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放被困在算法中的劳动者?
2024/12/2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列为主要整治任务之一。《通知》明确提出,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要求平台详细公示时间预估、费用计算、路线规划等算法规则,搭建畅通的申诉渠道,及时受理劳动者因交通管制、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配送超时等申诉。
算法在数字经济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改变了劳动模式和就业形态,另一方面也让不少劳动者被困在算法中,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为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利润率,网络服务平台会使用大数据、算法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算法技术,来评价和管理劳动者,实现了对劳动者全方位、穿透式的监督。这些算法会对劳动者的工作路径不断进行规制,以发现最高效的工作形态,通过升级、补贴、罚款等奖惩措施,使劳动者“更快、更高、更强”地完成订单。
算法使这些劳动者工作节奏大幅加快,如外卖骑手为避免差评与罚款,常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甚至不惜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人身安全受威胁。同时,算法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隐性延长。表面上看,网约零工经济为劳动者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可自主选择接单与否,但实际上,劳动者为获取足够的收入,往往需长时间在线、随时待命。如网约车司机从清晨到深夜可能都在平台上等待订单,平台高峰时的补贴与奖励,诱使司机在交通拥堵、工作强度大的时段持续工作,不仅身体极度疲惫,正常生活与休息时间还被严重压缩,陷入了看似工作时间灵活、实则被算法牢牢掌控的困境。
为求利润最大化,平台以算法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为求风险最小化,平台会用算法刻意规避责任,将平台风险转移至个体,使得劳动者的自主权、休息权、健康权等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与网约零工经济相关的大量劳动者感到越来越忙、越来越焦虑,不得不陷入竞相追逐的内卷困境中。这些劳动者看似有更多的工作选择,实则被困在算法构建的黑箱中,面临高强度工作、权益保障困境与职业发展瓶颈等诸多问题。
要解放被困在算法中的劳动者,首先需法律与政策的制度创新。算法被视作数字时代的机器之心,理应被监管。2022年3月,政府推出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国家级的关于算法推荐的法规。该法明确了对算法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最严算法”等行为。该《规定》虽没有明确规范对劳动者群体的算法边界,但可以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参考。2021年,市监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不得将“最强算法”作为考核目标。要求各平台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重视公平良性的社会效益,通过界定合理的工作时长、劳动强度等,以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与立法部门仍需积极作为,构建适应算法时代劳动特点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正如这次《通知》提出的工作目标,要实现算法的公平公正和算法的公开透明,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未来,需通过明确劳动者在不同算法用工模式下的法律地位与权益范围,来修订劳动法或制定专门法规,将网约零工等新型劳动关系纳入法律调整范畴,确保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保护。政府还需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平台企业的违法成本,从制度层面为劳动者撑起权益保护伞。
其次,网络平台作为算法的设计者与使用者,需建立与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机制,在制定工作规则、薪酬待遇、绩效评估等方面,充分听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让劳动者参与到算法规则的制定中,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与职业发展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技能提升课程、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帮助劳动者突破职业发展瓶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其三,劳动者、社会舆论与公众的监督也很重要。劳动者要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面对不合理的算法规则时敢于说“不”,通过合法途径争取自身权益。媒体应深度关注算法控制劳动者的现象,通过挖掘典型案例,让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认知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只有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才能促使网络平台与监管部门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公众也需积极参与监督,通过网络平台、消费者评价等渠道,对平台企业不合理的算法进行监督与反馈。消费者在享受平台服务时,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价,促使网络平台在追求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兼顾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者被困在算法中,是数字技术与劳动领域深度融合后出现的复杂社会现象,涉及法律、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要让这些劳动者从算法中解放出来,需政府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劳动者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几方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打破算法对劳动者的束缚,构建公平、合理、人性化的数字劳动秩序,让劳动者在算法时代也能获得自由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