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程:东莞迈入″双万″时代(下)
2022/03/14 | 作者 王蔚明 | 收藏本文
湾区伙伴
2017年4月1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组最新的全球夜景图(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这一全球夜景图由NASA下属的地球观测站制作,根据苏奥米国家极卫星(Suomi NPP)在2016年特定时间段拍摄的各地夜景照片合成。卫星夜景图可以直接反映世界各地的工业化和城市(群)化水平。
在这一张夜景图上,从广州天河途经东莞到深圳南山,约100多公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
在交通上,东莞拥有“左右逢源”的优势。广深两大一线城市,通过东莞而连通,东莞成为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穗深城际、莞惠城际、南沙大桥、莞番高速一期、花莞高速建成使用,与广州、深圳地铁全面加强规划衔接。纵横的路网如毛细血管一样,将东莞与湾区其他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东连深圳:根据规划,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东莞将与深圳通过轨道交通连成一体。
西连广州:广深港高铁、广深动车、穗深城际都通过东莞而连通,未来广州22号线有望通过南沙连通东莞南沙,广州28号线有望通过东莞松山湖与深圳对接。
东莞通过“双城联动”,与广州、深圳都市圈融合发展,一批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南部九镇率先对接和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东莞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关键连接点上,是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随着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东莞将成为整个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东莞将与广州、深圳共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经济带,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在广深港澳四大城市的环绕中,再次启程和跨越。
〓 东莞港
“点、线、面结合”,打造湾区“最佳伙伴”“最佳拍档”
随着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出台,特别是随着前海合作区扩区、香港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轨道交通和跨珠江口通道的加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各个重大平台已经连成了一片,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东莞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推动改革发展,促进东莞制造业优势与广深港澳等城市现代服务业优势互相促进、强强联合。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东莞与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最佳策略。东莞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吸收利用在大湾区城市群中,香港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教育资源,广州著名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圳最前沿的创新资源,依托东莞拥有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广阔腹地和应用场景,采取“点、线、面结合”,深化与广深港澳等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合作和互融互通,与大湾区各兄弟城市成为创新“最佳伙伴”“最佳搭档”。
在“点”上,以“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为重点,主动加强与两个合作区的产业共建、创新协同、区域联动,强化对全市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推动滨海湾新区积极对接港澳、联动前海;推动水乡功能区建设富有水乡特色的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与广州开发区携手打造“穗莞合作先导区”;推动银瓶合作创新区探索跨越式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线”上,以临深的南部九镇率先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新样板,南部九镇五年后GDP总量要占全市的40%,成为全市重要增长极。
在“面”上,全市全域力争五年内形成2个GDP千亿镇街、3个以上800亿镇街、5个以上500亿镇街的先行发展序列,其他镇街也将力争五年内发展规模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连接与服务
依托“湾区思维、国际视野”,东莞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进一步形成东莞与广深两地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科创业之间的错位发展,深度融入湾区,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通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积极开展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组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面向大湾区启动首期20余个开放课题。
东莞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城市也由此成为科创人才集聚发展的热土。全市吸引高端人才1187人,其中院士21名(含外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通过着力强化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战略合作,推进科研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通过着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强链补链拓链,联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东莞在信息、材料、生命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成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东莞转化应用。
