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在穿越周期, 中国经济亟待结构性改革
2025/01/05 | 作者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 编辑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过去一年中,各类投资品中最受人关注的大概就是A股。
自2024年9月24日重新站上2800点之后,A股开启了一轮新周期。
除了三大股指上涨之外,沪深两市的交易量从9月开始也趋于活跃。和过去几年相对萎缩的成交量相比,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股民信心的提升与提振。
2025年的中国股市存在挑战,但更多的是希望。不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望整体好于以前,随着结构性改革措施不断祭出,结构性机会也将进一步增多。
中国事实上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平准基金
2024年9月以来,A股连续数十个交易日成交量破万亿,代表着市场的活跃。人们愿意在市场里面交易,重新回到“牌桌”上,这本身是件好事情。
本轮上涨,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政策的转向。在此之前,A股跌的时间已经足够长,港股也已经兴起,且美联储降息在即,当时就差国内一个选项,那就是政策调整。
纵观这一轮政策变化和调整,着力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稳定资本市场,第二是发展,第三是促进消费。其中,央行在稳定资本市场中起到了重要、专业且及时的作用。
具体来看,央行祭出的互换便利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无疑,这将为资本市场提供千亿级的增量资金,而更多的资金可供使用,也将促使机构积极参与到交易中,提升市场活跃度。
另一个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则意在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在预期管理上也做得很好。3000亿不够再给3000亿,5000亿不够再来5000亿,对于增强市场信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此后,不管A股涨得多还是跌得多,我们担心的那种由于非理性情绪所带来的持续性下跌,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连锁性风险,其实都已经被消减了。
作为最后贷款人,央行通过创新工具去稳定资本市场,针对股市极端情况起到了缓冲作用,措施得力,方向正确,是重要的进步。
而在稳定资本市场方面,中国事实上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平准基金。放眼未来,中国股市也需要像国外那样建立起成熟的平准基金机制,以引导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总的来看,政策面的变化是超预期的,无论是从其系统性还是力度来说,都让过去两年的中国股市来了一个大转变。
当下,A股已经走出了2024年9月24日之前那种跌跌不休、缺乏生气、人们信心也逐渐缺失的状态。政策对于整个宏观经济面的影响,包括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在未来半年到一年时间里也会逐步显现。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有赖于结构性改革
2024年9月底的政策调整力度之所以这么大,也是看到了二三季度,特别是三季度的经济形势状况。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相较于上半年的5%和一季度的5.3%有所下降。其中一、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3%、4.7%、4.6%。
基于此,对于全年能否实现5%的GDP增速目标,国内外有强烈的期盼,也不乏质疑之声。
从10月份的金融数据看,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升至50.1%,时隔5个月重回扩张区间。生产指数达到了52.0%,比上个月上升了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0%,比上个月上升了0.1个百分点。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很多情况都在慢慢改善。之前财政部展开的10万亿化债措施,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利好,相关企业也终于能喘一口气。2024年官方有信心能完成全年5%的GDP增速,我们也希望能完成。
从这一轮的政策实施来看,无论是系统的反通缩政策、化债扩大内需,抑或应对外部冲击,都是为了中长期的重大结构性改革去争取时间。当重大的结构改革陆续推出时,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将更多被激发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从9月下旬股市的上涨看,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股市拉到4000点、4500点甚至5000点,就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涨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真正要到达4000点、5000点,需要有非常强的经济基本面去支撑,同时也需要具备非常强的流动性。
只能说,经济基本面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会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显现,但当下整个股市的活跃,和经济基本面的关系并不大。大家也都在期盼未来的经济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因为政策先动了,支持资本市场的态度、方法和工具都出来了,包括楼市政策与一系列税费政策也陆续出台,这是一整套组合拳。
经济的增长始终离不开内需支撑,内需的核心则是老百姓的消费。
2024年8月6日,上海陆家嘴,过街天桥的屏幕上展示着当日股票信息。
