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家隆裕与珍妃之争
2020/05/05 | 作者 刘江华 | 收藏本文
摘要:慈禧指定的婚姻,迫使隆裕、珍妃须在慈禧、光绪之间站队。
1889年1月15日深夜,紫禁城内务府茶库突然失火。尽管九城车马奋力扑救,火势还是由西蔓延至东,从贞度门烧到太和门,再到昭德门,火借风势,烈焰飞腾。天亮后,心惊肉跳了一夜的慈禧发现,太和门的朱门紫殿已成断壁残垣、一片焦土。
更让慈禧恼怒的是,太和门是光绪大婚时皇后进宫必经之处,此时据早前选定的大婚吉日——2月25日,只有短短的42天!
光绪帝的婚礼,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延期了。1871年8月14日出生的载湉,即将年届18岁。此前以皇帝身份大婚的列祖列宗里,顺治帝为15岁,康熙为14岁,最迟的同治帝也只有17岁。至于其他成人继位为君的皇帝,在藩邸或身为皇子结婚时,年龄多在13到16岁。也就是说,光绪已属结婚最晚者。
可这么短的时间,就是鬼斧神工、鲁班转世,也难以修竣太和门。无奈之下,清廷采取应急措施,从宫内外找来大批匠人,木钉纸糊,总算在大婚吉日前扎制出一座几可乱真的“太和门”。
2月25日,光绪婚礼如期举行。“良辰”子时,皇后静芬(1908年宣统即位后上徽号为隆裕,下文统称隆裕)从方家胡同的府邸出发,经大清门、“太和门”入宫。等完成一系列繁复仪式,终于送入洞房坤宁宫东暖阁时,已是东方泛白。与此同时,光绪的两位妃子即瑾、珍二嫔也由神武门迎入翊坤宫。
新婚的光绪帝,并没有领略到“洞房花烛夜”这种人生至乐。婚后第4天,他借口生病,取消了原定在太和殿宴请皇后家族和在京满汉大臣的筵宴礼。更为离奇的是,当光绪命人把宴桌菜肴分赐在京的王公大臣时,竟“未提后父、后族”。光绪对皇后的不满,表露无遗。
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婚礼共花费了银550万两。如此奢华的婚礼,光绪为何不满呢?这得从选秀时说起。
选秀起风波
清朝入主中原后,皇帝的后妃主要来自八旗秀女。按规定,在应选范围内的旗人女子13岁以上的都要经过挑选,未经挑选者不准私相聘嫁。选秀每3年举行一次,选中者,或入皇宫,或指配给皇子、皇孙、亲王、郡王,以及亲、郡王之子等。
1888年10月28日后半夜,慈禧亲临西苑仪鸾殿,对经过一再筛选后留下的31名秀女一一阅看,最终留下了其中的8人。慈禧的内侄女、弟弟桂祥之女静芬;江西巡抚德馨的一双女儿;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一对姊妹;以及同治帝慧妃的妹妹等。
最终选定皇后的仪式,在体和殿举行。民国文人黄濬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情景:光绪拿着信物——镶玉如意,越过站在队首的隆裕,来到站在第二位的德馨之女面前。正准备交出如意时,慈禧大喊了一声“皇帝”,并用嘴示意站在队首的隆裕。一脸愕然的光绪,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慈禧的意思,不情愿地将如意给了隆裕。慈禧知光绪属意德馨之女,便一不做二不休,将其赶出。长叙的一对女儿因此入选,即15岁的瑾妃和13岁的珍妃(两人位号,入宫之初为嫔,慈禧六十寿辰后升为妃,后被降为贵人,一年后恢复为妃。本文为叙述方便,统称为珍妃、瑾妃)。
此段故事虽非正史所记,但被后人频繁引用。隆裕此时已21岁,比光绪大3岁,早已超过了清宫选秀规定的17岁的年龄上限。因此,和册封瑾嫔、珍嫔的谕旨不同,册立皇后的谕旨中,没有提及隆裕的年龄。慈禧明知违制,却让隆裕参加选秀,并指定为皇后,冀望在自己归政后继续控制光绪之目的,不言自明。这场由慈禧指定的婚姻,迫使隆裕、珍妃须在慈禧、光绪之间站队,埋下了光绪、珍妃乃至隆裕不幸命运的嚆矢。
妃后不相能
据文献记载和清宫留下的照片,隆裕相貌平庸,长脸高额,“瘦弱微驼,凸眼露齿”。而年仅13岁的珍妃,不仅比隆裕年轻,而且容貌端正。珍妃的侄女唐海炘在《回忆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一文中,引述当年伺候珍妃的贴身白宫女之语说,珍妃长得很漂亮,小鸭蛋脸,双眼皮,五官清秀,全身洁白无瑕,并擅长书画、下棋,双手能写梅花篆字。