通过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东莞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共同承担关键技术和设备预研项目,深度参与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逐梦大湾区,港澳青年的东莞梦
2019年,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列为建设任务之一,以引导更多创新创业青年来到松山湖落户生根。
李群自动化正是作为香港技术青年聚集东莞松山湖创立的顶尖科技企业。
2010年底,正在香港科技大学修读博士学位的石金博、俞春华跟随导师李泽湘教授来到东莞松山湖,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2011年3月,石金博和俞春华团队到东莞松山湖创立了李群自动化,专注于做小型轻量级的工业机器人。在他们看来,东莞有着完善的产业供应链,珠三角地区有需求庞大的市场。立足东莞,李群自动化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由于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加上身负香港科技大学高材生的盛名,李群自动化的创始团队深受创投资本青睐。2016年,李群自动化已经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
40多年来,大批香港商人到此投资办厂。而今像石金博、俞春华一样,许多来自香港的技术青年北上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创业寻梦。与上一代的香港商人带着资金来不同,这些从香港来的创业者则是带着前沿科学知识以智识造富。
谢智衡是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博士, 2019年,他来到松山湖创立妙智科技,主要从事手术机器人的应用研发与生产。依托便利的产业链条件,疫情期间,谢智衡及其团队在研发生产一款智能测温产品时,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香港青年邓文俊在香港创办一家增强现实(AR)公司,2020年,邓文俊用了两个月时间游走于粤港澳大湾区10个城市,最后选择在东莞松山湖创立创龙智慧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像石金博、俞春华、谢智衡、邓文俊他们一样,在松山湖,奔波在香港与东莞之间的青年不在少数。他们带着项目过来创业,激情满怀。截至目前,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经累计吸引了90多个港澳青年创业项目落地发展,项目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魅力之城
“这是一座有两千年底蕴的城市,独特的气候、多样的地貌、发达的水系,造就出丰饶的物产……洗尽铅华,这里的人们依旧因循时节,用淳朴的民风把天时的赐予,凝聚在餐桌之上、美味之中。”这是《寻味东莞》第一集《得天独厚》一段极富诗意的解说词。
大年初一(2月1日)开始,《寻味东莞》再次登陆央视财经频道(CCTV-2),大岭山烧鹅、中堂鱼包等一道道特色莞味美食,为人们开启了新一年的好意头。
《寻味东莞》用近20个人物故事、130多种食材和菜式,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发现东莞最真实的样子,把东莞一日三餐的地道风味、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在烟火升腾间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东莞,彰显了城市在“制造名城”之外的别样魅力,“原来世界工厂也有地道好味!”
1839年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奠定了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文化地位。近几年热播的《制造时代》《寻味东莞》,让外界看到一个充满着人情乡愁的东莞。宏远十一冠、篮球世界杯和亚马、莞马,也擦亮了东莞“全国篮球城市”“全民运动之城”的名片,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东莞。在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名中,东莞从全国261座地级市中脱颖而出,位列全国传播百强榜第二。
在第一财经旗下的城市数据研究机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东莞连续五年入围新一线城市。这份榜单更是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从城市人活跃度、城市枢纽性、创新氛围指数出发,展现了一个区别于以往视角的东莞,不止于制造,年轻、活力、可塑、潜力才是这座城市的本色标签。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东莞是凭借着优秀的城市人活跃度、未来可塑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稳居新一线城市之列。
在这一榜单中,“城市人活跃度”指标,东莞位居新一线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7;未来可塑性,则位于新一线城市第9、全国城市第13。排进全国城市TOP15的指标则包括:基础商业指数、物流通达度指数、消费活跃度指数、社交活跃度指数、夜间活跃度指数、休闲丰富度指数、创新氛围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消费潜力指数、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
东莞的“年轻人指数”仅次于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抢位新一线城市第2、全国第5。770万年轻人成为东莞发展“密钥”,整个城市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年轻人占比的增加,说明东莞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愈发强劲。
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在人口分布上,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为81.41%,东莞也成为所有上榜超大、特大城市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市。
年轻人的涌入,不仅印证了东莞的城市实力,更让东莞城市更显活跃。东莞的魅力,如同不断奔涌到这座城市的后浪一般,蓬勃盎然,活力十足。
“社交活跃度指数”位于全国城市第6、新一线城市第3;外来工作人口数量,高居新一线城市第2、全国城市第6;一个更有意思的数据是,东莞是全国拥有最多便利店的城市。
〓 夜幕下的东莞市民服务中心热闹非凡。
璀璨的城市夜景不仅是城市形象的代名词,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体现,东莞的夜间灯光强度全国第3。
人的活跃,为不夜城注入不眠活力。入夜时分,东莞市中心城区的地标建筑纷纷亮起彩灯,都市霓虹闪烁。藏身在横沥的“彩虹村”——678艺时代成为东莞新晋“网红打卡地”。这里有红砖青瓦、可爱呆萌的涂鸦、梦幻的夜景;白天这里是年轻人的网红拍照打卡地,入夜后,缤纷绚丽的墙绘画把旧村庄装扮得惊艳多彩,门口灯光字体赫然写着:“月亮不醉,我不睡”,击中了年轻人夜晚的活力时刻。
