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变美,中国人整整拼了70年!
2019/10/09 | 作者 郭美丽 | 收藏本文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的城楼下人头涌动,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城楼下,30万人汇成的人海里,带着布帽,穿着中山装、军便装,剪着短发,穿着干部装和军便装的男男女女脸上洋溢着的开心,依稀能窥得几分时代的记忆。
与今天人们所追求的“白富美”截然不同,1949年的中国人所追求的是朴素的劳动美。
留着刘胡兰头,穿着干练的革命套装的女孩们,处处都透露着时代最潮的气息。
动荡年代留下的印记,毫无保留的体现在了衣着上。
民国时期风靡的旗袍女郎在这个时期,被视作了资本做派,是旧社会的象征。
这个时期,衣着便意味着个人立场的表达。
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的干部装,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
黄、蓝、灰、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们衣着服饰的绝对流行色。
在单调的服饰和颜色中,拥有一头黝黑浓密,充满光泽的麻花辫成了女孩们美丽的法宝。
时代下的衣着
改变不是悄然发生的。
1956年,一位苏联的领导人在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随后为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政府提出"人人穿花衣裳"的口号。
1956年4月,在中国全国女装组织举办的时装秀上,模特正在展示连衣裙。
苏式布拉吉、短衬衣,和如今让互联网界程序员爱到不行的格子元素开始出现在爱美的女性身上。
1956年4月,时装秀上,向时髦的女农民展示了一套服装。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曾经穿着各式花色的布拉吉,如同花蝴蝶一样美丽绽放的少女开始消失在街头。
好在碎花还有保留。
各式的短款的碎花短上衣,成为这个时期女儿家爱俏扮美的利器。
除此之外,红头绳,红发卡,短发带发卡,麻花辫配红头绳越是每一个爱美女孩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爱美的女孩早就在单调的同款中,把自己整的明明白白。
这一点爱美之心,就连官方衣着指南大字画报都要成全。
一身绿色的军装、帽子、腰带是当时流行的服饰。
绿挎包,红袖标和佩戴像章成了最紧俏的时髦搭配。
红色和军绿成为绝对的流行色。
对于这个时期的人们来说,穿什么,怎么穿都受着意识形态的影响,画报就是这个审美正确的指南。
除了改良成常服的军便装以外,工装也是这个时期的主流审美之一。
工装里露出的一截碎花领,是这个时期女性独特的爱美技巧。
不如来跳迪斯科
70年代,大面积的红色和绿色开始退潮。
尽管人们依旧穿着黑灰蓝裁剪肥大的裤子,但上衣已经悄悄的开始悄悄恢复起了色彩。
1975年,拿着花的妇女招呼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客人。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抵达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1978年,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节点,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随后不久,商务部宣布的棉布敞开供应,让服饰审美真正开始有了无限的可能。
政策的开放,外来文化的蜂拥而至,为压抑已久的中国提供了爆发口。
喇叭裤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进入中国的流行裤式,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磁带录音机、喇叭裤、性感的舞步加上摇摆的迪斯科,谁还不是这个时代最潮青年。
当然,如果一定要找出更更流行的物件,那么喇叭裤之上,只可能是男女老少皆宜,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利器——蛤蟆镜。
云南景洪,三个戴着墨镜的时髦年轻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现代时装开始影响中国年轻人。刘香成 图
蛤蟆镜就是这个时代审美的灵魂,带就完事。
当一些人还深陷喇叭裤和蛤蟆镜里无法自拔时,一些人已经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审美改变。
80年代的魅力,就在于新事物的流行和更替来的比之前所有年代都要更加刺激。
一场80年代的走秀,放在今天也能燃爆秀场。
走秀模特们展示了以国际社会为主题的时装,图为模特展示了装有半球的服装。
百货公司橱窗里的活人泳装模特,放在今天也将是火爆全网的最佳炒作。
两名中国女孩模仿泳装在“鲜活的”橱窗中亮相,该橱窗是中国上海南京路最近开业的一家服装百货公司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1984年上映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乡下女孩勇敢追求美的故事。