隆裕和珍妃的更大差异,体现在性格和行事上:珍妃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裕泰在道光、咸丰年间曾任湖广、闽浙总督,父亲长叙曾官刑部、兵部侍郎。尽管在1880年即珍妃4岁时,长叙因在康熙忌辰嫁女而遭革职,但珍妃的伯父长善从1868年至1884年一直担任广州将军一职。
这位正一品武官膝下缺子少女,偏偏极喜欢孩子,就将珍妃、哥哥志锐与志钧、姐姐即以后的瑾妃带到广州生活。在这座清朝最早对洋人开放的城市中,珍妃得以近距离接触西方物质文明、西方各种新鲜事物,因此形成了开朗活泼、不拘小节的性格。
右起:隆裕皇后、裕大奶奶(裕庚之妻)、容龄、慈禧、德龄、瑾妃。
据当时宫女和太监的回忆,珍妃常伴光绪帝在宫内戏游娱乐,而且“装饰不施脂粉,不喜女服,不挽发髻,不穿绣履,而以男子服装为尚;每侍皇上,大辫后垂,头戴头品顶花翎,身穿箭袖马褂,足登青缎朝靴,完全是一美少年的卫官打扮”。甚至,有时“她穿上皇上的服装,扮作光绪皇帝在宫里走”,有时“还穿上太监的服装陪着光绪帝在养心殿里办事”。还有说法称,当时摄影技术已传入中国,珍妃喜“研究摄影术”,在宫廷中“任意装束,并摄取各种姿式”。
与珍妃相比,隆裕是个安分守常之人,而且刻意保持着和慈禧同样的喜好。咸丰喜欢看戏,清宫档案记载,逃难热河后直到驾崩,其间只有一天不传戏班唱戏。受咸丰影响,慈禧当权后经常召京剧界最杰出人才如谭鑫培等进宫演出,而隆裕也有着看戏的喜好。
据清史学者朱家溍、清代戏曲史学者丁汝芹在《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一书介绍,宫中演戏本来习惯是早晨开戏、下午一二时演毕。后来渐渐推迟,变成下午开戏,延长到晚七八时,但还是日场戏的延长,没演过夜戏。隆裕执掌六宫后,到1911年正式有了日场和晚场。
1911年的《宣统帝起居注》透露,每月初一、十五,隆裕看戏雷打不动。1911年9月,武昌起义前一个月,全国已是危机四伏,隆裕看戏反而达到一年之中最多的4次,分别是9月25日、10月5日、10月6日、10月7日。据升平署档案,10月5日到7日是三天连演,戏单有《天香庆节》《华容道》《失街亭》《南天门》等,仅给戏班和升平署太监的赏银就高达1555两。本来,隆裕还有10月23日再听戏的计划,只是由于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才不得不作罢。
一个为人木讷,且是“亲爸爸”慈禧所安插以监督自己,一个心机尚浅且活泼开朗,对比之下,光绪肯定喜欢珍妃。按宫例,妃子不应乘八人轿,但光绪特赏,允许珍妃乘坐。珍妃冠六宫而“有宠于帝”,自然会让隆裕心生不快。
珍妃的侄女唐海炘写到:隆裕为了报复,曾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此外,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也曾被隆裕抓住而大做文章。更有效的招数,是到自己姑妈慈禧面前告状。由此,加剧了慈禧和珍妃的矛盾。
婆媳生死斗
珍妃初入宫时,因貌美贤慧,“极为慈禧所钟爱”。慈禧得知珍妃喜欢书画后,还专门派内廷供奉画师缪嘉蕙来教珍妃,缪嘉蕙可是慈禧不少画作的代笔者。入宫5年后的1894年2月6日,大年初一,慈禧六旬大寿之际封赏内廷嫔妃、中外臣工时,也降旨“瑾嫔著封瑾妃,珍嫔著封为珍妃”。但仅仅过了9个月,11月26日,阴历十月的最后一天,慈禧下旨将瑾妃、珍妃连降两级,贬为贵人。
此次宣布对瑾妃、珍妃的惩处时,光绪并未在场,而是由慈禧单独主持枢臣会议作出决定。不仅如此,28日,慈禧又命人特制了两块禁牌。一面是给瑾、珍二人立的,要求二人:“谨言慎行,改过自新。平素装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其呈进食物,其余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进呈。”另一面是赐给皇后隆裕的,要其统辖六宫,加意防查妃嫔等在皇帝前干预国政等行为。