作为一座年轻人聚集的城市,这里充满对新潮事物和时尚生活的追求。近年来,立足传统玩具产业基础,东莞涌现出一批潮玩生产知名企业和潮玩头部IP,已逐渐兴起成为“潮玩之都”,北京冬奥会、漫博会等盛事都缺不了东莞潮玩的身影。
在这样的活力城市氛围之下,城市创新的活力得以激发,截至2021年11月底,东莞各类市场主体达144.83万户,同比增长8.90%,连续8年保持10万户以上的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活力不仅体现在年轻态,更体现在这里众多的节事活动。粤港澳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漫博会、台博会、加博会、智博会、虎门服交会、大朗织交会等,都是东莞经济活力的精彩演绎。
百度地图基于开放平台海量位置服务大数据、POI大数据和交通出行大数据基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位于全国第三。
2021年12月,《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同步公布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东莞共有长安、虎门、厚街等15个镇跻身全国百强镇。
2021年10月,在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中,东莞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最具潜力城市。
今天的东莞,正以崭新的面孔,不断创造辉煌。
未来,东莞将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努力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一个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正冉冉升起。
〓 虎门炮台与虎门大桥古今交融,见证了城市的历史与变迁。
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54岁的湖北籍务工人员吴桂春2020年6月24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中的一段离别感言在网络走红。
图书馆留言农民工吴桂春的故事让外界看到了东莞公共服务的温度。书香成为这座城市最大的眷恋,也成为东莞文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
今天,千万人口与城市的共生共荣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挑战。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建设文化强市
2020年6月9日,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率队来莞,调研东莞记忆、博物馆新馆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情况。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的何镜堂院士说:“我非常愿意和团队一起为家乡贡献智慧力量和实践经验。”
可园、莞城粮仓、金鳌洲塔、鳒鱼洲、下坝坊是东莞城市历史发展的写照。沿着这条文脉,东莞用一个7.5公里历史游径主环串联起可园、金鳌洲塔等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东莞记忆”,致力将其打造成为保护传承以及活化莞邑文化的示范项目。
从更广阔层面思考万亿GDP城市的文化地位问题,以及千万人口城市的文化供给和文化认同感的问题,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发展,正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良好的城市形象能有效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内,当市民对城市的文化形象感到认同和自信的时候,个人与城市就真正地融为一体、共生共荣。
2020年,东莞提出用3年时间把东莞建设成为“品质文化之都”。在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下,东莞开放包容、温暖有爱、书香四溢,变成了柔软浪漫的“文化绿洲”,“全国篮球城市”“非遗墟市”等一批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化工程、文艺创作生产提质工程、文化空间布局优化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程、体育运动活力增强工程等文化发展“十大工程”。激情赛龙舟、古韵书简舞、动感赛车、稻田里的欢乐时光、森林诗歌节、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在这座城市能看到的各种赛事文体活动,让这座青春活力之城迸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春节期间,东莞500多项文旅体惠民活动,让在东莞过年的市民游客时时刻刻感受东莞的暖意和诗意。《寻味东莞》、千角灯和粤剧再次“破圈”,登上央视等媒体。
〓 全球潮玩9成东莞制造,世界工厂变身潮玩之都。
在“双万”城市的新起点、新赛道上,东莞将坚持文化引领、文化立市,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重点文化名片,集中力量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梦想之城、成长之城”,建设富有内涵、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市”,塑造与万亿GDP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形象,提升千万人口的文化供给质量,增强千万人口城市的文化认同,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氛围保障和形象支撑。
“双万”城市的人才红利时代
得人才者得天下。
作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竞跑“双万”城市新赛道上,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通过构建高品质低成本的宜居宜业宜创环境,加大力度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居住一体化的新型人才社区,打造人才投融资平台,东莞成为各方人才等扎根发展的新热土。
目前东莞人才总量258.4万人,稳居全省第3、地级市第1。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已有18.3万人。
在这里,无论你是创业企业家、普通市民,还是新来的大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城市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温度。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全面整合全市所有政务服务热线及网上服务渠道,实现热线接听“一呼即应”、诉求办理“一次办好”、政务服务“一个标准”、服务资源“一网互联”,零距离听民声、解民忧。
