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鸥, 倒在了商汤最难的时候
2024/01/15 | 作者 陶娅洁 | 编辑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一切都来得猝不及防。
2023年12月16日下午5点左右,商汤科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公司创始人、人工智能科学家、浦江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因病救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5日23时45分永远离开了大家。
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发布朋友哀悼:“你真的不知道明天先来还是无常先来!巨星陨落,天妒英才,沉痛悼念。”
现年55岁的汤晓鸥,有着丰富的人生履历和亮眼的标签。
他被业界称为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早在1992年,他就开始学习人脸识别算法。毕业后,汤晓鸥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实验室,继续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研究。2005年至2007年,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担任视觉计算组主任;2008年,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室任主任和研究员。
在学术上,他也笔耕不辍。据2023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网站数据,汤晓鸥发表的论文多达400余篇。连商汤联合创始人、CEO徐立都是汤晓鸥的“徒弟”。
某种程度上,汤晓鸥就是商汤重要的技术源泉。
而今斯人已逝,对于上市仅两年、依旧未能实现净利盈利的商汤科技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边做AI边烧钱
汤晓鸥“一战成名”,最早源于和Meta前身Facebook在人脸识别领域的比拼。
2014年3月,Facebook对外发布了一项名为Deepface的人脸识别技术,其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7.25%,已接近人眼的识别能力。
紧随其后,汤晓鸥团队发布了独创的“高斯面部”(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按此算法,人脸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8.52%,比脸书的Deepface还要高上1个百分点,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脸识别能力(97. 53%)。
自2014年6月起,汤晓鸥团队开始发表DeepID系列算法。据悉,该系列算法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由此开启了整个人脸识别行业技术落地的时代。
很快,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慕名前来,豪掷数千万美元投资商汤早期团队。据说,“这是IDG少数没有看产品就投资的项目。”2014年10月,商汤科技正式成立。
从2015年至2021年间,商汤科技吸引了无数著名机构投资者,累计融资12轮,共计52亿美元。这也助其成为全球估值最高、最有价值的AI独角兽之一。
大量的融资,也使得商汤科技有能力进行代价高昂的研发。
一个细节是,2015年到2017年期间,汤晓鸥团队不断用上亿人脸进行训练,只为了追求在准确度上再提高0.01%。
用人类进行反复训练,特别是上亿人脸,涉及不菲的费用。再加上AI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力,通常需要不断加大投入。
从商汤科技招股书及财报来看,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普遍占收入的一半以上。
2022年,商汤科技研发投入40亿元,营收38亿元,研发占营收的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5.2%。
除了研发开支,商汤科技的行政开支也显得非常“巨额”。
此前,“商汤科技三名高管年薪11.92亿元”的话题曾引爆网络。据其招股书,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 公司高管徐立、王晓刚、徐冰的薪酬分别为5.12亿元、3.75亿元和3.05亿元,总计达到了11.92亿元。
虽然商汤方面曾表示,上述三位高管薪酬中大部分以股权为主,实际包含奖金在内的高管薪酬范围为200万至300多万人民币。公司创始团队的激励主要为长期股权激励,并公告延长股票禁售期,但这一情况依然引发了业界担忧:一旦他们减持套现,对于商汤无疑是一场“地震”。
2022年,商汤集团销售开支达到9亿元,同比增长32%。除了营销等活动带来的费用增加,雇员薪酬开支也依旧“可观”。
在生成式AI应用布局火热、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跑步入局的当下,商汤豪掷资金投入研发,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来自各方的担忧也一直伴随着商汤的发展。
抢跑上市,压力倍增
作为国内AI独角兽,商汤科技也曾是“最靓的崽”。
早期众多资本追捧时,商汤科技高管曾说,商汤不是谁想投就能投的。汤晓鸥也直言,“我们不是烧钱的公司,是能赚钱的公司,可以做到盈亏平衡。我们的融资不是用来烧的,而是做伟大的事。”