放在今天,估计依旧能收割一波好评和票房。
重要的是,长久压抑的爱美女性,也借此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并没有错。
女性再也不用因为爱美,化妆,烫头而受到指责,于是……。
露天烫头的女性:
理发师托尼老师更是将美发搬上了舞台,引来了台下万千羡慕的眼光。
妆发的新可能,给长期单调的发型世界带了生机,无论男女都无法拒绝烫头的魅力。
拍上一套带着波浪卷的西式婚纱照,在当时风靡程度可比到处拍的伯爵旅拍火太多了。
在照相馆拍摄结婚照的夫妇。为了节省开支,新娘选择了只有上半身的婚纱。刘香成 供图
部分女性也开始重拾化妆的技艺,开始了对镜苦练化妆的日常。
1988年,北京,在长城上拿着小镜子化妆的女性。
一切都开始朝着现代美大步迈进。
被港风席卷的90年代女性
90年代和80年最大不同可能就在于,90年代的大街,放眼望去,人人都是港风男女。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自己不港,但殊不知只是港而不自知。
80年代人们的港 ↓↓↓
90年代的普通港 ↓↓↓
90年代的港中港,完全可以以假乱真,无缝参演香港电影。
试问,有那一位男性不曾做过,一场关于大哥大,BB机,纵横四海的奋斗的港风梦。西装革履,衣锦还乡。↓↓↓
同样,港风对于90年代女性的影响也绝不是一句穿搭指南,妆发指南这么简单。
多如牛毛的美女港星给90年代女性提供无数美的选择,俏皮职场者有。
摩登新潮者有。
长发成熟知性者有。
真正时髦的女孩,更是从妆容到发丝都一比一还原港风。
这个时期的女性无论是妆发和服饰都充满了港风。
与此同时,国际奢侈品大牌也将目光投放到了中国市场。
1995年,中国模特在迷你时装秀上穿着范思哲冬季系列晚礼服,以庆祝詹妮·范思哲在中国开设第一家精品店。
来自意大利设计师与其他世界闻名的时装屋一起,希望他们昂贵的时尚装扮吸引中国的新贵。
更多看好中国市场的大牌,也开始蜂拥而至。
1999年,一名中国妇女从欧莱雅的广告下走过。
在对昂贵的名牌产品和进口产品的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当时的美容市场给出预估,到2000年,中国的化妆品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合60亿美元)。
美丽开始繁荣发展,从资本巨头到街头巷尾,美丽成了众人追逐的生意。
1996年,一名妇女在北京的一家美容美发店的橱窗里在夹着睫毛。
青岛海滩上对太阳严防死守的脸基尼大妈们,殊不知美白防晒套装早在90年的上海就已经初见端倪。
1997年,一名上海妇女在上海市中心骑车时遮掩自己,以免受秋日的阳光和风的影响。
胖女孩的美丽人生,也早在2000年就受到了如沐春风的关注。
2000年在北京新开设的精品店外摆放鲜花篮,这家店专门为超重女性提供时尚。
今天回望,20世纪的尾巴,既是一个时代审美的落幕,也是下一个时代审美的序幕。
千禧年的审美
大众与小众并行
千禧年的到来对于人们来说是如此的不同。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边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曾风靡一个时代港风转瞬瓦解。
杀马特、葬爱家族、非主流、JK制服、萝莉控、cosplay、韩流时尚、复古风、汉服圈都是这个时代审美的一角。
人们的审美受着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文化的多元也造就了选择的多元。
曾风靡互联网的“四大女神”,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清纯学生风的奶茶妹妹章泽天。
民国少女甜美风南笙
复古仙气风的张辛苑
高端名媛风的晚晚
抛去复杂的争议不谈,无论是奶茶妹妹的天生丽质,南笙的民国学生裙写真,张辛苑的平眉,红唇复古妆,晚晚的穿搭美学都只是当代审美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环。
在更多的选择下,人们拥有无数美的选择。
今天的人们只要打开电子设备,就能遨游影视剧的海洋。人们也可以直接向影视剧,向世界各国的明星学习如何穿搭。
无论是日式甜美
清澈
知性
韩式清新
性感
知性
在人们对于美有着空前的向往下,审美开始模糊边界,越来越国际化。在被国外审美影响下,中国审美也开始陆续登上国际审美舞台。
和中国武侠剧一起对外输出的古装审美,在国外备受称赞。
毋庸置疑的国际章
勇闯好莱坞的李冰冰
戛纳电影节上的范冰冰,靠着绝对中国风的龙袍元素,成为了国外摄影师记住的中国面孔。
同样被国际牢牢记住的中国风元素,还有“天青色等烟雨”的青花瓷。
青花瓷元素的中国风在国外秀场颇受欢迎。
在我们审美原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中国风也在开始默默影响着世界。
关于美,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解释。
正如契诃夫所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外貌、衣着、心灵、思想。
今天的我们走在街头,或许会遇到穿着仙气飘飘的汉服爱好者,穿着青春无比的JK校服少女,会看到打着脏辫的嘻哈少年,会看到行走的巴洛克风萝莉,看到穿着睡衣溜弯的阿姨,会看到角落里蹲着个杀马特,看到穿着老式大褂和中国比基尼背心的大爷。
但我们知道,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她们各自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