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如何推动中美半个世纪的文化交流
2022/05/15 | via.媒体  英国《卫报》网站 / 2022.04.12 | 收藏本文
对于后来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配乐并获得奥斯卡奖的美籍华裔音乐人谭盾来说,那是重要的一年。1973年秋,十几岁的谭盾到湖南省的一个农村公社种水稻。一天,谭盾从田地里的大喇叭中听到了一种声音。
一个朋友对谭盾说:“你想听一种有趣的音乐吗?这叫‘交响乐’。费城交响乐团现正在中国演出。”这是他第一次听说“交响乐团”。这令他深为震撼,“我想那是贝多芬的作品——第六或第五交响曲”。
在此之前,谭盾对贝多芬和莫扎特一无所知,但他却被大喇叭里传出的声音深深打动了。
费城交响乐团的中国之旅不比早其两年的中美“乒乓外交”那样广为人知。但是这个乐团1973年为期两周的中国之行标志着两国间长达50年的人文交流的开始。而如今,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这种交流正面临威胁。这是时长90分钟的纪录片《贝多芬在北京》的主题,该纪录片由《费城问询报》前记者林忱执导。
林忱告诉记者:“这是美中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这提醒着他们,即使你们讲的语言不同,但音乐仍然可以创造联系。”
在尼克松1972年2月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一年后,基辛格获悉,中方想邀请费城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尼克松给乐团音乐总监、匈牙利裔美国指挥家尤金·奥曼迪打了电话,后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缔造历史的时刻。
现年86岁的美国外交官尼古拉斯·普拉特受尼克松委托与中国方面商讨该乐团在中国应该演奏哪些曲目,以及将与哪些人会面。1972年,他曾随总统和基辛格一起访问中国。1973年,他被要求在北京开设第一个美国联络处,这后来成为美国大使馆。
普拉特回忆此次访问前与北京进行的数月谈判时说:“在中国外交部,我们就访问的细节进行了许多讨论,就音乐曲目进行协商,仿佛它们是政治条约一样。”这种反复协商甚至持续到1973年秋天费城交响乐团抵达中国之后。
据普拉特说,最终演出曲目中最大的变化是演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中国人一直想把这首乐曲包括在内,但奥曼迪并不热衷。当然,在中国的土地上表演,还必须包括共同改编的《黄河协奏曲》。
曾任中国爱乐乐团小提琴手的崔竹萍(音)回忆起在自己的祖国听到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的那一刻,她说:“他们的演奏特别圆润优美。音域如此宽广,是我以前从未听过的。”
普拉特说:“那次访问开启了我们的关系,开启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它还释放了美中之间从贸易到外交的一系列其他关系。这是一切的开始。”
林忱说:“音乐将中美联系在一起。在今天和在1973年都是如此。尽管美国和中国的政治关系现在很紧张,但我们的音乐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牢固。”
谭盾曾受邀在费城交响乐团担纲指挥。他给观众讲述了1973年他在中国农村通过一个大喇叭听到这个交响乐团演奏的那一刻。他说:“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交响乐团演出,从一个田间的大喇叭中。这个交响乐团的演奏,这个交响乐团——实际上你们所有人——改变了我的生活。”(文森特·倪)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