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狄仁杰的真实人生
2018/08/17 | 作者 彭志宇 | 收藏本文
摘要:狄仁杰未必没有反对的勇气,但他清醒看到社会上没有能够与皇权抗衡的力量,只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到公正廉明,尽量减少宫廷争斗对社会的损害。
中国大陆升起狄仁杰热。2018年7月底,徐克导演的第三部狄仁杰系列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上映,讲述他陷入最高权利斗争。当然,绝大部分内容是文学虚构。
当隋唐统一帝国巩固后,经过隋唐诸帝不断的加强皇权,到武则天执政时,皇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武则天好纵容气氛恐怖的酷吏政治,哪怕是宰相,只要一句不合皇帝心意的话或一个不讨皇帝喜欢的举动,都可以随时破家灭族,其他官员更不用说。此时做官,其下者谄媚上官,无所不为。
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到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狄仁杰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地方担任宁州刺史、江南道巡抚大使、豫州刺史、复州刺史等地方上的职位,但中间也曾回到洛阳(此时武则天有意打造洛阳为都城)担任文昌右丞。不过,他没有多说半句犯忌的话。
就狄仁杰的经历来说,他是得到唐高宗大力提携的。狄仁杰初入官场,因为政绩斐然,得到工部尚书阎立本等高官的赏识,声名鹊起,唐高宗将其调到长安,担任大理寺丞。就是在大理寺丞的任上,狄仁杰断了不少案子,留下了“神探”影子。唐高宗曾经想把一件案子轻罪重判,狄仁杰当廷力争,顶撞了唐高宗,唐高宗不但不予追究,反而欣赏其胆识,将其提升为纠察百官的侍御史。在侍御史任上,他又获得唐高宗的支持,扳倒了佞臣司农卿韦弘机、左司郎中王本立,被唐高宗提拔为度支郎中。
度支郎中是度支司的长官,度支司掌管政府预算开支,是户部最重要的机关之一。唐高宗把狄仁杰从并州法曹参军这样的地方小官,提拔为政府要害部门户部度支司的主管,知遇之恩不可谓不重。
按照春秋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伦理,狄仁杰应该竭忠尽智维护唐高宗和他子孙的天下。但是,在武则天废唐中宗、软禁唐睿宗、残杀李唐宗室甚至自己称帝的过程中,世人没有看到狄仁杰有过反对的记录,而在这些事上提反对意见的人最后都死了。从这个角度看,说狄仁杰明哲保身、韬光养晦,似乎并不为过。
并非苛求狄仁杰,狄仁杰未必没有反对的勇气。以武朝恐怖的政治气氛和狄仁杰的智慧,他可以敏锐发现这时已经进入皇帝说一不二的年代。庶族出身的狄仁杰,并没有士族对包括皇帝在内所有非士族的那种天生的优越感,也没有士族的荣誉感,他清醒看到社会上没有能够与皇权抗衡的力量,与皇帝在根本问题上作对不但不会成功,反而有可能引起皇帝对反对派的肆意屠杀,损伤国家和社会的元气。
他只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到公正廉明,尽量减少宫廷争斗对社会的损害。他不论是当职权很大的江南巡抚大使,还是当官低位卑的彭泽县令,都恪尽职守,尽量造福百姓。这种“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思维,当然也能够舒缓社会矛盾,也可以造福一方,但总的来说不过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委曲求全之道。
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开始,武则天为称帝布局,在一年内残杀了几乎所有宰相。张光辅、魏玄同、韦方质、苏良嗣、范履冰、裴居道、宗秦客、邢文伟、史务滋、傅游艺等宰相,品性或忠或奸,才干或能或否,出身或高或低,通通被武则天以洗牌的方式或杀或贬。
宰辅为之一空,武则天以武氏宗亲武承嗣、武攸宁以及若干亲信为相,但为了帝国运转,依然提拔了狄仁杰等几位能吏加入宰相团队。
这就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武则天“唯才是举”。狄仁杰这样的庶族官员,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不到半年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落到来俊臣手里基本上就如同下了地狱,但机智的狄仁杰先承认自己谋反,避免了直接被酷刑害死在牢里的危险,然后找机会把消息传到外界求救,最后奇迹般捡回来一条命。
而大部分时候,被酷吏瞄上的官员只有破家灭族这一个结局。
然而,狄仁杰被放出来以后,武则天明知是酷吏诬陷,依然不惩办酷吏,反而把狄仁杰等被酷吏诬陷的朝官贬往边缘地区担任县令。可见酷吏政治绝非是武则天受到蒙蔽所致,而是她有意纵容的,后来酷吏政治的结束也不是武则天良心发现,而是她的敌人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不再需要酷吏政治了而已。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因武朝暴政而起兵反叛,连破周军,荼毒河北,陷入深重统治危机的武则天这才想到起用狄仁杰来收拾局势。于是,狄仁杰从偏远的彭泽县令直接升迁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安抚河北,并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两次拜相,前后三次成为武周的宰相。狄仁杰虽然三次拜相,但是任期加起来不到三年,而且是不连续的。史书上记下的最浓墨重彩一笔,是他恢复唐朝的努力。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剧照
