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预收费模式”或将成为历史
2021/09/27 | 收藏本文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出台11个配套政策文件,将以“1+N”的“组合拳”严查“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剑指“预收费模式”。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在会上介绍,北京市线下培训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监管,总额高达9.68亿元。丁大伟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预收费”的风险管控,实施第三方银行存管和全额保证金监管模式,保证资金安全,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预收费”一直以来都是教培行业的“潜规则”,不仅K12、互联网教育、校外培训等都存在这一“恶习”,当前的热门赛道“公考培训”也不例外。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已有多家公考培训机构未按约定时间退还考生的培训费用。原本承诺在20天内退还给考生的培训费用,延后了3个月还未曾退还,这使得考生四处申诉、疲惫不堪。从这个角度看,教培行业的“预收费模式”已经成为甲、乙双方都深受其害的“行业顽疾”。
那么,为何公考培训机构会出现“退费难”现象?公考培训机构为何会认为自己也是这一模式的“受害者”呢?
要弄清这些问题还要从公考培训的“预收费模式”的起源说起。
“预收费模式”改写行业格局
“预收费模式”始于2015年前后,当时国内公考培训行业有两大龙头,中公和华图,在行业内甚至有“北中公、南华图”之说。据中公2017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当年他们加大了协议班的“预收费模式”的推广力度,积极引导学员报考协议班,大大刺激了收入增长。2017年,中公教育协议班占面授课程比例从59.02%增长到73.75%。与此对应,2017年中公教育的收入增加56%。
正是凭借这一举措,中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超越华图成为公考培训行业的老大。实际上,“预收费模式”带给中公教育的好处在于有了非常充裕的现金流可以用于投资。2018年中公教育用以投资的支出171亿元,但当年他们的营收数字只有62.3亿元,这期间竟然有高达109亿的差额,这些差额实际上就是这一模式创造的“预收费现金流”。显然中公教育将这部分现金投入到银行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财报显示2018年中公教育的理财收入超过1亿元。
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成为中公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后他们的营收数据步步攀升。2017-2019年他们的营收创下了一个个新高,2017年中公教育的营收约为40.3亿元,2018年这个数字直接跳高到62.3亿元,而到2019年这个数字就上涨到了91.7亿元。2019年,其投资支出已经升至270亿,获得投资收益高达2.59亿,占据利润总额12.41%,投资收益主要系理财及定期存款结息。仅2020年一季度,投资支出就达到了137.32亿,实现相关收益4900万元。
“预收费模式”帮助中公教育成功跃升为行业老大,同时也让更多同行看到了“快速增长的捷径”。
随后,包括全国性公考培训机构华图、粉笔以及各个省市的地方机构精图、大树、导氮、白雪、新途径等的一众同行都在2016年前后纷纷仿效“预收费模式”,很快“预收费模式”就成了整个公考培训行业的“潜规则”。最近,导氮教育的“退费风波”和粉笔教育的“裁员事件”就是“预收费恶果”的产物,值得行业反思和警醒。
当“预收费”成为教培机构吸纳社会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后,借用这些“预收费”资金,教培机构开始大规模扩张,迅速在全国膨胀式圈地,“预收费”成了他们撬动更大市场的“资金杠杆”。
“预收费模式”成为行业顽疾
当“预收费模式”成为行业“潜规则”后,意味着这种模式对所有业内玩家都是公平的,不再具有特殊性和差异化的优势,也意味着没有哪一家培训机构能独自利用这一“同质化”的模式来快速吸引考生,导致整个行业都忽视了“教学质量”和“企业战略”,陷入过度逐利的“行业内卷”和“增长陷阱”。
失去“产品优势”的“预收费模式”就只剩下“沉淀理财资金”这一优势,但很快这种优势也在逐步消失,因为“预收费”无法把控成本、无法计算实际收入,并且在贪婪资本的催生下,公考培训机构无节制地大肆扩张,开始自食苦果。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考培训行业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2015年前后,公考培训还没有今天这样火爆,当时参加考前培训的学员预计有1/3可以考取公务员,这也意味着培训机构的实际收入约为预收学费的1/3。
但今天,随着参考人数的增加,参与考前培训的学员人数也在相应增加,最终可以录取的学员比例由此前的1/3稀释到今天的1/30。
与此对应,公考培训机构的“实收款项”也在逐步缩减,并且随着更多培训机构涌入这一市场,整个行业的竞争还会更加激烈,而考生通过考试的几率会进一步下降,以此类推“实收款项”也将进一步缩减。
在行业内,一些公考培训机构已经开始“觉醒”,正在试图摆脱“预收费”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开始调整并探索新的模式,例如华图教育就一直强调他们的“非预收费”产品,粉笔发力“在线教育”,导氮教育则坚决取消“预收费模式”,狠抓教学质量和产品主义,谋求正确的战略之道,让公考培训回归教育本质,重塑行业新格局,开启行业新周期。
客观地看,与“预收费模式”相比,“非预收费模式”发展可能会比较缓慢,但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确定收入”,让公考培训机构避免盲目扩张、肥胖增长,更加准确合理地规划未来的战略方向,这无疑会推动行业更加稳妥健康地发展。
同时,这还有利于公考培训机构更加集中精力发展师资力量,将工作重心拉回教学、辅导的本源,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能力,最终为更多考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毕竟公考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大学生成功上岸、顺利就业,帮助更多人找到职业方向,而这才是公考培训行业发展的初心和重心。相信不久之后,为人诟病的“预收费模式”将成为公考培训行业的历史,整个行业也将顺利解决预收费、退费难等问题,重新回到合理收费、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