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
2019/12/25 | 许利平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收藏本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的贺信中,将如今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定位为“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
2019年上半年,东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全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6000亿美元。10月22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向实现“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迈进一步。11月3日,中国和东盟发布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
与此同时,两次东盟峰会先后通过了东盟“印度洋-太平洋展望”(简称“印太展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的谈判。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东盟,正朝着203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目标迈进。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是东南亚政治圈广泛流传的金句。随着全球力量变迁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域外势力正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对东盟施加影响,东盟则在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寻求平衡。
越南成为多边经贸合作受益国
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密切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中也有中美贸易争端的偶然因素。美国一直从各个方面给东盟国家施加压力,比如向东南亚发出有关排除中国5G的“最后通牒”,但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并不接受来自美国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选边站是东盟国家的一个课题。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警告说,东盟未来或许不得不“二选一站队”,这是一件棘手的事,希望晚一点到来。他还悲观表示:如果美方认为“美国优先”是长期方向,我们只能被动适应。
但美国会使用它的威慑力工具,迫使东盟国家选边站。如果不选边站,东盟国家在美元投资及金融领域可能会遭遇致命打击。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排除美国的压力,每个国家国力不同,对于是否可以抵住美国的压力,仍是一个严峻考验。
2019年越南“左右逢源”,成为多边经贸合作中的最大受益国。除了加入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1月14日在越南正式生效;6月30日,越南还和欧盟正式签署《欧盟与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和《越南与欧盟投资保护协定》(EVIPA)。
一些媒体急于将此解读为“越南试图摆脱中国影响,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拿到更多份额”,但我认为,这种论调是想多了。中越两国体量不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关系。越南在与世界深入接轨的同时,中越之间的利益联结反而会更紧密。
2019年1月至5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长6.7%,在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可谓新兴市场中的一枝独秀。在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下,中国不少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型企业有转移趋势,但越南市场还远远不能承接来自中国的大规模产业转移。
目前越南的生产加工业严重依赖中国的配套产业,如果没有中国的产业支持,越南的出口加工将难以为继。东莞很多工厂迁往越南,但关键的服装辅料、零部件仍来自中国。即使中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越南,由于出口目的地还是欧美国家,只是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越南“贴牌”后再出口,这种转移趋势只会是短暂的,而非可持续的。这样的情况对东南亚国家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短期或许能获利,长期则不容易。
如今美国也意识到,将生产运营向海外转移是一些中国企业规避关税打击的一种方式,所以“越南制造”这个标签可能不足以让制造商躲避美国的制裁。美国总统特朗普注意到“越南占了美国便宜”这件事,他在6月直言:“越南几乎是所有国家中最恶劣的贸易施虐者”。人们不禁担忧,美国是否会对越南加征关税甚至进行反倾销调查。
东盟不愿被排除出“印太战略”
2019年,美国与东盟的防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11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上任后首次到访越南,宣布美国将于2020年向越南海警队提供一艘巡逻舰,以提升越南在海上的执法和防御能力。
而在9月,美国与东盟十国在泰国举行联合海上军事演习,演习由美国海军与泰国皇家海军共同主导,以“加强海上领域的共同认识和协作”为主题。这次联合军事演习在泰国湾上演,避开了敏感区域。但联合演习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2018年东盟十国同样与中国举行了联合海上军事演习,反映出东盟求平衡的姿态。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强化与菲律宾、泰国等传统盟国的协调与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伙伴或准同盟关系。
2019年6月举行的第34届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提出“印太展望”,将自己定位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桥梁角色,强调区域国家应该以东盟为中心,意在强调“印太战略”不能将东盟排除。
2019年11月26日,韩国釜山,韩国-东盟峰会期间,与会领导人拍摄合影。
美国虽然强调东盟在印太地区的核心地位,实际行动上却故意弱化东盟。11月,第35届东盟峰会和第14届东亚峰会相继在泰国举行,特朗普连续缺席。不少评论说,“派没有权力的人参加峰会,说明美国认为东盟并不重要。”