《翁同龢日记》记载,29日,慈禧又在西苑仪鸾殿召见枢臣,斥责瑾、珍二妃“种种骄纵,肆无忌惮”。她还下令捕杀珍妃位下太监高万枝,惩处了侍奉珍妃的太监长泰、永禄等人,驱逐了侍奉珍妃的宫女等,牵连数十人。
降位分、立禁牌、杀太监、赶侍女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此前,江苏候补道鲁伯阳、木厂商人玉铭,分别被任命为“膏腴甲天下”的上海道和四川盐茶道。这一任命引来议论哗然,御史纷纷上折奏参。慈禧获悉后,亲自召见鲁伯阳和玉铭,发现二人果然言语粗鄙,号称读过《三字经》《百家姓》的玉铭不会写字。进一步追查后,慈禧得知两人均是通过珍妃做主放卖之官,不禁大怒。
传闻一时的珍妃照片,后被证伪。
据清宫太监信修明回忆: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钱不足用,即想开源之道。当时外官通过她的胞兄志锜的门路,伙同内廷不守规矩的太监,介绍卖官收钱……当时光绪再三不肯,但也对珍妃没有办法。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当时的《翁同龢日记》和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中。
结合慈禧将珍妃降为懿旨中“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干预朝政,瑾妃、珍妃……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此次珍妃遭降位分必然是由于卖官等逾制之举。谕旨和禁牌中,要求珍妃按宫中规矩穿戴、禁止给光绪进献新奇物件等话语,则透露出慈禧对珍妃穿戴与举止的不满。
1895年12月26日,慈禧派人持节晋封珍贵人为珍妃。这意味着,经过一年的沉淀,珍妃因卖官事件而遭遇的惩处暂告一段落。可为何两年多以后的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整肃,囚禁光绪帝于瀛台的同时,对珍妃施以刑杖、撤去簪环、囚于偏僻的北三所等惩罚,并再“不许进见”皇上、最终更是将其沉井?这一婆媳纷争变成了生死之战。
个中原因,是二人性格的冲突,是慈禧和光绪的帝后之争使得珍妃成了牺牲品。
光绪不喜欢隆裕而宠爱珍妃,这自然会引起慈禧的不快。珍妃穿男人装和太监服、喜欢照相等做法,也招致慈禧的不满。她对珍妃先封妃位,再褫夺,又再恢复,目的之一是想让珍妃就范。不幸的是,受母亲影响,珍妃性格倔强,并不顺从。珍妃侄女唐海炘回忆珍妃的母亲时说:“我祖母是个宁折不弯的人,从来不奉承权贵。”这样的性格,无疑加剧慈禧对珍妃的不满。
光绪大婚后开始亲政,朝廷大权实际上还掌握在慈禧手中,由此逐渐形成了帝党和后党。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帝后两党矛盾尖锐。珍妃的堂兄志锐上折奏参李鸿章对日态度怯懦,李鸿章的亲戚、御史杨崇伊则反奏与志锐关系密切的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
甲午战败,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深深刺痛了年轻的光绪皇帝,开始寻求变法图强之道。曾为慈禧和隆裕宠信太监的小德张回忆:“甲午以后,光绪皇上要变法,每次召见完王公大臣,退朝后总到珍主儿那里商量国事,珍主儿也总帮他拿主意,这在朝纲里不允许的。”商量国事可能言过其实,在朝中受慈禧掌控、在宫中为隆裕所监视的光绪喜欢到珍妃处放松放松,可谓情理之中。也因此,珍妃自然被视为帝党一派。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既然敢幽禁光绪于瀛台,敢斩杀“戊戌六君子”于菜市口,敢通缉康有为、梁启超,自然也不会放过光绪所宠爱的珍妃。1900年8月15日,在八国联军即将攻入北京城前夕,慈禧带着光绪帝等仓皇出逃。此前一天,慈禧命太监崔玉贵(桂)把被禁锢近两年的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珍妃时年仅24岁,距离其13岁入宫已近12年。
身后多风流
