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汛期反枯”的极端干旱
2022/09/1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摘要:针对越来越严重的旱灾,不少地方已行动起来,四川省率先启动了“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随着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加大了下泄流量,湖北沿江各地多举措引水;湖南多个乡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短缺,消防员送水以解燃眉之急;安徽黄山部分乡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紧缺,当地派出专业队伍打井抗旱,保障村民用水。
中央气象台8月18日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后,8月20-22日,又连续三天发布干旱橙色预警。媒体报道称,这是自2013年8月以来,中央气象台9年来首次发布的干旱预警。预警显示,江西、湖南、重庆、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四川大部等15个省份,有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大旱。至少到8月25日,旱情仍在继续发展。
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少四到五成,为1961年后历史同期最少,“汛期反枯”。到8月23日,本轮高温天气已持续68天,超过了2013年的62天,已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这次高温,40摄氏度以上的覆盖范围历史最大,达136.5万平方公里,远超2013年的77.6万平方公里。重庆北碚、奉节,河北正定等多地,最高气温都达到44℃及以上。
据水利部信息中心的数据,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到八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来水量分别少了四成多、近七成。洞庭湖、鄱阳湖相继于8月4日、6日低于枯水位,分别是1971年、1951年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一年。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只有6月的1/4,创造了历史上罕见的枯水季。按国家干旱等级划分,夏季连续无降雨天数在46天以上,即为特大旱。
水利部8月20日数据显示,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省份耕地受旱面积3299万亩,有246万人、35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有记者探访发现,洞庭湖在短短一个月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已“瘦成一道闪电”。水域面积剧减,湖床已变成广袤草原,大量鱼类被困死亡。洞庭湖边的一农户种植了十多亩水稻和一些黄豆、棉花,据农户说,黄豆已经绝收了,棉花和水稻急等水灌溉,减产已成定局。
来自鄱阳湖的报道也同样如此,一个多月几乎没下一滴雨。江西省庐山桃林村村民张文烈种了300亩水稻,可能有100亩会绝收。村民称,因为干旱,中稻目前无法灌浆,没能“上粮”,如果即刻下雨,还能有点收成,再晚几天,基本颗粒无收。一季稻也因异常的干旱,每亩地稻谷产量缩水了三成。庐山市一农业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收购的稻谷,不少只剩谷壳,即使不是空谷,里面米粒也只有去年一半大小,质量较往年差很多。很多粮食收购公司都在观望。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旱灾,不少地方已行动起来,四川省率先启动了“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随着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加大了下泄流量,湖北沿江各地多举措引水;湖南多个乡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短缺,消防员送水以解燃眉之急;安徽黄山部分乡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紧缺,当地派出专业队伍打井抗旱,保障村民用水。
大旱至此,各地都应有抗长旱和抗大旱的应急方案。首先需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其次保障大牲畜饮水,再次是保障秋粮作物的灌溉用水。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有优化用水秩序的意识,要保证当前用水,也需做好未来用水规划,处理好生活与生产用水的关系。各地水利部门需精准调度水利工程,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一切可用水源,以防止有些地方仍无降雨,严格按调度计划分配用水,加强跨区域调水,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
其次,各地需重视旱灾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水电短缺、火灾等。干旱虽演进缓慢,但它积累的各类风险会越来越大,趋势不易监测,常会导致重大灾难性后果。所以各地政府需把情况预估得更差一些,才能让应对方案留有一定余地。各地管理部门在制定应对方案时,要有系统性思维,全面分析旱灾可能带来的问题,多方面制定应对计划,才能减少旱灾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其三,如此极端的干旱,极可能导致秋粮大幅减产。秋粮占到全年粮食产量的75%,如何能让秋粮多收一些,应成为各地当下的主要任务。目前耕地受旱面积已达3000多万亩,据媒体报道,中东部的一些地区中晚稻、夏秋玉米、红薯、高粱、大豆、花生等作物,受干旱影响严重,再这样旱下去,不少作物秋收无望。各地需积极行动起来,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调配水源,缺乏水源的地区,也要通过机械、机井等方式,尽可能寻找水源。受灾较重的地区,要及时改种晚秋作物,或改种一些短期秋季农作物,如萝卜、土豆等,减轻干旱对粮食减产的影响。
不少地方为农民投保了农业保险,农业和保险部门要及时深入受灾地区查勘定损,快速理赔,让受灾农户能生活下去。如江西瑞昌市财政部门,2022年就筹措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300万元,为投保农户提供9000万元的农业风险保障,如今派上了用场。当地农作物受灾严重,当地保险公司接到报灾后,第一时间来到现场,评估灾情,快速理赔,减少了灾民的损失。
由于中国多年未出现特大旱灾,各地可能经验不足。但应对如此罕见的“汛期反枯”的极端旱灾,各地需多方面发动各政府管理部门、应急部门、保险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快速地行动起来,才能减少旱灾给社会和民众带来的损害。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