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考验:中小企业生存指南
2020/03/05 | 作者 孟繁勇 | 收藏本文
摘要:人工成本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其次是房租及税费。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重压之下,1月30日至2月1日,1290家企业参与了由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部分民营企业对疫情经济影响及预期的调研(以下简称疫情经济影响调研)。
本次接受调研的企业中,占比最多的是服务业企业,超过50%。主要数据贡献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23.1%)、北京(17.1%)、河北(8.1%)、山西(7.1%)。超过82%的民营企业开工时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
据疫情经济影响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困难是“营收收入的减少(77.5%)、企业运营成本的高昂(69.1%)、租金税费的压力(60.4%)”三方面。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朝阳区参与调研的民营企业普遍预计,未来可能营收收入会减少,持这一预计的反馈比例甚至达到了81.5%,反映出当前民营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苦难时期。
2020年2月7日,北京三里屯,一名送货员行进在空旷的街道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民外出减少。
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当前受疫情影响,员工复工率低,导致企业既不能进行正常的作业,更要承担员工工资及各项福利的发放,直接造成了入不敷出的情况。人工成本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其次是房租及税费。
另一方面,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困难集中在资金等方面,面对收入急剧减少,人工成本反而增高的情况,大多数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税费减免及政府补贴支持。其中减税呼吁达到63.6%,建议增加财政补贴达到了56.5%,希望获得流动资金支持达到了56%。
以北京市朝阳区参与调研的企业为例,更多企业关注的是如何进行减税,比例达到了70%,超过61%的企业希望在政府补贴上进一步加强。
疫情经济影响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企业对发展态势都持观望态度,导致企业在用工方面体现极为保守,超过33%的企业将会保持本企业的用工情况,不进行进一步的扩张,而超过35%的企业将通过适度裁员来缓解当前企业困境,8%的企业将以大幅裁员缓解企业困境,可见企业对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担心。
面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中小企业如何自救?记者专访了疫情经济影响调研的参与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其讲述了调研中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自救方式。
被迫裁员的无奈
《凤凰周刊》:在疫情经济影响调研中,对于疫情,企业家最关注的是什么?
李志起:对疫情影响,企业家的反馈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担心企业不能准时开工。绝大部分企业把开工时间往后推。企业做这样的决定是不易的,成本压力巨大,但企业愿意分担责任和压力。
另一个是企业收入大幅度下滑。参与调研的企业大多是以服务业为主,也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很多企业认为运营遭受重压,尤其是对未来收入的担忧、经营成本的上升,包括税收的压力等等。
《凤凰周刊》:面对调研中的反馈,您认为相关部门如何调整对策?
李志起:政府与企业应双向发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在这个时候,以极快速度与力度,出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比如说最近北京市就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16条”措施。相关部门意识到要给民企减负,从顶层上做出安排。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总体上会给企业松绑减负,让企业生存下去。
对企业来讲,要积极自救。对企业所在行业,要做出客观的判断,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让企业生存力更强。首先是压缩成本,一部分企业主动裁员,对于就业确实会有影响。但这是化解压力最快的办法,也是最迫不得已的办法。
现在各地返工时间不一样,北京规定要到2月10日。但在企业家圈子里,讨论很多。一些企业负责人讲,很多办公岗位要进一步压缩,尤其是非业务岗位,要大幅度缩减。行政人员、管理岗位,还有支持岗位,比如说售后部门、呼叫中心等等部门,要进行裁员准备。当然,企业要尽力体现分担风险的社会责任感,但另一方面,企业更重要的是先活下来,如果企业被迫做出裁员,社会还是要理解。
《凤凰周刊》:你最近还在北京市内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了什么情况?
李志起:2月6日上午,我们走访了北京市三家企业。一家企业主要业务是孵化园区,提供孵化器服务,其厂房等出租给企业使用,现在发生疫情,园区企业提出减免租金等诉求。他很头疼,坦诚地跟我讲,愿意减免。如果疫情影响太大,园区企业倒闭,空租率太高,他也无法生存了。
还有一家企业是服装行业,企业家算了一笔账,未来三个月损失可能高达3亿元。每年这个季节,是准备春季服装的时候,他提前做了大量物料储备。但疫情突如其来,订货会无法开,新产品无法上,春季服装行情眼看抓不住了,整个春季行情错过去了。
服装企业接下来是夏天、秋天的订单,从冬到春转化的三个月,都成为了沉没成本。这家企业最希望银行提供无抵押贷款支持,让他的现金流不要断。他反复和我说,三个月的损失已经无法承受,资金链条再断了,那企业就无法活了。
第三家是提供幼教服务业务的企业,疫情没有结束,小孩子回不来,没有任何收入。今天去了现场,教室空荡荡的。企业负责人说,如果超过两个星期才能复工,他们或许也过不了这一关。
《凤凰周刊》:企业面对的市场情况严峻,在疫情不知何时可以结束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应对?
