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输了!咏春拳大师惨遭KO,传统武术以后该怎么吹?
2018/03/21 | 作者  金快乐 郭美丽 | 收藏本文
摘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本以为比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之一,在擂台上,胜者靠的不是嘴炮,而是实实在在的拳脚功夫。
太极惨败,咏春惨败,传统武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还有没有仁人志士能为传统武术正名?
3分钟倒地6次
“咏春拳传人”被单手击倒
这两天,发生了一件武林大事。
“咏春拳传人”丁浩与“格斗狂人”徐晓冬的对决正式上演,人们都期待着一场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来一场硬碰硬。
但是比赛过程却让很多人目瞪口呆……
比赛一开始,丁浩就以连续的冲拳攻击徐晓冬,但并没有对徐晓冬造成太大困扰。
在随后的3分钟里,徐晓冬一直保持压倒性优势,在3分钟里将丁浩击倒、摔倒6次。
整场比赛呈现一边倒,双方在实战意识和技术上差距明显,丁浩全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反观徐晓冬则表现轻松,甚至还趁丁浩倒地,医生查看伤势之际,面向观众“比心”卖萌。
有网友评论,如果该场比赛允许地面的话,丁浩在第一次被摔倒后,比赛就该结束了。
但事实上,裁判的最终宣布双方达成平手。
在赛后流出的一段视频中,丁浩激动地大喊:“我怀疑他打了兴奋剂!”
在随后的另一场比赛中,丁浩的师傅余昌华出战徐晓冬的徒弟熊呈呈。
这场比赛中,双方的差距更为明显,作为业余拳手的熊呈呈仅凭单手,就将“咏春拳大师”余昌华轻松击倒。
去年,太极拳师雷雷在20秒内被徐晓冬得倒地不起、满脸是血,引起了人们对太极拳实战性的质疑。
但由于受《叶问》、《一代宗师》等影视剧影响,许多人认为咏春拳已经过现代改良,能真正体现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
摄像机都跟不上雷雷退败的速度
在各大社交网站里,时常能看到义愤填膺的广东人民表示:有种来佛山试试。
大有将咏春拳视为传统武术最后希望的意味。
结果,连这个希望也被一个中年业余胖拳手给击碎了。
曾在节目中偷袭徐晓冬
自称咏春拳和传统武术的代表
根据百度百科介绍,余昌华为咏春拳六段,在当地小有名气,师承叶问大弟子黄淳梁的长子黄匡中先生,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咏春拳爱好者们的认可。
即便如此,余昌华与徒弟丁浩仍自视为咏春拳和传统武术的代表。
早在去年,丁浩就登上徐晓冬的直播节目。
在和徐晓冬演示咏春拳(讲手)过程中,丁浩直接一连串快拳击中徐晓冬的头部,徐晓冬非常气愤,认为这是偷袭。
徐晓冬指责对方偷袭。
第二天,丁浩便发朋友圈,认为自己击败了徐晓冬,捍卫了传统武术的尊严,咏春是不败的,并表示自己“可以代表咏春拳,代表传统武术”。
两人因此结怨,并相约一决高下。之后双方一直在网上骂战,丁浩还曾在一段视频中表示:
徐晓冬,我赢了你一次,第二次也能胜你,所以说,你好好训练,我随时接受你的挑战,不至于以后被我打的更惨。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如果他们师徒二人真的代表传统武术,那这场比赛,真可以说是一场武林浩劫了,简直惨不忍睹。
咏春拳“传人”:没吃饱、气候不适应
反正我没输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本以为比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之一,因为在擂台上,胜者靠的不是嘴炮,而是实实在在的拳脚功夫。
场下嘴炮打得再响也没用,因为以上擂台,高低即见分晓,输赢一目了然。
然而丁浩在赛后一段采访视频中,却大言不惭地表示:(徐晓冬)除了抗打能力强一点,还有什么嘛?
并要记者带话给徐晓冬:
你等一下去采访一下徐晓冬,这两天能不能吃饭,你说实在不好意思,下手可能快了一点,我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拳,可能有七八九拳吧。
本以为两位咏春拳“传人”在失败之后,能有所反省,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未曾想,他们却发了一篇长文。
内容比较多,划一下重点:
比赛前,我们没吃饱
你们故意气我,影响我发挥了
你们在体重上以胖欺瘦
我腿有伤
你们北方的气候,我们南方人受不鸟,我流鼻血,我牙疼
就差说一句:徐晓冬,你敢不敢减了肥,到南方来跟吃饱的我再打一场?
如此反思,大概是输得还不够惨。
毕竟,技击还能通过训练和改良提高,但武德不行的话,恐怕就难了。
缺乏实战训练的传统武术
还是活在影视剧里好
堂堂“咏春拳”传人,却在擂台上,被业余格斗爱好者打得找不着北。归根到底,是缺乏实战训练所致。
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练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曾任《武魂》杂志主编的魏瑉(蓝石)先生,曾在 1989年到1993年期间遍访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
“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武当、青城、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
“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
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脱离实战,造成的第一个困境就是迷信招式,而轻视力量和体能。
无论在传统中或是现代,格斗都是一项肢体对抗运动,双方依靠肌肉发力互搏,并不存在文艺作品中描述的神鬼怪力。
任何动作都需要发力,因此所有肢体对抗运动都非常重视力量和体能训练。
可以不夸张的说,拜师学传统武术,远不如去健身房花钱,同时再买蛋白粉和肉吃,浑身长满肌肉,力量必然上涨,因为发力全靠肌肉。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是无稽之谈。
但凡身形羸弱,却自称可以“四两拨千斤”的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
叶问1个打10个的传奇,只能发生在屏幕上。
其次,格斗跟任何体育赛事一样,需要专业的现代化训练。
由于缺乏现代生理学常识,民间传统武术还处于非常朴素的“苦练”阶段。
训练理念和质量都无法与现代格斗同日而语,甚至往往保留了不少错误的观念。
譬如各门派普遍强调的站马步功夫,实际上毫无用处——若真练马步功夫,扛杠铃深蹲效果要好得多。
在北京散打队总教练梅惠志看来,传统武术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无实战训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我们同他们交流时,分出胜负也就一个照面,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
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
“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梅惠志说。
“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他还在那转圈子,被我们的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梅惠志说。
那一次,最后冠军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这一次的场面比北京的散手试点更加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的表演架势挺吓人。
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那人只挨了一脚,自己就跳下擂台了。
实战训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对传统武术的改良,去除掉那些华而不实的招式。
一提到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很多人便默认为中国传统功夫,其实很多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武术。事实证明,咱们不行的,别人也同样不行。
多数民族的传统武术都存在着漠视技击,较注重仪式与文化,表演色彩大于实战效果。
日本著名的合气道大师柳龙拳,曾经留下过许多堪比我国太极大师闫芳的精彩表演。
我还没发力你就倒下了
但真正对上拳击手时,大师的表现却是这样的
1、2、3,KO!
要么体面地承认不足,积极参与实战,在现代化的训练方法下进行改良,要么,就让传统武术彻底留在影视剧和武侠小说里吧。
打打嘴炮就好了,别再轻易上擂台,丢脸丢多了,委实让人心疼。
当然,传统武术的爱好者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