WEEKLY财经》说,“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机遇,因为我们的产品本来就一直在创新。”
“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把产品管理得更好,而不是压低费用吸引投资者。如果在不需要降低费用的情况下,扣除费用后的投资表现依然跑赢我们的对手,包括被动投资产品或交易所买卖基金(ETF),那么我们收取的费用便物有所值。”霸菱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大中华暨东南亚区分销业务总监雷敏诺女士在研究报告中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