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海绵城市”应对气候挑战
2022/12/15 | via.媒体 美联社 | 收藏本文
中国正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挑战。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的影响,一名中国景观设计师一直在证明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打造“海绵城市”。
在北京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的俞孔坚表达了对能够经受住多变的气温、干旱和强降雨的城市的愿景。俞孔坚说,亚洲许多现代基础设施是建立在从欧洲引进的理念之上的。他认为这些理念不适合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季风气候。他指出,洪水在许多亚洲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这是由建筑上的错配所致。
俞孔坚谈到了大城市的混凝土和钢铁基础设施,以及利用管道和水渠将水排走的做法。他说:“这根本没有复原力。这些都是徒劳的。”
相反,俞孔坚建议利用自然资源或“绿色基础设施”来创建具有防洪能力的城市。他说,通过在城市中心创建大的蓄水空间(如公园和池塘),雨水可以留在原地,从而有助于防洪。理论上,海绵式基础设施也为水的下渗并在干旱时补充地下水提供了途径。
中国对气候变化和城市适应性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大约出现在10年前。在2013年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将“海绵城市”的理念纳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一项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2015年中国启动了16个“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又增加了14个。
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补贴刺激了吸水性基础设施的兴起,包括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
在中国,一个“海绵城市”示范园区设在中国南方城市南昌的东北角。10月中旬,工程师正在对一个占地126英亩(约合51公顷)、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公园进行改造。该公园的设计初衷是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影响。
鱼尾洲公园以前是一个煤灰倾倒场,建在城市低洼地段,它旨在为周边社区和商业区调节供水。粉煤灰是煤炭燃烧的副产品,与土壤混合后,在湖中形成一个个小岛。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方媛(音)说,被植物根部固定住的混合物可以防止灰渣流入水中。
在干旱时期,这些水可以被抽取、净化并用于植物灌溉。方媛表示,该公园是一个“生态水族馆”,能够在汛期收集100万立方米的水,这意味着水可以被利用,而不仅仅是排入污水系统。这个公园还是受到干旱等极端天气干扰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