李志起:一方面是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有一部分企业在与物业、房东联系,缩减办公面积。最重要的是调整现金流,尤其是在未来三个月之内,不能让现金流断了,这就需要对客户的锁定和业务的聚焦。
比如说,企业应迅速将业务从线下往线上转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教育、培训等行业。那些以门店为主的,比如受疫情影响的餐饮类企业,也要及时调整。最近北京的一些餐厅,与物流企业合作,餐厅服务人员经过培训,从服务员转化为物流配送员,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中小型企业开启自救模式
《凤凰周刊》:在你调研的企业中,经营者准备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疫情?
李志起:自疫情发生后,企业短时间内受到的冲击非常大。疫情来得紧迫,过去是活和活得更好的问题,现在企业面对的是生或死的问题。这也给企业提了个醒,企业必须保障灵活的体制与机制,要提前预案两种生存模式,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面临生死关头时的生存模式。
在调研的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采取了远程办公的方式来化解风险。但也有一些企业经营者比较悲观。
我们做了一个推演,如果疫情一个月结束的话,中小型民企存活概率要在90%以上,民企可以勒紧裤带,用积蓄来应对危机。
如果疫情两个月左右,民企生存的概率在70%,一部分会被淘汰了。更多的企业会去主动申请破产。服装企业想过,如果因为疫情支撑不下去了,破产怎么办。
《凤凰周刊》:疫情期间,企业无法支撑,有破产想法的企业多吗?
李志起: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至少有三家企业,和我交流时问过,企业怎么破产,如何退出?比如一家饲料企业,也快支撑不下去了。疫情发生后,各地交通管制,物流被切断。饲料企业的客户多在城乡结合部,疫情期间道路封闭了,饲料运不出去,库存无法消化,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情况越来越恶化,那么最后只能无奈选择破产。
中小型企业在无经营收入的情况下,能够应付两至三个月,这几乎是三分之一以上企业的极限了。但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超过三个月,在无经营收入的情况下,50%以上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有可能面临企业倒闭的风险,这是最需要担心的事情。
《凤凰周刊》:在你看来,哪些行业的中小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李志起:旅游业、会展业、酒店业、餐饮业等等,这些属于人力资源密集的服务性行业,在疫情中处境艰难。员工回不来,客户来不了,经营收入上不去,资金链条很快就会断掉,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凤凰周刊》:在疫情期间,中小型企业怎么做才能活下去?
李志起:一些自我消化危机能力比较差的企业,有可能的话,我们呼吁企业保持六个月的现金流。另外,在疫情期间,中小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来提高生存几率。比如,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餐饮业,在疫情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第一,餐厅是重资产运营,场地、人员、设备、水电等,经营成本非常高;第二,应变能力非常差,比如说疫情一爆发,几乎所有餐厅的礼品卡退订,年夜饭预订被取消了,大量库存和原材料都在积压;第三,有些餐厅开设外卖业务,但外卖的量和利润,不足以消化一个餐厅的成本。
如果餐饮企业大量去送外卖,也不可取。因为外卖业务本身也受疫情影响,外卖防护如何做?货品如何保护不被污染?物流车辆如何消毒?又暴露新的短板。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企业,要考虑业务模式变得更轻,应变能力更强,降低资产负债率等。资产更轻,是要把线上线下并重,将传统餐饮科技化、互联网化。我们调研的企业,有一家将菜品提供给客户,让客户自己搞DIY,餐厅提供标准分量、烹饪方法,等于是一个微型厨房,将厨师经验变成标准的技术操作,这就是企业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
我们也呼吁各地政府可以实行对民营企业的相应资金补助,同时社保、公积金等缴纳时限可以进一步延长,实现对企业的进一步减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