武则天做皇帝时,已经将唐朝的国号改为“周”,为了将皇位转移到武氏家族手中,武则天一度想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为储君。而狄仁杰多次极谏,劝武则天立儿子李显为太子,最终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劝告,把李显从流放之地房陵接回长安,立为太子。即使将来没有逼迫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皇位也会传回李唐皇族手上,唐朝的恢复只是时间问题。
狄仁杰理所当然成为恢复唐朝的大功臣,得到此后历代唐朝皇帝的尊敬,唐中宗追赠司空,唐睿宗追赠梁国公,唐玄宗直接让狄仁杰配享太庙,给予十分尊崇的地位。从狄仁杰晚辈李邕的《狄梁公传》开始,后世大诗人杜甫,名臣吕温、范仲淹、司马光,大学者王夫之等都对狄仁杰推崇备至。
这当然是实情,但狄仁杰复唐一事并不会特别触犯武则天的忌讳,因而自己也就不会陷入杀身之祸。狄仁杰成功复唐,关键在于其智慧而非胆略。武则天对自家的武氏宗族,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一度想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储君,只不过是超强的权力欲衍生出来的执念而已。首先,武则天权力欲强大,亲情淡泊;其次,武则天与武氏家族有极不愉快的过往,即便事过境迁,以其心胸也难免暗中记恨。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先娶相里氏,生武元庆、武元爽二子,然后娶杨氏,生武顺(后来的韩国夫人)、武则天等三姐妹。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位同父异母的兄长,以及武惟良、武怀运等堂兄都对武则天母女饱加欺压。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立即把武元庆、武元爽贬谪到岭南瘴疠之地为官,致使其很快病死,并且做局把武惟良、武怀运陷害至死。
武则天跟姐姐武顺关系尚可,但武顺竟与唐高宗有染,其女贺兰氏也被唐高宗封为魏国夫人,有纳为嫔妃之意,其子贺兰敏之则一向胆大妄为,竟然强奸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武则天在武顺死后果断毒死贺兰氏,贺兰敏之也被流放岭南,在路上自杀。
也就是说,武则天在称帝前差点自己把自己灭了族,对其家族的恨意是十分明显的。后来为了让父亲武士彟能够血食,才把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武元庆之子武三思接回来作为武家后嗣。武则天对武承嗣、武三思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而且这两人也极不成才,毫无政治才能和基本品德,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武则天一度想立他们为嗣,不过是想把自己改朝换代的成果传之后世,把政权始终握在武氏家族手里,是超强的权力欲在作祟而已。
而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武则天的政敌,但毕竟也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把他们从小带大,即便武则天母子之情淡泊,也不是武承嗣、武三思这类武则天厌弃之人的后代可以比的。
于是,狄仁杰抓住这一点,主要从母子之情出发,打动武则天,并且利用武则天十分迷信的特点,加以巧妙劝说。比如武则天曾经梦见玩双陆(一种游戏棋)不能取胜,狄仁杰给她解梦说双陆里面有宫位,因为宫中没有子所以你才不能取胜,这是上天催你早日确定东宫太子。武则天又梦见两翅折断的大鹦鹉,狄仁杰又解梦说,鹦鹉是指你的姓氏武氏,两翅是你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只要恢复他们的地位,你的翅膀就复原了。
最终,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嗣,自己也退回李氏媳妇的位置,对唐朝宗室加以善待,修复李、武两家的关系。她对当年为了篡权夺位而施行的诸多暴政改弦更张,晚年政治颇有起色,这里面确实是颇有狄仁杰的功劳。
只是,狄仁杰对恢复唐朝的功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狄仁杰的做法,其实预示了将来宋明官僚的困境。皇权的高涨下,皇帝的忌讳成了整个社会都不敢碰的禁区,皇帝的心情则成为影响政治的巨大因素。通过科举得官的名臣们,只能对政治进行极其有限的改善,或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尽量造福国家和社会,基本上无法挽救王朝的衰颓。
*原文刊登于《凤凰周刊》,完整版请购买杂志阅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