在传统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里,我国消费的贡献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存在差距,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贡献度也是相对偏低的。基于此,中国的整体经济结构仍有待优化。这就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结构性改革,比如国有企业的角色定位,比如收入分配改革中,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此外还涉及社会保障的水平如何慢慢提高,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从日本过去30多年的经验看,要真正解决通货紧缩问题,适应所谓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货币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结构性的政策改革。
我们要全面客观且冷静地去看待当下的经济形势,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继续实施经济领域的重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坚持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走下去,不断提高国家的法治化水平。
A股正逐步消化“特朗普冲击”
当前,中国经济站在了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时点,中国资本市场正直面与消化所谓的“特朗普冲击”。它对于A股不同板块的指数将构成影响,对于中美贸易关系也将影响深远。
特朗普冲击首先体现在税收政策上。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就扬言对外国商品征收20%的关税,并多次提及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60%的关税,以支持美国本土制造业。
加征关税将直接导致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中国传统的出口纺织贸易行业,包括生物医药技术领域都将受到影响。
2024年11月6日,北京一家券商机构营业部,室内屏幕上正在展示着当日的股市信息。
对于这一情况,过去几年来,中国企业已经在做准备。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后,大量的中国企业就把生产线转移到了东南亚,再通过第三方生产出口,以规避美国所带来的压力。
对内,特朗普则继续推进大规模的减税计划,提出了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减税措施。不仅企业税率由当前的21%进一步降低至15%,同时还主张免除某些类型的收入税,比如加班费和小费等。
再加上美联储的降息节奏大大放缓,甚至从降息转变为升息,都会导致美元的表现相对强势,中国的资本外流压力加大。
其次,特朗普在科技领域的打压或将继续。实际上,在上一轮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的科技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向,其对科技创新的定位以及所推行的技术保护主义,给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到另一个更高维度的竞争,即“川马配”(特朗普&马斯克)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在特朗普当选之后,很快便任命实业家埃隆·马斯克领导一个重新评估政府支出的新设部门——政府效率部。我们都知道,马斯克在其所涉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商业航天领域,在全球都处于领先位置。当这样一位人物成为政府效率部负责人,或将重塑全球科技竞争体系。
川马体制下的中美竞争,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场域,也不仅是简单的科技限制,而将演变成为太空竞赛甚至其他更尖端领域的竞争。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也要做好应对准备,不断创新国内科研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企业的韧性。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近期美元变得强势之后,非美货币几乎全线大跌,但人民币的表现依旧坚挺。
再放眼国内不受关税影响的行业,其内需逻辑和消费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市场正在逐步消化特朗普上任所带来的影响,重新找到平衡点。
总的来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强的。
A股后市仍将活跃,但指数未必会持续大涨
A股能否持续上涨,大概是每一位股民最关心的话题。事实上,不同的板块、不同的行业之间,差异很大。
我们能看到,一些板块的三季报业绩很好,股价涨幅很大,可以看作是市场的估值修复。有一些板块则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又或者说投资者存在投机心理,愿意给这些所谓的并购重组抑或企业技术上的创新以更高溢价。
现在的A股总体还是非常复杂,很难一概而论。从我个人的视角看,9月24日是整个市场的分水岭,最后未必是指数上涨了多少,有可能是企业估值修复,有可能是市场愿意给予更高的溢价,也有可能是投资者享受到了公司发展所带来的分红与股息种种。
回顾A股历史上的几轮牛市,区别还是很大的。考虑到市场的整体流动性情况、杠杆的情况,以及背后更大的人口结构背景,包括中美关系,都很难再出现2015年上半年指数快速上涨的场景。
这一轮行情,更多还是受政策牵引,外加外部种种冲击所带来的板块轮动与机会。
未来,A股市场整体会很活跃,至少相对于过去两年那种财富不断收缩所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会有极大改善。
需要指出,A股的总体波动仍会比较大。毕竟政策面传导到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需要时间,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此外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的政策冲击也会被逐步消化,反映到企业层面,则将影响着A股企业业绩。
