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财政空间:债务扩充是短期必须,但更需要真实化债
2024/12/31 | 作者 张轶骁 | 收藏本文
12月2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中国经济2025”为主题,举办了承泽商学第14期暨国发E23新知论坛第2期活动。
统计学者许宪春在论坛中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呈现逐渐回落的走势,四季度预计会有所回升,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在5.0%-5.2%之间,带动全年GDP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
许宪春认为,前三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5.3%、4.7%和4.6%,增速逐渐回落,二季度回落幅度比较大,三季度的回落幅度在减小。
从生产角度看,预计第四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在4.9%左右,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速整体保持同样的走势。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上半年增速回落,下半年回升,其中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支撑。
从收入角度看,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增速是逐渐回落的,预计四季度随着经济增速的回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也将有所回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在论坛中就如何发掘新动能发表了观点。
黄益平展示了近期针对经济波动的一项研究成果,结果显示,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的波动和增长,由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所做的贡献最为明显。
黄益平认为,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新动能的最重要一条标准是总要素生产率能否持续提高。这不仅对新兴行业,即使在传统产业当中,如果能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同样可以推动长期增长。
黄益平同时表示,当前我们的制造和落地能力是足够的,但未来对创新能力的挑战会变得越来越高。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逼近高收入的门槛,也意味着实际在不断逼近技术的前沿,意味着要越来越多地靠我们自己创造的能力。
针对2025年财政空间,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认为,近年来财政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冲击,叠加房地产业调控带来的土地出让金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攀升,还本付息压力增大,新增的信贷大量流入了城投平台。同时,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刚性支出增加,所以地方可用财力捉襟见肘,进而影响促增长政策的落实。因此有必要进行逆周期经济调节,调节的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广义的财政视角下,除了调整税债以及其他手段之间的结构,还可以通过调整中央地方的权责,以及调整政府部门和市场之间的结构来应对经济压力,完成政府的各项责任。
李力行表示,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债务扩充在短期内是必须的,但仅有债务置换是不够的,需要有真实的化债,慎重考虑债务的重组和破产,剥离利息偿付带来的持久压力,让经济主体轻装上阵,发挥经济活力。同时,如果能将更多的政府资源推向市场,进行结构性改革,也可以降低政府的压力,让一部分公共职能由市场来承担。
对于2025年的中国经济,许宪春表示,从政策目标来看,全方位扩大内需的任务是首要的。具体来讲则是两手抓,一方面是促消费,消费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另一方面是扩大投资,当前投资还有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继续扩大投资,主要抓手是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