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始于“九一八”
2024/02/15 | via.媒体 德国《世界报》网站 | 收藏本文
英国人理查德·奥弗里以“九一八事变”为其新的二战史巨著《世界之火:帝国大战1931至1945》开篇。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埃克塞特大学的这位史学家将那场“世界之火”阐释为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略中国的“帝国大战”。
1931年9月18日晨,一枚炸弹在奉天(现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铁轨旁爆炸。日本报纸立即报道了所谓中国军人“令人愤怒的暴行”,并称“我军哨兵当即还击”。事实上,引爆炸弹的是日本关东军的专家,为的是给进攻找理由。
到1932年初,日军占领了东三省。日本通过扶持“满洲国”,向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迈出了第一步。“大东亚共荣圈”在日军于1941年12月袭击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后成形。
奥弗里认为,想要进行帝国式的扩张,是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发动战争的关键因素。尽管下面的说法听起来似乎不合时宜,但日德意三国同盟就是在效仿当时实际存在的帝国,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国和法国,因为“帝国的榜样是它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
奥弗里称:“在分析二战起源时常被举出的其他因素——军备竞赛、外交危机、意识形态冲突,都是这种新的帝国主义浪潮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人们可以对他的阐释展开讨论。但无论如何,这种阐释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二战的看法,因为它摆脱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与对二战的大多数描述不同,奥弗里并不认为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战事只是附录,而是将其同等纳入了全景。如此一来,这场全球冲突在中国持续的时间显然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久。
在中国,日本在占领东三省后继续无情扩张。奥弗里写道,这是因为“日本军队及其在东京的政治支持者对继续进行帝国式的征服产生了始料不及的胃口”,但当时世界公众并未意识到这点。
1937年7月7日,一起套路式的意外事件令中日冲突进一步升级。北平附近的卢沟桥,一支日军连队在夜间演习中与一名士兵失去了联系。日方要求进入中国军队控制区去寻找此人,在被蒋介石的部队拒绝后,袭击了中方军营。这成为关东军领导人及其在东京的同党向这一地区增兵的借口。最终,在7月29日,日军进入北平。
日本领导层估计,可以在为期3个月的闪电战中耗尽蒋介石的资源。但日本人越是深入中国广袤的内陆,后勤问题就越严重;他们要控制的区域越大,部队就越分散。直到11月中旬,日军才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上海。
下一个目标是蒋介石在南京的中枢。奥弗里写道,日本人“向首都进军,追击士气低落、组织涣散的敌人,焚烧村庄,屠杀村民”。12月13日,南京沦陷。随后是持续数周的“抢劫、强奸和谋杀”。
“暴行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军人怀有种族主义的优越感,而且日军高层还激励这种优越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战争的恐怖导致了极端和麻木。奥弗里写道,投降的中国军人被就地处死,伤员被刺刀扎死。日军领导层绝对难辞其咎,他们将中国军人当土匪处置,从而鼓励了无节制的暴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