特朗普的表态和行动形成反差,反映出美国对东盟政策呈现一种自相矛盾的姿态。不过,柬埔寨首相洪森11月22日表示,他刚刚收到特朗普的来信,邀请他出席2020年初举行的美国东盟国家领导人峰会。所以目前得出美国政府不重视东盟的结论为时尚早。
11月4日,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声明称“其中15个成员国(除印度以外)已经结束谈判并启动了法律文本审核,期望能够在2020年签署协定”。印度于11月初宣布退出RCEP谈判,称该协议可能对该国最弱势公民的生计造成影响。这一决定引发热议。
但距此不到一个月,日本突然改口称“不会在没有印度的情况下签署RCEP”。日本还表示,正在积极说服印度重新考虑加入RCEP。在我看来,日本对此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印度不加入RCEP,日本将失去与中国抗衡的筹码。由此可见,在2020年签署协议前,RCEP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东南亚地区平稳度过大选年
这一年亚洲多国迎来大选,澳大利亚、印度、印尼和泰国等国接连迎来政治上的洗牌。
泰国大选是2019年东南亚开场最早的大选,却因为各种原因熬到下半年才完结。总理巴育实现连任,在律实宫向拉玛十世宣誓效忠,标志着泰国历时五年的军政府时期告一段落。2014年,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推翻英拉领导的为泰党政府。原陆军司令巴育领导成立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担任总理并执政至今。
印尼4月举行的选举中,总统佐科·维多多以55.5%得票率胜选,赢得第二届任期。这次选举是一场五合一选举,总统选举、国会选举、地方理事会选举、省议会选举、县市议会选举同时进行。本次选举被称为世界单日最大规模选举,共有1.92亿选民参与投票,由24.5万多名候选人竞选2万多个议会议席。
新一届佐科内阁仍以务实外交为基石,继续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佐科的连任对中国来说也是好事。2017年佐科来华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提出建设“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倡议,在北苏门答腊、北加里曼丹、北苏拉威西和巴厘四个省建设综合经济走廊。之后,佐科指示协调海事部长潘加伊坦领导小组编写在“一带一路”倡议保护下的优先实施项目的清单,用来发掘来自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机会。
2019年3月,中印尼“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建设合作联委会召开首次会议。他的连任将有助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全球支点战略”的对接,进一步推进“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建设,在基础设施、能源、矿产、农业、制造业等方面拓展合作。
中马关系在2019年重回正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执政一年来,不仅来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启了东海岸铁路、大马城等项目,还支持本国电信运营商与华为签署5G商用合同。
但在国内,马哈蒂尔面对的麻烦不断。与上次不同,第二次执政的马哈蒂尔是以反对党领袖身份上台的,因此他的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是反对党出身,缺乏执政经验,根基也不太稳固。不久前,由马哈蒂尔领导的希望联盟在柔佛州丹绒比艾国会议席的补选中遭遇惨败。这既反映了民意,也是对他未来执政的严峻考验。
中菲南海联合勘探有实质进展
这一年中菲关系同样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最亮眼的当数在南海的油气开发合作。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中国与菲律宾按照此前双方签署的相关谅解备忘录等文件,确认正式成立油气开发合作政府间联合指导委员会。2019年10月28日,该联合指导委员会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菲两国外交部门就此专门发表声明,称中菲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双方将继续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妥善处理分歧,探索开展海上务实合作,以增进相互信任和信心。
中菲油气开发合作联合勘探喊了很多年,一直没能取得有效进展。2004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在北京签署《联合海洋勘探谅解备忘录》,开启两国海上联合性研究的第一步。2005年3月,这两家公司又与越南油气总公司签署《在南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2008年3月,由于菲律宾国内反对派的阻扰,中菲越三国共同开发的尝试最终不了了之。
对菲律宾来说,想要实现油气开发合作,关键是取得菲律宾议会的支持,否则推进过程中仍有难度。此外,它还要应对美国及其他域外大国的干扰,这也是未来该项目恐会遭遇的挑战。
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中菲油气开发合作的具体实践,将为中国与南海其他方合作提供范例。它进一步明确了南海相关方共享利益蛋糕的预期,有助于增进周边各国的政治互信,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并为“南海行为准则”的达成注入动力。
2019年南海地区总体保持了“向好向稳”的发展态势。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提前完成“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第一轮审读。随着“准则”总体架构和案文要素的逐步清晰,各方朝着三年完成磋商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继美军巡洋舰11月12日穿航台湾海峡后,美国军方在当地时间21日宣称,其军舰过去两天接连靠近中方宣示拥有主权的南海“争议岛礁”航行。自2016年南海仲裁案以来,中美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博弈不断加强。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借口,多次派出舰船驶向南海岛礁。
美国CNBC网站引述美国退役陆军中将艾肯伯里的话说,两国在南海好几次几乎出现军事对峙,随着美中关系继续恶化,两军出现军事意外或者作战误判的风险日益紧迫。即便是小规模冲突,对当下的两国关系来说都会非常致命。
美国防长埃斯珀最近亚洲行的目的之一是展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多国对抗中国的想法,但当他呼吁亚洲盟友对中国的行为作出一致回应时,却受到冷遇。
在11月举行的第35届东盟峰会上,马哈蒂尔就以不点名的方式批评某些域外国家意图操纵南海课题,拉拢东盟国家支持他们与中国交恶。他表示,中国已经发表声明,坚持南海和平,因此相信中国会克制,不会主动采取行动;东盟诸国也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行动。
(采访整理 记者 / 关珺冉)
相关报道
评论