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修宪不易
2014/02/05 | 尹鸿伟 | 收藏本文
摘要:目前仍然极度贫困的缅甸,如何在既得利益集团与民生保障中获得平衡,同时处理好国内的少数民族矛盾,并合理应对不断加大的外界影响,都是总统吴登盛无法解决的难题。

1月2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在新年献词中表示,为了达到全国和解、实现国内和平,必须对2008年宪法进行修改。这也是他首次公开表示支持修改缅甸宪法。
自2011年出任缅甸总统以来,军人出身的吴登盛就一直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上台近三年,他因开放政治和公民自由而赢得国际赞赏,也使得联合国和西方国家取消了对缅甸的多数制裁并增加了对缅甸的援助和投资,缅甸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虽然缅甸政府在新的一年会继续推动改革,但其国内的政治玄机非常微妙,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并没有因新政府的产生而消停。目前来看,缅甸很难迅速从军政转变成大众民主体制,改变政治制度之路仍任重道远。
军队不受政府约束
自从吴登盛出任缅甸总统以来,各种政治改革措施不断。他主导进行了十多次政治犯大赦,最著名的自然是2010年11月走出软禁的昂山素季,此后她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得以精彩展现,个人声望达到顶峰。缅甸政府还解除互联网封锁、公开国民议会过程,允许自由报道民主力量和反对党的活动、允许外国媒体在缅甸设立记者站等。
据缅甸官方报纸《缅甸新光报》1月3日报道,缅甸联邦议会宪法评估联合委员会已从社会各界征集到了近3万封修宪意见书,这表明修改2008年宪法势在必行。此外,当地时间2013年12月30日,吴登盛再次签发特赦令,宣布释放所有在押政治犯人,并释放正在法院接受审讯或等待判处的政治案件被告人。这被外界视为缅甸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推动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然而,作出一系列惊人的举动后,吴登盛却表示自己没有打算参加2015年末的下一届缅甸总统选举。
由此,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和媒体褒奖其为“缅甸的戈尔巴乔夫”。然而,这样的评价似乎言过其实,吴登盛对缅甸的掌控并非外界描述的那么辉煌,相反有着太多的障碍牵绊,甚至多次曝出其想辞职回家养老的传言,处境似乎并不乐观。
2011年5月,65岁的吴登盛出访中国,希望得到后者一如既往的支持。紧接着6月9日,缅甸政府军以保护中国大唐公司在缅甸克钦邦境内的太平江电站安全为由,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突然对克钦独立军发动进攻,而后者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随后,战争的范围越来越大,卷入的少数民族武装也越来越多,至今不息。
虽然吴登盛在同年12月10日公开下达政府军撤军停火,准备与少数民族武装进行政治对话解决问题的命令,但政府军始终没有彻底停火的迹象。由于缅甸宪法的限制,民选出来的缅甸政府总统也不能影响政府军的具体行动,这使得吴登盛的威望受到严重影响。
缅甸现行宪法是由前军政府2008年制定的,其中军方不经选举自动拥有25%的国会议席,加上执政的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占据着缅甸议会的多数席位,因此缅甸军队实际具有“一票否决权”。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状况:政府方面不断在与各种少数民族武装谈判和解,军队方面则一直进攻克钦独立军等少数民族武装的传统控制区。缅甸政府和17支主要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的停火协议第二轮谈判,原本定于2013年12月底在缅甸克伦邦首府巴安举行,但又因情况复杂被拖延到2014年1月底。不过,吴登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和平努力,显示出顽强的个人坚韧。
毕竟,让长期处于政治前台的军队渐渐转到幕后,增强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也算是一种巨大的进步。2012年和2013年,吴登盛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14年度极可能再度获得提名,并有获奖可能。
丹瑞仍在幕后掌权
不过,想在缅甸短期内实现民族和解并不容易,传统力量仍然在幕后牢牢掌握着枪杆子,以维护既得利益集团。
缅甸军人政府自1988年通过政变上台以来,最高领导层几经调整,统治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巩固。从1992年至新政府出现之前,缅甸的国家权力一直掌握在素为亚洲军人统治象征人物的丹瑞大将手中,虽然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封锁、打压不断,却始终没有动摇其地位。
丹瑞一直牢牢把握着国家走向,其所重用的人如果有异样行为,就会被立即废黜。2004年10月,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突然宣布前总理钦纽因健康原因离职,由委员会第一秘书长梭温中将接任总理。在缅甸民主进程方面,比较务实的钦纽一直受到来自军政府内强硬势力、反对党和西方国家的三重压力,其突然被更换、判刑似乎也印证着缅国内政局的保守化态势,例如一些强硬的缅军政府高官始终强调“一个血统、一个声音、一个领导”,包括联合国对缅甸提出的三方民主对话也一直得不到响应。
如今,虽然丹瑞的消息在仰光媒体上日渐减少,但是其作用不可忽视。表面上看昂山素季和吴登盛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看出端倪——昂山素季的行动来自于政府的允许,政府的行动则来自于幕后实权人物的认可。
长驻在仰光的国际圈中有这样的说辞:每天上午9点上班前,吴登盛都要去面见丹瑞,汇报头天的工作进展,请示当天的工作安排,后者同意的就做,反之则不做;尤其在政府经济开支方面,吴登盛更是没有决定的权力。不过,有时候他也会坚持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且用很策略的方法获得丹瑞的支持,尽管不是每一次都成功。
平衡多方实属不易
2013年,吴登盛政府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突破:缅甸改善了与东盟、欧美及联合国的关系,除了获得2013年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的举办权、2014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机会,还陆续迎来了美、日、英等国家的首脑访问,吴登盛本人也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及联合国访问,获得了比此前领导人更多的国际尊重。
目前的缅甸宪法有效地阻止了昂山素季参加2015年的总统选举,因为她去世的丈夫是英国人,两个儿子也是英国国籍。而昂山素季及其支持者曾表示,如果阻止她参选总统的法律得不到改变,将考虑联合抵制2015年的选举。
吴登盛对此态度鲜明。2012年9月,他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昂山素季是否能够成为国家领袖取决于缅甸人民的意愿,如果人民接受她,那么我也将必须接受她。”2013年末,吴登盛又通过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为了满足我们的国家、经济及社会需求,时不时地修改宪法是有益的”,还表示“不希望限制任何公民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利”。
2012年4月,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获准参与议会补选赢得45个席位中的43席,其当选人民院议员,被外界认为是缅甸从军事独裁向民主国家过渡的重要里程碑。而吴登盛政府则希望借助昂山素季的国际威望,为缅甸带来有利的变化。《纽约时报》分析称,缅甸已经开始努力应对有关昂山素季候选资格的僵局,此事关系到缅甸脆弱的民主制度的未来。
不过,虽然吴登盛明确表示支持修宪,但能否顺利推进仍不确定,可以预见在议会推动修宪动议将会遇到不小的阻力;此外,缅甸还面临着国内民族和解问题,未来的新宪法还需要平衡体现少数民族的利益。
目前缅甸除了卫生部、教育部、劳工部、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外,大多数的部长和内阁仍然由军队官员担任。现各部的部长和人民院、民族院中的大多数议员,也都是刚刚脱下军装、换装成文人的军人。因此有观点认为,如今的缅甸政府表面上是文人执政,实质上还是军人集团掌权。
这也意味着作为总统的吴登盛不可能自行其事,其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尤其要眷顾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方势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