“企莞家”为企业提供政策“一站享”、问题诉求处理、金融超市、项目全流程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民生大莞家”通过进一步健全民生诉求收集、处理、反馈机制,切实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
“莞邑启航逐梦湾区”就业创业计划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全链条就业服务,让高校毕业生在东莞有用武之地,有成长之望,无后顾之忧。
“是人才,进莞来”,2021年12月8日上午, 东莞举行“是人才进莞来”人才政策发布会,就《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作发布说明,“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能够充分展示东莞敞开怀抱拥抱天下英才的诚意,能够充分体现东莞求贤若渴、尊才爱才的城市温度,是全市上下引进人才的最大共识。”
《行动方案》是为东莞市在“双万”新起点上争先进位提供支撑,并同步起草28项配套政策,形成“1+28”人才政策体系。
从2022年起,通过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东莞将用3年时间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并对每个团队予以5000万元至1亿元的资助,引进300名以上博士人才,引育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引进千名拔尖领军人才,培训100万产业工人。
“双万”新时代,东莞正努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享受高品质生活、人人都有归属感认同感的城市,让千万人口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与城市共生共荣,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
〓 2021东莞人才之夜晚会
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
城市发展升级的过程,也是重塑城市格局的过程。
近年来,东莞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打造城乡共融、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文化繁荣、近悦远来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东莞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围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提出“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努力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打造“新高地”离不开空间布局优化和支撑。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动城市发展向集约式内涵提升转变。“三心三副多节点”“一心两轴三片区”“三江六岸”未来城市蓝图由此开启。
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心”都市核心区,水乡新城、常平、塘厦三大副中心,各镇中心区与轨道枢纽站等重要节点构成的“三心三副多节点”拓展了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格局。
行政文化中心与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和鸿福路山水文化轴,南城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历史文化区、黄旗南生态科创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全面提速,“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新变化不断给人们以新惊喜。
2021年5月,由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贯通,设立东江水韵、莞草方晴、乐活江畔三个节点空间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对外开放,白鹭翩飞,繁花点缀,东莞市民欢乐畅游、娱乐打卡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围绕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三江六岸”滨水空间、黄旗南T型生态轴带,构筑连山串水融城“翡翠绿链”。这样一幅城市场景即将在这个城市的“双万”新时代呈现。
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可感知的过程。城市的一街一景、一草一木,细微之处都彰显着它的城市底蕴,让人感知到城市的温度。
2019年,东莞大道景观提升,让这条全长16.6公里的道路成为城市道路颜值担当。从三元路立交节点到旗峰公园,大腹木棉、腊肠树、黄花风铃木、银叶金合欢、黄钟花、黄槐、黄金熊猫多类时花争相绽放,一起构成一条 “金色未来”主题景观带。到了夜晚,东莞大道两侧楼宇灯光绚丽缤纷,与大道车流尾灯频闪交相辉映,整座城市尽显繁华景象。
2022年春节,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二期全线贯通,鱼塘、花径、山道、驿站,集儿童游乐、田园风光、山湖自然景观等于一体的景观风貌与游乐设施,为市民们提供又一个新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一文体带绿道也是东莞首条儿童友好型绿道。
碧水蓝天是城市最好的名片,东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向更高水平跃进。
〓 华阳湖龙舟赛
2021年6月2日上午11时30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今日中国广东篇·粤百年风云路 启时代新征程》中,直播连线画面转播到茅洲河长安段5号亲水平台处,不远处的茅洲河上,来自东莞长安、洪梅等地的6支龙舟队伍,犹如离弦之箭,“嗖嗖嗖”地往前方去。央视主持人在直播中指出,“曾经的臭水沟,早已是水草萋萋、鱼翔浅底、碧道环绕,茅洲河的昨天与今天,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几年来,全市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后,茅洲河及周边有了很大的变化,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运动健身的市民,构成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茅洲河已然成为了市民游览打卡的“生态河”。长安镇依托茅洲河打造智造长廊,在沿岸集聚了一批优秀智造企业。
茅洲河环境变美的同时,沿线居民也开始共享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密林入口公园”“GOGO创意园”等九大主题公园也建在家门口,越来越多企业和人流集聚在此,河边风景也成了出租屋推介的卖点。
