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火星任务获名“天问一号”
2020/05/25 | 作者 路透社 | 收藏本文
中国航天机构4月24日公布了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这一天恰逢中国一年一度的航天日和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航天局将此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4月25日,火星任务又有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测工程的地面应用系统,当天在天津成功实施完成70米天线反射体的整体吊装。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是完成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兼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李春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春来说,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不仅在于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过程等问题,更可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地球的未来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找潜在目标。在他看来,探测和研究火星,最终目的是为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预计中国的火星无人探测任务将在今年发射。该名称源于2000多年前的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这首诗提出了关于天体的许多问题。
国家航天局说,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这表明中国在太空的科学追求。
报道指出,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03年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发射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此后,中国一直在努力追赶俄美,并争取到2030年成为航天大国。
中国国家航天局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之际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中国国家航天局同时公布了象征“揽星九天”的行星探测任务标识。中国火星车名称的全球征集活动也即将启动。
按照规划,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今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
地火最远距离约为地月距离的1000倍,这将带来一系列难题。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距离越远信号越弱,地火距离还将带来至少10分钟的信号延时。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和着陆的那段关键时间,只能依靠研究人员提前输入数据,由探测器进行自主判断,相当于“盲降”。此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预计今年7月实施,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