花样年华便香消玉殒,珍妃的遭遇引起了后世文人的深深同情,其事迹多次被改编成文艺作品。如章回小说与电影《夜盗珍妃墓》、电影《清宫秘史》《清宫怨》、北京曲剧《珍妃泪》、京剧大师张君秋创排的京剧《珍妃》等。
晚清268年开国史上,除了慈禧,珍妃可能是最受文人青睐的后妃。人们普遍认为珍妃同情光绪皇帝、支持光绪变法,因此在看待珍妃时多了悲情色彩,多了惋惜和同情,而对珍妃卖官鬻爵等逾制之举,则有意无意加以淡忘。
1902年1月,慈禧回銮后,降旨追封珍妃为贵妃。懿旨中说:“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内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示褒恤。”自然,所谓的“扈从不及”不过是掩人耳目。慈禧出逃时,也没通知珍妃的姐姐瑾妃。瑾妃得到消息后急忙出宫追赶,在路上遇到载勋等人,最终也追上了慈禧,一同逃到西安后安全返京。如果没有慈禧的拘禁和毒害,以珍妃之机警,是完全可以脱离京师险境的。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驾崩,隆裕成了紫禁城名副其实的统辖者,也开始享受着慈禧般的奢华。清宫档案显示,武昌起义爆发后当年的11月5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吉林巡抚陈昭常奏,继续进贡吉林深山采到的上好松子。1912年1月21日,距清帝退位不足一个月,赵尔巽、陈昭常依然从千里之外的东三省给皇宫“进鲟鳇鱼十尾,鳟鱼九尾,各色鱼四百尾,以上各色鱼四百十九尾”。
根据1911年规划的全国财政预算案,1912年国库要给清皇室拨付库平银838.357万两,占全国总收入的3.38%,较1911年还多58万余两。同期,俄国皇室经费为853.3334万两,日本皇室经费仅为200万两。
即便享受如此,裕隆心中更多的是失国退位的憾恨。1913年2月22日凌晨,内心郁结的隆裕因“虚阳上升,症势丛杂,气壅痰塞”病逝,享年46岁。此时,距清帝退位仅一年。同年,光绪陵墓崇陵建成,隆裕移葬崇陵,珍妃移葬光绪崇陵妃园寝。
1921年,逊帝溥仪追赠珍妃为皇贵妃,追封谥号为“恪顺”。1924年,瑾妃逝世,与珍妃一东一西并排安葬。这场被迫站位的婚姻,终于尘埃落定。
崇陵妃园寝1938年被盗,一度传言遭盗挖的是珍妃墓。专家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溥仪档》,确知珍妃葬于园寝西宝圈,被盗的是以皇贵妃礼仪下葬、体制更大的、位于东边的瑾妃墓。
有传言是珍妃最早把照相机引入紫禁城,珍妃命太监暗中在西华门外开照相馆。奇怪的是,在故宫所藏的上万张晚清旧照片中,虽有不少慈禧各色各式照片,但并无光绪的照片,也尚未发现确凿无疑的珍妃照片。
故宫官方于1930年、1960年公布过两张据称是珍妃的照片,但相差甚远。1930年公布的照片刊印在《故宫周刊》“珍妃专号”上,为一年轻满族贵族女子立像。该专号同时还配发了时年75岁的刘姓宫女回忆,说照片为1895、1896年在南海所照。1960年,《故宫博物院院刊》曾刊出一幅“贞贵妃肖像”,此半身像中的女子长圆脸,双眼皮外翻,眼睛圆又大,宽鼻,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立像遭到清宫太监唐冠卿、陈紫田的否认。朱家溍也认为它并非“珍妃像”,而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后婉容的母亲,拍摄地点是帽儿胡同荣源府邸。2013年,立像美贵妇的后代亲属又发布了几张立像美贵妇的照片,最终证实,其为婉容的祖母。至于半身像,尽管《故宫旧藏人物照片集》和《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认定其为珍妃,但因像中人物额前有刘海等与晚清贵族女子发型迥异而遭质疑。
或许,慈禧戊戌整肃的同时,也一并将二人的照片毁掉了。
故宫珍宝馆展出的“珍妃之印”,是目前确知的除珍妃井、慈禧所立禁牌之外,珍妃为数极少的遗物之一。这枚净重13斤6两的金制印章,1980年2月1日傍晚曾遭窃。幸运的是,案件很快被侦破,“珍妃之印”安然无恙追回。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