无论外界如何,中国这一轮系统性的反通缩举措,包括对资本市场的支持,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这的确增强了资本市场的韧劲,也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2025年,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的表现可能都不错,是一番多年未见的景象。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中,有泡沫甚至泡沫很严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是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我们就无需过度干预,更不要有过度的“父爱主义”。2024年9月份之前市场没有泡沫、死气沉沉的状态才是更令人担心的。
对于A股,我们期望它越来越好。但要走出指数量级的牛市,仍有赖于需求端的改善。
不要借钱炒股、卖房炒股,投资是件复杂的事
虽然股市涨了,但具体到每一个投资者能否赚到钱,则是另外一回事。有句话说得好,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牛市才是亏钱的时候,甚至会比熊市亏得更惨。
所谓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场有其自身规律,并非利好政策出台后就呈现直线上涨状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一定要具备风险意识。
首先,不要过度追涨杀跌,去炒所谓的热点,除非你具备相当的本事和运气。
更要警惕的是,随着二级市场火热,不少自媒体平台涌现出了一大批股票“大V”,大量财经主播通过直播形式向观众推荐股票,甚至直接推荐个股。
这种现象本身是违法违规的,平台有责任,监管部门也要予以严厉打击。作为普通投资者,更不能盲目相信这些所谓“大V”的言论,要树立起投资的合规意识。
其次,不建议加杠杆炒股和卖房炒股等行为。
在股市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叫“幸存者偏差”。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那些幸存下来的案例,而忽略了那些已经失败或消失的样本。
常常有人说,看到朋友卖房炒股,看到前同事借钱炒股,结果都实现了财富自由。只能说他们险中求富贵,成为了极少数的幸存者。但对于这种行为能否效仿,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所谓“投机”的成功概率其实非常小,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走通这条路。假设一个普通投资者加上三倍五倍杠杆投入股市,最终也没有成功,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我既不建议你卖房炒股,也不建议你加杠杆炒股。如果你有些闲钱,建议先感受一下市场的波动。你必须跟随着市场波动,甚至遭受了市场的毒打,才能悟出股市的真谛。
最后,面对股市的种种“诱惑”,要始终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投资者。
在A股,普通投资者相比上市公司股东,天然就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在规则完全统一的时候。原因就在于,A股和其他成熟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往往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其股权大部分都高度分散,很难找到大股东。相比之下,A股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一股独大,当然这也是A股的核心问题。这种状况下,普通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力量完全是不对等的。公司到底值10块钱、15块钱还是8块钱,大股东比你想得清楚。
为什么现在市场上会出现很多所谓的“清仓式减持”?究其根本,就是大股东对市场高溢价的一种自然反应。在力量不对等之下,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导致中小投资者高位接盘。
从过往的经验看,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是被市场教育出来、毒打出来的。没有真正亏过钱的人,很难建立起风险意识。一个最近的例子是,股市在国庆节前的几个交易日迅速上涨,不少人都赚到了钱,新股民开户也如火如荼。结果节后的几次下跌,一下就套住了很多人。
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多观察、多认识这个市场,不要着急。我们都很普通,都很难规避人性的弱点,也有很多事情不掌握不知道。即便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依然不能保证不亏损。投资其实很复杂,不能把它的门槛想得太低。
闭眼买房的时代结束了,均衡分散的资产配置更保险
总体来说,我不主张普通投资者投资股市,风险太大,特别是A股。投资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买债券、换外汇、买黄金。成熟的投资者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相对熟悉且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只要你能保证本金不亏损,就已经跑赢了95%的投资者。
另外要注意到的一个大趋势是,在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家庭的资产配置中,不动产的配置比例正逐渐缩小,金融资产的比例正逐渐提高。而金融资产的投资方式就像上述所说的,可投资于固定收益、保险、理财、基金,包括现金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
对于年轻人的资产配置,我建议也要从长计议。年轻人未来可能涉及到租房、买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规划的很多。总体上也应该习惯于资产收益率比较低的状态,去做多元化的投资。
我不建议年轻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甚至专门辞职去炒股,成功的概率极低。也不要把大部分的资金都配置到股市,风险太高。
我们要逐渐适应利率下行、总需求弱化、资产收益率较低的状态。闭着眼睛买房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或对冲风险,就需要多元化地去进行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均衡分散的投资方式,甚至投资币种都是多元化的,相对来说更适合普通投资者群体。(采访整理/记者 陶娅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