东莞积极开展蓝天保卫战,持续强化多种大气污染源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让“东莞蓝”更加亮丽。2021年前三季度,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东莞市优良天数占前三季度有效天数的82.4%。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体现在监测数据上,更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当越来越多的人拍照晒蓝天、晒美景,蓝天,就是最好的指标。“东莞蓝”不仅刷屏朋友圈,还获得专业机构的认可。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2021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东莞排在第19,跻身全国20强。
“我妈妈是环卫工,早上4时30分开始清扫马路,5时25分路灯熄灭,这时天还很暗,清扫很不方便,申请灯亮延迟15分钟。”这是2021年9月,东莞市大朗镇城管分局收到的一封群众来信,一个孩子希望给自己做环卫工的母亲多亮15分钟路灯,好让其更安全地作业。很快,大朗镇城管分局协调将该路段路灯的亮灯时间调整为晚上19:15到次日早上5:45(实际延长20分钟)。
小小举动,是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的一个小小缩影。
以千万人口福祉改善为根本,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成为城市的新追求。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教育扩容提质,交通搭建路网,医疗“顶天立地”,精准发力市民最关心的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岗位、停车位的“民生五位”问题,成就了一项项“幸福民生策”。
增强广大市民的家园意识,强化城市精神感召,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让广大市民更好地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增强“主人翁”意识,共建美丽家园。依托文明创建这一重要抓手,让文明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助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人人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使得人人拥有归属认同。大家把自己当作城市的主人,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社会活力的竞相迸发。
“莞版”社会治理之路,让千万市民“此心安处是吾乡”;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机协同,让这座千万人口城市治理得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今天的东莞,万家灯火闪烁,人民生活幸福感日益增强。
东莞明天,值得期待
“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篮球梦想,度过了人生起步的关键阶段,也切身感受着这座岭南名城的发展与进步。”现中国男篮、宏远男篮主教练杜锋表示。
作为中国首家民营职业篮球俱乐部、1993年正式成立的宏远篮球俱乐部,在2004年首次夺得CBA联赛总冠军之后,2019至2021年,宏远男篮完成第三次三连冠,一举成为“十一冠王”。
〓 在2020-2021赛季中,广东宏远队第十一次夺得CBA总冠军。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宏远男篮、“全国篮球城市”背后是体育为东莞这座城市带来的振奋意义。“篮球”成为东莞城市标志元素,不断激励人们在各自的“赛场”奋勇突破。
展望东莞未来发展,在站上“双万”新起点的特别时刻,传承夺冠精神,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辉煌“篮”图待续新篇。宏远男篮的夺冠精神将继续给予这座“运动之城”更多璀璨荣耀、承载更多希冀。
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代省长王伟中到东莞市,深入高新技术企业、滨海湾新区调研。李希书记强调,东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特别是一季度工作,在新起点上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东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为东莞保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政策支撑。
GDP破万亿,只是东莞城市能级提升的开始,未来东莞的发展值得期待。
城市经济时代“大城市、大格局、大发展”的新态势,对东莞的城市能级、综合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时代,新的发展格局正在推动资源要素流动发生深刻变化。应对这些挑战,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就是东莞在“双万”新起点继续向上突破的过程。
不忘来路才能走好新路,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
在新起点上,东莞将继续走在前列,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固根本、扬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千万人口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开创东莞工作新局面。
“双万”“双聚焦”“双实现”;“百、千、万”亿级先进制造集群;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从“世界工厂”向大湾区先进制造强市跨越;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三心三副多节点”“一心两轴三片区”“三江六岸”;“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一流科学家队伍、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队伍、支撑先进制造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更大规模的学历人才队伍、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吸引人才的“诗与远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梦想之城、成长之城;城乡共融、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文化繁荣、近悦远来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
这一系列关键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城市“双万”新征程的新画卷。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东莞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行稳致远、恢宏壮丽。
东莞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