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于港交所正式上市,发售价为每股3.85港元,最高曾达9.7港元/股,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这也标志着,商汤成为“AI四小龙”(旷视、云从、依图及商汤)中最先上市的那一个。
早期投资了商汤科技的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直言,“商汤创立之初,AI还是一个不太受人关注的领域。但短短数年,人工智能对各个行业的改变已全面铺开。”而商汤科技给自己的定位,也是一家“赋能百业,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然而从商汤当下的经营状况看,却并不领先。
2023年上半年,商汤科技毛利率为45%,相较上年同期的66%大幅下滑超20个百分点;经调整净亏损为23.93亿元,亏损程度远超其14.33亿的营收规模;应收账款高达77.26亿元,是收入的五倍。
而从2018-2023年上半年的五年半时间里,商汤科技累计亏损额高达469亿元。
针对庞大的应收账款,商汤遭到了美国做空机构灰熊的阻击。2023年11月底,灰熊发布报告,质疑商汤核心面部识别业务增长乏力以及伪造收入。报告还列举了两起法庭案件,认为商汤通过循环贸易来伪造收入。
对此商汤迅速回应,表示灰熊指控内容为拼凑的旧信息,包括大量不实陈述和对公司业务的误读。
但负面的影响已经造成。做空报告发布后,商汤股价盘中一度跌至1.3港元,创近一年多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资本对 AI 企业的风险评级已然上升,开始“用脚投票”。
2023年7月,商汤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收到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 Taobao Holding Limited 通知,其已经有序出售所持有的商汤所有 B 类股份。这意味着,阿里选择退出曾经投资多年的商汤科技。同月,软银一次性减持了1490.4万股商汤股票,持股比例由13.04%降至12.99%。
上市之后的商汤,面临的外界质疑和挑战,显然比上市前要大得多。
押注大模型,前景未知
从学术圈走到商业世界,“值钱的技术如何赚钱”,一直是悬在商汤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计算机视觉出发,商汤的AI探索涉及多处,包括以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车为代表的领域。
2023年上半年,面向政府的智慧城市业务继续承压,营收在上年同期腰斩的情况下,继续大幅下滑近60%。
出现下降的还有智能汽车业务,同比下降30.5%,而上年同期还实现了超过70%的增长。
相比之下,表现较好的是智慧商业和智慧生活业务。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是智慧商业,为商汤贡献近六成营收。商汤称,这主要受到AI大模型和生成式AI产品的落地推动。
在财报中,商汤花了不少篇幅讲述了其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产品的研发布局,并透露相关营收达到2.9亿元,同比暴增670%。
这似乎给此前苦于缺乏落地场景的商汤,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商汤近一年的动向来看,也开始频频围绕大模型做商业化布局。
2022年8月,商汤发布了一款名为“元萝卜SenseRobot”的AI下棋机器人,还请来郭晶晶代言,不过反响并不热烈,还被网友吐槽为“伪需求”、“门面性质的东西罢了”。
2023年4月,商汤科技推出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在政企、智驾领域都带来诸多突破。
此外,商汤还推出了对标 ChatGPT 的大语言模型“商量 SenseChat”、AI 文生图创作平台“秒画 SenseMirage"、AI 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如影SenseAvatar”,并在上海建立了超3万块GPU的算力大装置。
生成式AI和大模型似乎给商汤带来了几分想象力。在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看来,当下这些AI产品,大部分都以招投标的形式面向政企客户,在整个过程中,压价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企业利润也受到很大影响。
“等C端产品大规模上市和应用后,企业才会迎来盈利的曙光。并且这些产品大多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且同质化严重,距离真正触达消费者,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张毅对记者表示。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与其他提供大语言模型的企业相比,商汤在技术与人才、算力供给、资金等方面具备优势。但与互联网公司、华为、科大讯飞等相比,商汤在稳定的盈利模式和落地应用生态建设方面略有不足。
无论如何,灵魂人物的突然离世,对当下的商汤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6月14日,汤晓鸥在商汤科技持股比例为20.63%。
而在2022年11月底商汤科技所发布的公告中强调,汤晓鸥(连同徐立、王晓刚、徐冰及由彼等控制的实体)已自愿承诺,自2022年12月30日开始起计的两年期间内,不会出售于2022年11月30日由汤晓鸥或汤晓鸥控制的任何实体持有或实际拥有的任何商汤股份,以展现公司高层对商汤长期价值及前景的信心。
想必,为了不辜负汤晓鸥的期望,商汤也将在动荡中前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