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形成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
2023/06/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随着网络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网红城市”成了热词。除了那些闻名遐迩的旅游名城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二、三线城市,也因某些特别亮点而引爆网络。如最近因烧烤火爆的淄博,以其小串小炉小饼小葱的“灵魂吃法”,使其视频传播呈现独特的烟火气,吸引年轻人踏上了“说走就走”的旅程。今年“五一”,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网友们“赴淄赶烤”。再如,因螺蛳粉闻名的广西柳州,因电视剧《狂飙》和猪脚面而点燃网络的广东江门等,都属近来兴起的“网红城市”。
与过去传统媒体所发布的城市宣传片不同,这些网红城市的兴起,虽有城市管理者的推波助澜,但更多的是网友自发“种草”,呈现的方式也更多元化,自然会带动不同的人群。短视频和直播不仅改变了媒介和传播生态,也改变着民众的消费和社交方式,对城市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红城市的管理者都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维系网红的热度,希望能一直“红”下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文旅管理者开始主动作为,希望通过各类推广把自己的城市也打造成网红城市。然而,这种现象多了,便和当年古镇热一样,“查重率”过高,就连标榜的特色也都像复制粘贴的。并且,大多数城市宣传的仍是美食或景点打卡,或打造特色街区,或搞场馆建设,或推出旅游品牌,追求的仍是短期的眼球或速食经济,真正涉及到城市文化层面的内容少而又少,或只把城市文化的内核看作文旅产业,几乎看不见文化与市民的关系。
说起世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如罗马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雅典的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盛唐长安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分析这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表象的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深层的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的差异。只有当市民拥有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时,城市才具备自己的文化个性。当市民有了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也就有了市民的自豪和自信,城市的活力就在于此。
比如当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苏杭的娱乐和大众文化特别发达,这里是当年话本小说的重要发源地,另一方面也有它对隐逸文化的推崇。江南风物的秀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和山水风光,使高蹈脱俗、怡情悦性、快意山林的隐逸文化,在苏杭找到了归依。大量文人墨客来此游历、隐居,纵情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欢宴交游,使苏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时民间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有了对隐逸文化的推崇,城市景观才有对水态林姿、鸢鱼之乐的追求,建筑也才体现这种“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的境界。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在明清两代,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巅峰状态。
一座没有独特价值认知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有非常稳定和丰富的构架,要帮助市民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还得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与历史、与政府的关系。这些关系通过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认知体系,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其后,才有文化之后的独特景观与人文风貌。
现在,不少城市期望通过公共活动,达成与外界的沟通。而这些公共活动却又只在意商业或旅游收益,远离市民生活,没有触动市民的参与意识,不注重与市民的精神和情感交流,那么,这些活动在市民眼中就只是一些文化标签而已,很难对市民精神构成真正影响。淄博烧烤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有当地市民的广泛参与,政府和民众共同构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烧烤文化,而城市管理者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可广泛参与的制度,在市民的共同塑造下,才有了一种鲜明的、带有烟火气的文化形态。正因为有淄博市民的积极参与,通过短视频与自媒体的互动,才能对年轻人构成吸引力,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活跃的“烧烤文化共同体”。淄博市政府推出的烧烤节、烧烤专列等,不过是一种“顺水推舟”。正如当地官员说的,将以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牵引,举办更多音乐节、竞技赛事、啤酒节等特色节会,真正把“流量”变“留量”。
每一座城市都有烧烤,为何淄博烧烤能吸引众多的年轻人“种草”,这是很多想成为网红城市的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城市要找到自己的文化精神,而不是去建设一些景区、街区那么简单。只靠城市管理者的规划与改造,绝不可能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如何建设一种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市民参与制度,最终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让城市的每一点进步,都能融进市民感受中,城市文化才有落脚点。当城市有了鲜明的文化气质,人们自会把流量送上门,民众也会自发地表示认同。
期望越来越多的城市,能以开放姿态,寻找适合自己生长和发展的文化空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